集團介紹
從四開小報到對開大報,從鉛字印刷到
電腦排版,從黑白兩色到彩色版面,從郵局投遞到自辦發行,從“吃皇糧”到自收自支,從紫陽街的簡陋辦公室到庭院式的現代化辦公樓……25年的發展歷程中,嘉興日報先後榮獲了“中國創新地市報二十強”、“中國品牌媒體100強”、“最具品牌價值地市黨報十強”、“金長城傳媒獎”、“2008中國地市報十強”等稱號,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地市黨報。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旗下擁有《嘉興日報》、《
南湖晚報》、嘉興線上新聞網、城市新圖網、99號網站、《禾商》雜誌等媒體,同時擁有嘉報傳媒廣告有限公司、嘉報每日達發行有限公司、嘉報印務有限公司、嘉報電子音像出版有限公司、嘉興線上網路傳媒有限公司5家國有全資或國有控股企業,2008年報業生產總值近1.5億元。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成立暨嘉興日報社成立25周年慶典在嘉興日報社3樓會議室隆重舉行。陳德榮在慶典大會上對報業傳媒集團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賀,認為這對嘉興的新聞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說,嘉興日報是在紅船旁創立並成長起來的,一直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市委市政府對嘉興日報的工作是肯定的,人民民眾是滿意的。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社長、理事長張扣林在會上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嘉興日報社工作的各級領導、有關部門、新老讀者和兄弟報社的同仁以及培養了優秀新聞人才的高校老師表示感謝,勉勵員工以報業傳媒集團為平台,以傳媒廣告有限公司為龍頭,以開發相關產業為紐帶,在跨地區覆蓋、多媒體兼營、跨行業拓展上取得新突破,增強集團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為我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貢獻。
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打造一流地市黨報的創新發展之路
嘉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地處浙江東北部滬杭鐵路交通要道,距離上海和杭州均不到百公里。
在大都市的輻射遮掩下,嘉興的地方報紙沒有示弱,反而憑著一系列改革舉措在全國報界打出了知名度。
公司發展
2005年,一個時間節點
嘉興日報社位於嘉興市迎賓大道99號,這條路上的另外兩處建築分別是嘉興市政府和曾經屬於報社的酒店。《嘉興日報》1985年創刊,1995年辦子報《南湖晚報》。2005年1月是嘉興日報社成立20周年大慶,張扣林從市廣電局調到報社任黨委書記、社長,當時報社的廣告收入是5000萬,日報在內容上傳統的機關報痕跡重,辦報模式還很傳統。而且報社當時建的酒店,負債2個億。張扣林接手後,把酒店轉讓,處理掉大部分債務。
2000年至2005年正是都市報擴張的時期,上海和杭州都有新興報紙加入市場,大都市報業對人才的吸納能力很強,而當時嘉興日報社員工收入較低,優秀骨幹不斷流失。張扣林回憶說:那時候嘉興日報社面臨錢的問題,人才問題。當時要發展很難,感覺報紙一定要改。
2005年初,調整後的嘉興日報社黨委會、編委會提出了一個遠景目標:努力打造全國一流的地市級報紙。對於《嘉興日報》來說,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突破傳統辦報模式。
改變,先從形式上開始
2005年7月和10月,嘉興日報社對所屬兩報開始了較大規模的改版。《嘉興日報》進行了“瘦身”,《南湖晚報》進行了“增高”。
“瘦身”後的《嘉興日報》打破了地市報“千報一面”的舊格局,很快以清秀、靚麗的獨特風格吸引同行的關注。2005年11月,在上海展覽中心開幕的第三屆中國(上海)傳媒業博覽會上,《嘉興日報》和《南湖晚報》將改版後的版面進行了展示,展板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新民晚報》專門對《嘉興日報》的改革進行了報導:“這張報紙一改傳統機關報的老面孔,以大標題、大照片吸引讀者的眼球。”
