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禾獅舞,歷史悠久。源於何時,已無從查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禾舞獅
- 種類:毛獅、神獅
歷史淵源,分類,舞毛獅,舞神獅,
歷史淵源
嘉禾舞獅有毛獅、神獅兩種。民間傳說,玉帝體恤民情,每逢春節,派龍神、獅神,牛神下界慶賀給人間增歡娛。故舞獅均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進行活動。
分類
舞毛獅
毛獅又名瑞獅,體型較小,獅頭用粗紙蒙在泥模上製成,然後上彩、塗油,插上野雞毛,頭大如斗,獅身蒙花布,單人戲耍。舞獅時,由一至四人頭戴猴子面具,上身穿紅兜肚,誘獅、戲獅,所以又叫“耍猴頭”。舞獅時,獅與猴頭在一張方桌上,跳躍、跌扑、翻滾、追逐、變換各種形態,詼諧風趣,舞獅是以鑼鼓為主的打擊樂伴奏(無音樂曲牌),氣氛熱烈。舞獅完畢,還表演武術,舞刀槍、耍棍棒、跳桌子,最後舞獅隊與觀眾互提“四句”結束。“四句”均為恭賀吉利之詞。
舞神獅
最能體現嘉禾獅舞特色的是—舞神獅。
神獅頭用堅硬的木質雕鑿,重達十來斤,獅嘴張合靈活,獅身用三丈黃布縫製而成,獅尾為彩色絲絨,系有銅鈴,神獅由兩人舞動,舞動時有鑼鼓嗩吶曲牌伴奏,還夾著脆亮的馬頭哨聲。舞獅隊伍一般十五、六人,其中耍獅兩人,牽獅一人,樂隊六人,舉燈牌一人或二人,舞刀、槍、棍、棒的若干人,他們都是多面手,表演時兩名武士打扮的後生,胸穿紅色兜肚、腳扎綁帶在黃布獅身內,隨著樂隊伴奏的旋律,翻滾表演各種形態動作,有作揖、問好、洗臉、打滾、捉虱子、做桌子、做谷桶、做龍船、做風帆、變鳥、變烏龜、做滾地龍共20多種套路。動作粗獷、剛勁有力,每次動作或造型完畢,獅即站立。舞者舞動獅頭,發出“嗑嗑”之聲,舞動獅尾,鈴聲“叮鐺”,配上激昂的鑼鼓和嗩吶吹奏的雄渾高揚的舞獅曲牌,整個舞獅表演威武雄壯,故神獅還有“武獅”之稱。
神獅還有一個主要的表演形式——牽獅。它是舞獅最後一個也是最有特色的表演節目。首先,由一戴面具的老者(醜行打扮),左手持棍棒、右手拿蒲扇,踩著鑼鼓點悠揚上場。他用滑稽風趣的表演和四句念白引起觀眾答話,博得哄堂大笑。
天不平來地不平,一跌跌倒我老人。
老人出來不為別事,專為自己抱不平。
觀眾(或樂隊)答:“也是為眾人抱不平囉。走!”老者:“走,不在這裡歇!”這時老者用蒲扇敲打棍棒,然後跨過棍棒,轉體再換說風趣的念白,繼續前面的表演,反覆多次後退場。緊接著神獅合著鑼鼓節奏活躍上場。在場上跳、撲、躍、滾,然後打瞌睡。此時,老者復出,驚醒神獅,老者與神獅搏鬥,獅子被老者降服。老者騎上獅背,掏出長帕,系住獅嘴裡的橫軸,翻身下背,牽著神獅,合著音樂,邊走邊表演邊唱。唱詞多為本地風光和風土人情趣事,均系吉利之詞。
耍神獅還與武術表現相結合。舞獅後,接著是一場武術表演。表演者光裸上身,或胸掛繡花肚兜,腰系黑巾、腳扎綁帶,雄氣十足地登場表演。表演內容有拳術、疊羅漢、耍刀、棍叉、劍、飛鈀等,尤以舞刀叉驚險動人,舞者將一柄鋒利的三股叉(又名虎叉)玩於股掌之中,將叉拋向空中翻一跟斗,單手握住虎叉中間一根,稱“接叉心”。觀眾為之驚嘆不已,報以熱烈掌聲。每個節目演畢,演員前腳跨出一步,雙足微蹲,兩手抱拳,左右擺動,向觀眾表示謝意。緊接著表演者有人與觀眾互提“四句”,均為互相祝賀吉利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