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應大學文學院

嘉應大學文學院是目前我校辦學規模最大的學院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嘉應學院辦學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專業之一。1998年我校與華南師範大學合辦本科專業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合辦的專業之一;2000年,嘉應大學獲教育部批准獨立升辦本科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是第一批招收本科生的六個專業之一。目前,文學院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漢語言三個本科專業,一個專科(語文教育)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應大學文學院
  • 專任教師:42人
  • 教授:10人
  • 副教授:11人
嘉大文學院概況,學術研究,課程建設,客家文化研究,

嘉大文學院概況

文學院擁有一支從年齡、職稱到學歷、學科乃至地緣結構等方面都趨於合理、科學的師資隊伍。目前全院共有專任教師4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歷的教師7人,碩士學歷的教師19人,全院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占專任教師的50%,高學歷教師比例占專任教師的62%左右。此外還有正在攻讀博士碩士學歷的教師8人。全院教師中先後有廣東省“千百十工程”校級培養對象6人,校級學科學術帶頭人共10人。近年來,文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提出並實施“青年教師博士化工程”。
多年來,文學院堅持“教學為本,學術強院”的辦學理念。據初步統計,僅2003年以來,全院教師便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7個;出版專著15部;在全國50多種刊物上共發表了論文近300篇。不少教師還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學術講座等途徑把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服務,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此同時,為加強與學術界的交流,文學院還不定時地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和作家來院講學。據初步統計,僅2003年以來,文學院便組織了各類學術講座40場/次,國內許多著名學者等都曾到我院講學。

學術研究

“教學為本,學術強院”是文學院的辦學理念。文學院一直堅持“走出去 請進來”的開放辦學的指導思想,學科建設與學術交流齊驅並駕。據初步統計,僅2003年以來,通過專門邀請或者利用有關專家學者來梅州參加各種學術活動的機會,全院先後組織了各類學術講座40多場/次。這些學術講座中,屬於學院三大重點建設學科(即中國古代文學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和漢語言學科)話題占了主體。這其中有不少都是國內比較著名的專家學者,如北京師範大學的王富仁先生,北京大學的洪子誠、王曉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楊天石先生,吉林大學的原校長劉中樹先生,暨南大學的詹伯慧先生、原副校長饒凡子先生,福建師大的陳良運先生先生,華南師範大學的劉納先生,著名作家等金敬邁先生,等等。另外,還主(協)辦了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年會、紀念黃遵憲逝世1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詩文化學術研討會學術會議,加強與學術同行的聯絡與交流。 近年來,全院教師便主持和參與省(部)級以上項目10個;出版專著15部;在全國50多種刊物上共發表了論文近300篇。不少教師還通過開設選修課程、學術講座等途徑把自己的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服務,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梅州作為“客家”中心的地緣優勢,以本專業語言與文學方面的人才優勢為根本,開展以客家方言與客籍作家作品研究為主體的“客家研究”。 為促進學術研究與對外學術交流,文學院還成立了隸屬於三大學科的 4個研究所:語文古籍研究所、黃遵憲與客籍作家研究所、客方言研究所、中國詩文化研究所。

課程建設

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曾經是學院第一批的省級重點課程。 ◆校級精品課程: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負責人:曾令存)
古代漢語(課程負責人:魏宇文)
◆校級優秀課程:
文藝理論(課程負責人:李保民) 現代漢語(課程負責人:溫昌衍) 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課程負責人:陳紅旗) ◆校級重點建設課程: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負責人:李荀華) 外國文學(課程負責人:李辰民) 寫作(課程負責人:冉正寶)

客家文化研究

客家學院與文學院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多年來,文學院充分利用梅州作為“客家”中心的地緣優勢,以本專業語言與文學方面的人才優勢為根本,開展以客家方言與客籍作家作品研究為主體的“客家研究”。客家學院的成立,是為了更有效地整合資源,把多年來客家研究的成果轉化到具體實踐中,做好普及與傳承客家文化的工作,向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了解和掌握客家歷史人文傳統的人才。同時期待通過多方面的積極配合,進一步拓寬“客家”的視野,提升“客家”的平台,在繼續強化學校辦學特色,加強高校與地方政府的合作等方面,作一些探索和嘗試。客家學院初步構想從如下幾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與學校教務處及客家研究院一起,有計畫有組織地做好全校客家學課程開設的管理。把客家學課程的開設與管理納入我校人才培養方案,力爭經過若干年的培育,使客家學課程成為學校在全省高校中有一定影響的特色課程體系,為學校以後申辦客家學方向碩士研究生教育提供有力的教學實踐支撐。二是與客家學課程的開設同步,在充分調研基礎上,爭取國內高級出版社支持,嚴要求、高質量地啟動首批客家學教材的編寫工作。三是拓寬途徑,創造機遇,組織靈活多樣的培訓活動,做好客家歷史人文的傳承工作。四是加強與媒體合作,多途徑宣傳客家。五是與客家研究院一起,更有效地為梅州地方文化的建設提供參謀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