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1817 年,雲南地區發生大面積災荒,被稱之嘉慶大災荒,可以說,嘉慶大災荒是雲南近代有記載的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據云南《鄧川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一 年(1816年)“是歲大飢,路死枕籍。”面臨災荒,有些饑民被迫賣兒賣女以求活命,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嘆》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 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飢,忍被鬼伯同時錄……”
“無 夏之年”除了造成嘉慶雲南大饑荒之外,在中國東部的廣大地區,這幾年也出現了一些極端低溫事件,如在台灣,1815年,新竹、苗栗皆“十二月雨雪,冰堅寸 余。”1815年彰化“冬十二月有冰”。1817年在江西彭澤縣:“六月下旬北風寒,二十九日夜尤甚,次早九都、浩山見雪,木棉多凍傷。”湖口縣:“六月 低,天暴寒人 ”。可見1816年夏季低溫並不僅僅局限在雲南一隅,而是影響到了中國的廣大地區,只不過在東部地區未造成大範圍的災害,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而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慶災荒
- 外文名:jiaqingzaihuang
嘉慶大災荒原因分析,歷史學家敘述,
嘉慶大災荒原因分析
一般認為這一年的太陽磁場活動非常不活躍,用科學術語說就是 處於道爾頓極小期。這段磁場不活躍期從1795年一直持續到1820年。在此之前的蒙德極小期造成了北半球持續70年的連續低溫。
所謂的蒙德極小期是指1645年到1715年太陽黑子顯著減 少的這一段時期。這一結論是英國天文學家蒙德發現並提出的。在蒙德最小期時,歐洲的天氣比平常冷得多,倫敦人可以在冬天結凍的泰晤士河上舉辦各種活動。
蒙德極小期夾在更加寒冷的時期——小冰期的中間,1450 年到1850年這段時間被稱為小冰期。在這段時期內,歐洲許多地區的冰川都有所擴大,溫暖的夏天消失了,河流、港口和運河都凍結了。第二個因素是在道爾頓 極小期期間,太陽偏離了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這種情況每178-180年就出現一次。但是造成 1816年寒冷現象的更直接原因是1815年坦博拉火山噴發。
1815 年4月5日,沉睡了五千年的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火山岩漿噴薄而出,氣勢洶洶。五天之後,也就是1815年4月10日晚7時左右,坦博拉火山岩再次爆發,隨 後斷斷續續持續百餘天。這是坦博拉火山近兩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噴發,也是有史以來、有文字記載的傷亡程度最為慘重的一次火山災難,遇難人數總計 11.7萬。
當煙霧消散以後,坦博拉火山已“噴 掉了山頂”,其高度從4100米銳減到2850米。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劇烈程度相當於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的十倍,噴出的火山灰在地球大氣圈中形成一 個層面,它“一手遮天”,將太陽釋放給整個地球的光和熱給擋在了外面,導致低溫天氣。
因為火山灰在大氣層中需要時間流動,所以並沒有立刻影響附近地區的氣候,直到1816年影響才顯 現出來。在此之前還有兩次火山爆發,分別發生在1812年的加勒比海地區和1814年的菲律賓,在大氣層中早已存在的火山灰因為坦博拉火山的噴發更加嚴 重。
1700年時整個歐洲的GDP和中國的GDP差不多相等,而在1700-1820年的一個多世紀中,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 速度是歐洲的4倍。然後,在1820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額一直在下降,並成為世界六大經濟體中唯一出現人均GDP下降的地 區。
我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吳承明把19世紀上葉的 市場衰退,稱“道光蕭條”,這次蕭條是在農業生產不景氣,國家財政拮据的情況下發生的,由此導致一系列的民變。由此而言,1820年代確實可以說是中國經 濟發生大轉折的起點。而其背後也許有氣候變冷的深層原因。
歷史學家敘述
蜂群一般的乞丐堵塞了道路,向過路人哀求。大批乞丐擠滿了道路,像一支軍隊一樣。他們的目光充滿絕 望。用當地編年史家的話說:他們的面頰上泛著死者的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