形式上的變化也對內容的改進起到了推動作用。改版後,《嘉興日報》版面容量縮小了,頭版只刊發配合中心工作的重要報導和市委書記的重要活動新聞,二版是要聞版,沒有更多版面刊發會議和領導活動新聞。張扣林認為,《嘉興日報》通過改版爭取了更多自由度,用版式、窄報對會議報導和領導活動新聞進行限制,這也是尊重新聞規律的做法。
改革第二步,打造評論記者品牌
2007年,《嘉興日報》開始進行深度改革,張扣林在去安陽開會的時候遇到華中科技大學的趙振宇教授,趙振宇關於新聞評論記者的理論構想與他不謀而合,於是《嘉興日報》請趙振宇幫助策劃,面向全國招聘評論部主任。
2007年1月5日,嘉興日報社同時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雜文報》等報刊上刊出招聘新聞評論部主任、評論記者啟事。打出了“不問學歷高低、不問學科背景、不問年齡大小、不問性別男女”這四不問的招聘口號,這讓《嘉興日報》的招聘本身也成為全國很多媒體關注的新聞。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總編輯蔡偉達認為,《嘉興日報》從高薪聘請視覺總監到面向全國“四不問”聘請評論人員,顯示了黨報改革的魄力,打出了報紙的知名度。
當年,《嘉興日報》在全國地市報中率先成立新聞評論部,新組建的評論部承擔4項工作,一是頭版每天一篇“嘉興時評”;二是周一至周五每天半版評論專版;三是重大典型報導;四是探索“評論記者”的工作機制。評論記者工作機制以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第一時間發表評論為工作方針,強調先有採訪再有評論,評論從採訪中來,緊扣嘉興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深入調查。
評論記者工作機制解決了黨報新聞評論反應慢和面目老的問題,打破了新聞採訪和新聞評論寫作互相隔離的傳統,賦予黨報新聞評論新的活力,也受到了讀者歡迎。張扣林說,評論記者通過調查採訪後進行評論,體現了黨報的思想價值,對提高報紙的閱讀率、影響力很有幫助。在評論記者機制的探索中,《嘉興日報》與華中科技大學形成了雙贏,《嘉興日報》在華中科技大學設立了獎學金,而趙振宇教授在講課中也以《嘉興日報》為案例,擴大了《嘉興日報》的影響力。
創新黨報經濟新聞傳播模式
2008年,《嘉興日報》開始了“黨報經濟新聞創新”的改革,張扣林認為,這塊內容以前被地市黨報所忽略,而經濟工作是重心,《嘉興日報》專門組建了經濟新聞部,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合作,復旦大學專家對《嘉興日報》經濟記者進行業務指導,將最前沿的經濟報導研究成果引進到《嘉興日報》具體采編工作中,定期進行評稿和跟蹤觀察,改善和提高《嘉興日報》經濟新聞的傳播模式,著力打造黨報經濟新聞創新品牌。
每個工作日有“財經”版,每周有“財富周刊”,《嘉興日報》改變以往的經濟報導模式,打造本地化的親民性財經報導,增加鮮活的內容,嘗試對傳統的黨報經濟新聞傳播進行創新,在專業類財經媒體與都市類財經報導之外走出了一條符合黨報特性的報導路徑。
《嘉興日報》在經濟報導上服務於本地經濟,採用全球視野,本地化報導,做了很多典型報導,如嘉興出口對外依賴度達70%多,國際形勢與嘉興息息相關,2008年西方金融危機,國內出口訂單沒了,《嘉興日報》推出“爬坡換擋36計”系列報導、“來自轉型升級企業的蹲點日記”系列報導,對報導內容和形式、手段都作了創新嘗試,形成了報導案例集,強調實用性,提高黨報實用價值。特別是每周一期的“對話禾商”專欄,記者在掌握企業情況後進行對話,從報導對象創業理念的轉變,創業經歷的浮沉來折射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波瀾壯闊的經濟發展歷程,有觀點有思想,凸顯黨報巨觀把握大局的“高端”素質,推出後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很多企業要來刊登,《嘉興日報》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禾商》雜誌以及禾商促進會,對創收、報導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建立黨報熱線,提高服務價值
