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經濟開發區

嘉明經濟開發區

聊城嘉明經濟開發區系1997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經經濟開發區,是以食品、化工、建材、機械、輕工、電子、倉儲為主體產業。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嘉明經濟開發區
  • 總部地點:聊城市西北郊,處在京九鐵路、濟邯鐵路、濟聊館高速公路三條交通幹線交匯的三角地帶
  • 成立時間:1997年
  • 經營範圍:以食品、化工、建材、機械、輕工、電子、倉儲為主體產業
  • 批准機構:山東省人民政府
  • 正式啟動:2002年
簡介,歷史,

簡介

開發區廣泛吸收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先進管理經驗的高新技術工業園區,規劃總面積11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開發區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聊城市西北郊,處在京九鐵路、濟邯鐵路、濟聊館高速公路三條交通幹線交匯的三角地帶,毗鄰江北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光彩大市場,規劃總面積20.58平方公里,首期開發面積6平方公里,區內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齊全,基礎設施十分完善,具有獨特的區位、交通、市場流通優勢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 開發區緊臨京九鐵路貨場,公路四通八達,驅車九十分鐘可達濟南國際機場,四小時可達青島海港,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區內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齊全,基礎設施十分完善,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開發區管委會設立了外商服務中心、“一站式”服務大廳和投訴中心,將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良的秩序、最優質的服務,努力營造敬商、親商、愛商的寬鬆環境,使投資者來得放心、經營安心、生活舒心。
聊城嘉明經濟開發區於2002年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註冊登記的企業108家,完成投資17億元。2007年銷售收入完成27.84億元,利稅1.47億元。嘉明經濟開發區正逐步成長為以食品加工、化工、醫藥、紡織、機械、電子為主體產業的新興工業園區。
明經濟開發區轄8個村,現有常住人口8000餘人,其中農村居民6200人,2000餘戶。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結合開發區實際,對新農村建設進行了科學論證和超前規劃,經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確定率先在白窪村進行舊村改造與新居建設,並計畫在,3-5年內完成。

歷史

聊城故城遺址聊古廟,位於城區西北7.5公里申李村東,西新河的西岸。古城約建於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年),是春秋至北魏時期的聊城故城。今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遺址表面散布著大量陶片,可識器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
聊城春秋時代為齊國西境。春秋後期,今聊城一帶為聊攝國。戰國時,為齊、燕爭戰之地,也是齊國築城屯兵的軍事要地。齊國滅聊國後,始稱“聊城”,成為齊國西部的重要城邑。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漯水又經聊城故城西,城內有金城,周匝有水,南門有馳道,絕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東門側有層台,秀出雲表。”魯仲連射書退燕兵的義舉就發生在這座古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聊古廟遂為縣治所,至晉代未變。聊古廟聊城城址前後時間1000餘年。現為聊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顓頊墓位於聊古廟遺址西北角,傳為顓頊衣冠冢或泥塑像葬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黃帝之孫,“初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都於帝丘(今河南濮陽)”。《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者是也。”。原顓頊墓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顓頊廟,又名“聊古廟”“聊王廟”“顓頊廟”,系祭祀顓頊的廟宇。該廟規模宏大,廟內有鐘樓、鼓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后妃神像。二是顓頊墓,在顓頊廟後,傳為顓頊帝之冢,為長方形高台地。三是聖水井,井水甘冽清澈,傳說此井“頗著靈異,逢旱祈禱,輒降甘霖”,古為聊城八景之一,稱為“聖泉攜雨”。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清康熙年間,聊城人狀元鄧鐘岳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懸於廟門,遂將“聊古廟”之名稱沿襲至今。
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周赧王四十年(前275年),齊、燕兩國在聊城發生衝突。燕軍侵占聊城,齊將田單率兵前來收復失地,將聊城團團圍住。城外,田單猛攻;城內,燕將堅守,雙方相持一年之久。燕軍因長期困守,糧盡柴絕,而“食人炊骨”;齊軍因屢攻受挫而“殺戮甚眾”,黎民百姓災難深重,苦不堪言。這時,齊國義士魯仲連,目睹聊城戰事持久,雙方損兵折將,生靈塗炭之慘狀,毅然晉見田單,請他暫停攻城,並親筆書信一封,拴在箭上,由東門射入城中,對負隅困戰的燕將陳述利害,規勸他不要再作無謂的犧牲。信寫得情真意切,譬喻透徹,短短805字,字字千鈞。“燕將見魯仲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欲歸燕,已有隙,恐誅;欲降齊,所殺虜於齊甚眾,恐已降而後見辱。喟然嘆曰:‘與人刃我,寧自刃。’乃自殺。”軍中無將,城內大亂,田單遂收復聊城。魯仲連因射書有功,齊王“欲爵之”,他堅辭不受,逃隱於海上。這就是聊城歷史上著名的魯仲連射書喻燕將的故事。唐代詩人李白曾賦《詠魯仲連》詩:
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耀。
卻秦振英聲,後世仰未照。
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
為紀念這位“其餘烈猶足振儒激頑”,令人慨慕的古人,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東昌知府陸夢履於古聊城城中建“魯仲連台”,亦名“高士台”,為魯仲連射書喻燕將處。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縣令黃汝銓修葺“高士台”,“為樓於其上,大書曰:‘射書處’,其高與城等。”嘉慶二年(1797年),知府畢亨再重修高台,且撰《魯仲連射書台記》碑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