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玉橋是在嘉玉村上去約一公里處,馬利鄉政府所在地,洛隆縣內。嘉玉橋是茶馬古道上最大的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嘉玉橋
- 地理位置:西藏洛隆縣
- 著名景點:嘉玉橋
現在的嘉玉橋是1975年時任自治區黨委書記任榮視察洛隆、邊壩時落實修建的水泥鋼筋結構的拱橋。從現在的水泥橋往下走約500、600公尺處,可以看到另有兩座橋的痕跡。一座是原有著三個較高的木籠橋墩架起的橋,是1963年國家出資修建的可以過大車的橋。另一座就是當地老百姓自己修建的騾馬橋—古嘉玉橋,它是藏族傳統的石木結構橋,即橋墩以木籠裝滿石頭,疊懸架梁,拼接橋面而成。茶馬古道上的騾馬橋大多由兩個橋墩,二、三根木頭拼架成,而古嘉玉橋是由三個木籠橋墩,四根木頭組成,是茶馬古道上最大的騾馬橋,也是舊社會怒江上唯一的大橋,關於它的誕生至今還留有許多傳說故事。
一說:很早以前怒江上是沒有橋的,人們全靠劃牛皮船渡江。怒江水的漲跌呈現季節性,夏季的怒江驚濤駭浪急流不絕,冬季枯水時石頭露出來人還可走過江。因此每到夏季,百姓划船過江都要出事,老百姓也想到了修橋,但因怒江水面寬水流急,建橋選置是關鍵,老百姓年年修橋年年被水沖毀,無奈只好向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喇嘛求教修橋的位置,喇嘛說我把我左腳上的鞋扔到怒江,鞋被水衝到哪裡橋就修在哪裡。於是喇嘛脫下左腳上穿的鞋扔到怒江,鞋被水流衝到怒江中央的一個大石頭上,百姓信喇嘛的話,就圍繞這塊石頭修建一個大的木籠做為中央橋墩,在江的兩岸各修一個木籠橋墩將橋架了起來。該橋一直使用到1962年。喇嘛左腳上的鞋藏語叫“夏衣”,與漢語“嘉玉”音相似,嘉玉橋因此得名。嘉玉橋能夠在生產條件極為落後的年代修建,彰顯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智,清政府官員、噶廈政府官員、朝聖者和茶馬古道的馬幫都要從橋上過,當地政府還要收取過橋費,嘉玉橋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西藏交通樞紐,為西藏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二說:文成公主進藏時,一路跋山涉水取道洛隆前往拉薩時,遇到一條無名大河,河上沒有橋,她看到許多無辜的生命被洶湧的河水無情吞噬,文成公主又累又急又心痛,淚水和汗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她的淚水和汗水 匯入到河中,就形成了滾滾怒江水。怒江藏語叫“佳姆俄曲”,意思是“文成公主的汗水”。怒江由此得名(佳姆俄曲)。文成公主是仙女下凡,有著一顆菩薩心腸,她祈求神靈保佑當地百姓能夠平安幸福地生活,並從身上取下一條彩帶拋向江岸,彩帶立即化為一座橋—嘉玉橋。從此嘉玉橋連線了祖國內地與西藏,成為茶馬古道上重要的驛道。怒江是否與文成公主有關,已無從考證,但傳說故事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無比熱愛,是一曲藏漢團結的友誼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