新聞熱線一直是晚報都市報獲取新聞來源、進行輿論監督的重要渠道,《嘉興日報》在品牌建設中對民眾投訴和求助非常重視,建立了24小時黨報熱線,將“記者直擊”欄目擴展成“黨報熱線”版面,每天一整版,堅持不沖版原則,著重報導讀者反映強烈的急事、難事,反映民眾呼聲,切實為民眾排憂解難。
黨報熱線利用黨報公信力,與市長熱線合作,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黨報的服務價值。如2009年,嘉興市中心一幢大樓頂層出現違章搭建的“空中樓閣”,周邊住戶意見非常大,但一直無法解決,經“黨報熱線”版多日連續報導,引發強烈社會譴責,最終在市、區兩級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聯手下被徹底拆除。
“黨報熱線”因為能為民眾辦實事,解決問題,已經成為讀者最喜愛的版面之一,影響力不斷提升。蔡偉達認為,熱線版是黨報發揮政治優勢,獲得民眾認可的重要途徑。
辦好文化副刊,打造精品
新媒體時代如何辦好副刊一直是報人所關注的問題,《嘉興日報》把人文副刊“江南周末”作為體現黨報人文色彩的主要載體。蔡偉達表示,《嘉興日報》歷來主張黨報在嚴肅和深度之外,為報紙增添應有的溫情,溫暖人心,滋潤情感。比如在新聞板塊特別設立“嘉興故事”欄目,將筆觸對準普通老百姓悲歡離合,故事引發的複雜人生況味,很能吸引和打動讀者。嘉興文化底蘊深厚,《嘉興日報》每周推出8個版的“江南周末”特刊,在做好深度文化報導的基礎上,強調專刊對新聞熱點的關注,體現黨報的人文價值,反映嘉興的人文底蘊。
《嘉興日報》將副刊視為立體化辦報的主要手段之一,“江南周末”以人文和時尚取勝,充當讀者的“心靈驛站”,這裡有滄海桑田的市井故事,閒適幽默的隨筆小品,寬鬆的文化名流訪談,探古尋幽的地理髮現,指點世事的雜文陣地,還有新銳的“網情”版面。精心打造的副刊,提升了黨報的文化價值。
人才使用機制
報社的改革離不開人才,張扣林提出,要對采編考核傾斜,認定報紙的一線是誰,分配向采編一線傾斜,考核制度改革後,做得好的記者月獎金比改革前增加2至3倍。從2005年開始,嘉興日報社將吸納高層次的人才、加快人才管理與隊伍建設作為報社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外聘高端人才
《嘉興日報》在全國地市報中率先引入企業用人機制,2005年,嘉興日報社以30萬元年薪招聘視覺總監開創了地市黨報用人機制的先例;2007年1月,嘉興日報社又面向全國“四不問”招聘新聞評論部主任、評論記者。實踐證明,外聘的高端人才不僅帶來了高水平的專業技能,而且帶來了先進的工作理念、管理經驗和創新精神。
二、與高校項目合作
嘉興日報社與高校之間採取項目制合作,進行深入的案例分析。2005年與浙江大學進行改版合作;2007年與華中科技大學開展新聞評論方面的合作;2008年5月與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展開合作,成立了國內首家黨報經濟新聞傳播創新基地;2009年12月與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作,圍繞黨報視覺表達創新的課題展開研究。通過與4所高校開展密切合作,張扣林認為,引入高校智力為報社發展服務,是嘉興日報社能夠快速發展、品牌戰略成功的重要原因。
三、全國招聘編輯記者
記者在嘉興日報社採訪時,正趕上報社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采編人員的面試。2005年以來,嘉興日報社幾乎每年都會面向全國招聘采編人員,為報社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嘉興日報社新聞隊伍的職業化程度。
四、培訓與交流
嘉興日報社把對員工的培訓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張扣林認為,嘉興離杭州、上海太近,必須花大力氣留下業務尖子,一靠報酬,二靠培訓。嘉興日報傳媒集團與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合作培訓編輯記者,還把員工送到國外學習,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建立了培訓聯繫。同時,還請國外大報資深從業者到報社來介紹經驗。
在5+1的品牌戰略帶動下,嘉興日報報業傳媒集團的影響力和收入連年上升,2011年在浙江新聞獎的評選中拿了6個一等獎,一個名專欄獎和一個社會活動獎,創出了報社歷史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