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排村

嘉排村

嘉排村(又名下伍堡)是福建省泉州晉江市英林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晉江市英林鎮南部圍頭灣西北部,面臨大海,與金門太武山遙遙相對,曾是歷史上泉州對外貿易的港口之一。港口有碼頭停泊船隻,南北海陸交通順暢,是貿易繁榮街市之村,北為陸地,上山農田之作,南為下海出港之地,也是飄洋過海出國謀生赤子之僑鄉。全村面積1.76平方公里,南北長2.76Km,東西寬1.32Km,由下伍堡、岑張兩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群團組織有老協總會〔4個分會、1個老體協〕、婦聯、團支部、民兵營、6個衛生所、幼稚園、校董會、基督教會、海潮庵管委會,成立5個企業黨支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嘉排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郵政區碼:362257
  • 地理位置:福建省泉州晉江市英林鎮
  • 面積:1.76平方公里
  • 人口:5559人
  • 方言:閩南語
  • 火車站:晉江動車站
  • 車牌代碼:閩C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村落與居民,村容村貌,氣候和物產,交通運輸,風景名勝,域內設施,

地名含義

據伍堡海潮庵資料記載,後周廣順二年(公元九五二年)伍姓商人從海上用船載貨南運至圍頭灣,時遇大風大浪,船隻漏水無法向前行駛,避入陳坑澳,伍姓船家用貨箱疊為碉堡狀漸居住,後伍氏在陳坑(村名,在伍堡村南一里路,據傳說約在伍堡海岸以南的酷礁仔附近)澳附近定居建村故稱伍堡,後其他姓氏族人陸續遷居伍堡,伍姓又移他鄉,伍堡村名沿用己有1051年。
姚嘉排是伍堡村人,早期參加中共閩南特委領導的地下工作,晉江解放前夕的一九四九年五月二日(農曆四月初五)在革命老區東石塔頭村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英勇不屈,壯烈犧牲;解放後的一九五一年初以伍堡自然村為中心的周圍幾個自然村成立鄉人民政府,為紀念姚嘉排烈士的英雄事跡,新成立的鄉人民政府命名為嘉排鄉人民政府,當時籌建鄉鹽場命名為加排鹽場;嘉排成為伍堡、岑張、林厝自然村的行政村名沿用。

歷史沿革

歷史上嘉排隸屬晉江縣,宋為晉江縣仁和里,明、清屬晉江縣十一都,行政村區域內古村落有陳坑、陳林、伍堡、林厝、岑張、柯厝頭、殼灰厝、中厝、楓厝。解放後的1951年初成立嘉排鄉人民政府至1956年,1957年土地改革時為集力高級聯社隸屬金井區;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英林人民公社嘉排生產大隊;1984年8月改為村委會,1990年至1992年改為村公所,1992年8月又改為村委會。

村落與居民

嘉排村西南沿海與金門島隔海相望,北鄰後頭村、舊西湖村,東接三歐村、謝厝街村,西連湖尾村、柯坑村。下轄19個村民小組,截止2008年,人口5559人,1453戶,大部份漢族,村民有張、姚、楊、柯、林、王、童、陳、蔡、許、孫、周、吳、李等16姓,旅外鄉親及港、澳、台同胞3千多人。

村容村貌

村域內交通、電力、通迅等基礎設施完善。教育、廣播電視、衛生、文化娛樂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服務機構有:南灣中學、嘉排中心國小、嘉排幼稚園、伍堡衛生院、伍堡信用社、伍堡郵電局、伍堡邊防派出所、南灣公園、嘉排文體中心等一批設施完善的科教文化設施;
商貿居民區擁有一市(萊市場)二村(新岑張村、岑張村)三路(南灣路、東興路、新街南路)四街(伍堡北街、伍堡東街、伍堡西街、新興街)十五區(第一工業區、第二工業區、伍西區、文體區、郵電東區、郵電西區、公園東區、公園西區、東興南區、東興北區、伍東區、伍中區、水關區、海潮庵區、林厝區);寬裕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具規模。

氣候和物產

地處東經125°63′-64.5′、北緯20°30.5′-33.4′,晉江市英林鎮南部台地,西北高(海拔21.3m)東南低(海拔3.5m),屬亞熱帶氣候,常年東北風居多,年平均溫度在20-23攝氏度。該村盛產紫菜、海蠔和魚、蝦、螃蟹。

交通運輸

東(石)金(井)公路從村北部東西橫貫,北有英伍公路,沿海大通道從村南沿海岸線穿過;村西南處有一個小碼頭,是海上捕魚通商的船隻停靠點。該村在解放後就建成英伍公路,客車通往周邊各鎮及泉州、廈門、福州及廣東、江西、四川等地。村中主幹道全部水泥路面;碼頭因在沿海大通道基建被淹沒。

風景名勝

風景點名勝古蹟有海潮庵、三義屆、三宇墓、望祖、慶山宮等。
海潮庵原名海韻堂(又名海潮寺),泉南四大名庵之一,海潮庵原來在伍堡村南海邊的一座小廟,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由僧人慧基提倡重建造,初為簡單的建築。到了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仲秋,鄉民集資擴大修築,建成歇山式頂三楹三進院落。
據傳,明永曆三年(1649年)12間,鄭成功率師在安海備戰,駐于海潮庵一帶。之後,鄭成功親率住在海潮庵的18位武僧揮師廣東揭陽、潮陽、惠來、普寧等地抗清。第二年6月包圍潮州府城,最終清軍敗北,史稱少林十八助鄭之捷。而後這18位武僧隨軍到台並在戰爭中殉難,故庵中鐫有“助鄭十八公庵聚國殤”聯語,以致海潮庵於清初毀於兵火。
直到乾隆九年(1744年)春,鄉民重興,嗣後又幾度修葺。1958年初冬,因煉鋼引發火災受毀,直至1990年,經海內外鄉親捐助重建。海潮庵範圍50畝,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群有海潮庵主寺大雄寶殿與福佑帝君宮、福德堂樓、山門、三潭碧水、四王府、菩提井、寶獻法師舍利塔、雲水堂組成。
而今,庵中又建宮觀,規模宏大,氣派堂皇,美輪美奐,雕龍石柱迥異多姿,且勒石楹聯,巧對奇思,書體多變而相映成趣。庵前三潭碧水,臨海浪花飛濺,庵中雕樑畫棟,別具特色。
海潮庵也留有很多神赫威靈傳說,如《白犬護“主”》《紅帝伯》《海上救迷人》《神龜渡人》。

域內設施

該村於1958年就興建一座影劇院,1978年重建,已成危樓;在海潮庵、南灣公園有二套民眾健身運動路徑,桌球、排球、汽排球、籃球、象棋、太極拳、太極劍等有益於民眾心身健康、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在全村展開了;加排中心國小參加省地國小排球賽,多次獲得冠亞軍。曾經,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沒有嘉排的排球史,就沒有福建省的排球史。”
下伍堡素有“排球之鄉”的美譽;村民們出海捕魚,勞動之餘,便在海灘上休息、玩耍。20世紀初由華僑從南洋傳入排球,人們將竹竿、樹幹等插在海灘上,拉起了繩索、破漁網,或呼朋引伴,或不約而同,在海灘上打起了“球”來。最初的“球”是自己綑紮的布球、竹球,後來,慢慢變為正式使用的皮製、膠制的排球。1942年“伍中隊”代表晉江縣參加第四行政區第二屆運動會獲冠軍。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元旦“伍中隊”參加第六屆晉江縣運會獲冠軍,並代表晉江縣參加第七屆全運會福建省預選賽獲亞軍。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以嘉排村為主組隊的晉江地區代表隊參加首次全省排球預選賽獲冠軍,並代表省隊參加華東區比賽獲亞軍。張孫從、楊榮電、楊榮權、楊家管等為華東地區代表隊的基本成員參加全國首屆排球比賽。回閩後即組建省男子排球隊;
1956年,全國在北京舉行全國11個縣市農民排球賽,廣東的台山縣和代表福建晉江縣隊的嘉排伍中隊分別奪取冠亞軍;1957年以嘉排伍中隊楊家管、姚嘉棟、楊緒京、姚天助為主力組成晉江地區隊參加在福州舉行的全國排球分區錦標賽奪冠;笫三天,國家體委副主任榮高棠視察嘉排村;同年參加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排球錦標賽獲笫五名。1958年,福建省男子排球隊里,一個隊12個人中就有7個是嘉排人;除男排外,還吸收了嘉排的張秀刺、陳阿覺、楊阿荔等女同志為省女排和省公安廳女排的隊員。
1973年嘉排村代表出席全國農村體育工作會議,省體委把嘉排村列為省發展體育運動“四五”計畫的排球運動重點地區。隨後,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在嘉排攝製“排球之鄉——伍堡”記錄片在全國放映而聞名於世;那時,嘉排已是人盡皆知的“福建排球之鄉”。排球這張“名片”,讓更多的人認識了嘉排,認識了晉江。
服裝業、水產養殖業是嘉排經濟的兩大支柱產業,全村以服裝製造加工、紡織業及相關行業為主的企業50多家,素享“閩南服裝名村--下伍堡” 美譽,成為國內外服裝加工基地和原輔料的集散地,擁有名企業“振祥”“ 力豹 ”“達斯美”“ 百威”“ 黑山島”“ 卡丹”“名人島”“愛達萊”“雪中紅”“凱亞”等眾多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