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嘉定孔廟,於嘉定區嘉定鎮南大街,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稱“文宣王廟”,“規制崇宏,甲於他邑”,有“吳中第一”之稱。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700多年中,計整修、重建、增建70餘次。現占地17畝,廟制部分有:大成殿一座5楹,前有月台,東西廡各12楹,
大成門3座5楹,東西
角門1楹,泮池1泓及石橋3座,欞星門3座;“仰高”、“興賢”、“育才”石柱牌坊各1座,連線牌坊的石欄10餘米及石欄桿望柱頭上的
石獅子72隻,名宦祠3楹,
土地祠1楹,禮門3楹,鄉賢祠3楹,忠孝詞1楹。學制部分有:明倫堂5楹及前軒3楹,禮門3楹。
孔廟建築體制規模不大,開始僅有大殿和化成堂。淳祜九年(公元1249年)又在大殿前黃泮池,及石橋門前造“仰高”、“興賢”、“育才”3座牌坊。過了14年又重建大殿,命名為大成殿。延至元代又改建化成堂為明倫堂。
嘉定孔廟現為中國科舉博物館,裡面有五個展廳,分別介紹了
科舉制度產生的歷史,以及科考的整個過程,以及很多狀元進士的試卷。孔廟內介紹了很多經過科考,而後成名的士子,幾乎隋唐以來的名人都提到了,裡面有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裡面介紹了許多秀才舉人的故事,還有畫卷,書籍試卷等。
孔子塑像地方
孔廟大堂是擺放
孔子塑像的地方,而且還擺放了祭祀聖人時所要用到的器具,很多是樂器,比如編磬,
編鐘,古琴,
笙簫等。四周圍牆接近房梁的地方貼的是孔子授學以及孔子與弟子之間發生的一些故事。殿堂內還有孔子與七十二弟子的塑像。
孔廟內有一書院,名山湖書院,並有仿製貢院考場的考場,裡面有些
蠟像,形象地表現當時應試的狀態。
建築風格說明
最後形成的建築結構是,門前有石柱牌樓三座,東西兩座“興賢”、“育才”,分別建於宋淳枯九年(1249)和元至正十三年(1353);門前三座拱橋,很像紫禁城內的拱橋,三座並排,大門兩邊是孔廟翻修或是他人捐獻的碑文,很多是嘉定歷任縣令所刻。最近的碑石是1991年嘉定縣長所立。
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沿牌樓有石雕柱,上面雄踞72隻姿態各異的石獅子,象徵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莊嚴肅穆。大成殿東的明倫堂,寬敞宏偉,是舊時“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大成殿、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科舉制度。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闢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嘉定鎮南門)內,原有北宋天聖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於考試中舉。於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歷史的匯龍潭。匯龍潭景色映照孔廟,於是嘉定孔廟兼有山水亭台之美,成為嘉定的一大特色。
孔廟大門前為甬道,東西有興賢、育才坊、正中沿潭為仰高坊,均為3間4柱。通道正中的“仰高”牌樓高約9米,四往重檐,建於明萬曆十四年(1586)。
沿潭石欄望柱上端雕姿態不同的小
石獅72隻。象徵孔子72賢徒。與“仰高”牌樓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橋、大成門、大成殿。
欞星門為石柱,門楣上雕鯉魚跳龍門。入門為半圓形的泮池,池上跨3座石拱橋。大成門正中3間,有石碑及贔屭碑座,壁間亦有碑刻,記述修廟、置學田等事跡。東西兩廡中12間,原為名宦、名賢、鄉賢祠,現為嘉定文物及藝術品陳列室。
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雙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崇基石欄,檁、枋上施木紋彩繪。大成殿東的明倫堂雖為清光緒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明倫堂前有禮門、庭院。堂面闊五間,凸出抱廈3間,兩側以花牆圍繞,構成小庭院,各植桂樹,明倫堂東為當湖書院,前後二進,祠宇式建築。現在孔廟內設有“考場”,向遊人介紹古代的
科舉制度。
門外有匯龍潭、應奎山,廟內植松柏、樹木,栽種花卉,構成景點,明人羅列為“?庠八景”:匯龍潭影、映奎山色、殿廷喬柏、黌序疏梅、丈石凝暉、雙桐攬照、啟震虹梁、聚奎穹閣。
歷史沿革
嘉定縣第一任知縣高衍孫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創建,稱文宣王廟。廟左建儒學,額為化成堂。從南宋到元代,規模不大。淳祐元年(1241年)在廟中置孔子塑像,鑿泮池,建興賢坊。四年(1244年)修儒學,改化成堂為明倫堂。鹹淳元年(1265年)重建文宣王廟易名大成殿,天曆二年(1329年)又移至大成殿東南,至正十三年(1353年)建欞星門。
元代孔廟初具規模,進至擴充階段,天順四年(1460年)重建大成殿、兩廡、大成門、明倫堂。因廟南有留光寺,開門見寺,當地士人認為有礙風水,在廟前築土山障蔽。
明代成化十年(1474年)建尊經閣,正德四年(1509年)重築土山,命名應奎山,並引水環繞。嘉靖十九年(1540年)將原文昌祠改建啟聖祠。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大修各殿堂,並疏浚野奴涇、唐家濱、新渠、南北楊樹濱5條河道匯合於應奎山周圍,寓“五龍搶珠”之意,取名匯龍潭。
清代孔廟規模已定,各殿宇堂室幾度重修,鹹豐年間,
小刀會起義和太平軍東征,戰火紛飛,孔廟建築亦有損壞,同治、光緒年間,陸續修復大成殿、兩廡、大成門、欞星門、名宦祠、鄉賢祠、崇聖祠等。重建門外仰高、興賢、育才坊、築魁星閣於
匯龍潭畔。
1958年嘉定縣劃歸上海市後,經市人民委員會批准修繕嘉定孔廟,由市民用建築設計院工程師喬舒祺負責修復設計。
1959年開工,在明倫堂庭院西側,東廡後牆建碑廊。
1961年11月修復三坊、欞星門、大成門及兩旁祠宇、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當湖書院等。
1962年,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孔廟前的匯龍潭、應奎山、奎星亭劃入匯龍潭公園。
1981年又大修大成殿。現為嘉定縣博物館基本陳列室及辦公地址。
故事傳說
明代時,在孔廟東面開闢桃李園,始造園要求,建有陸居舫、聞籟居、眾芳亭等亭閣,處在孔廟前半里許,歸澄江門(今
嘉定鎮南門)內,原有北宋天聖年間建成的留光禪寺,因士人認為有礙孔廟風水,不利於考試中舉。於是在天順年間由縣下令挖土堆山,擋住寺廟,遂命名為
應奎山。接著又鑿了一個大潭,將孔廟附近的五條水道引到廟前。應奎山坐落潭中,綠水環繞,素有五龍抱珠之稱。這就是鑿於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已有400年歷史的
匯龍潭。
在
當湖書院東邊,1682年沿河新建一碑廊,陳列有宋代
黃庭堅;明代
沈周、文微明、董其昌;清代何悼和學養志節相同的唐時升、婁堅、李流芳、程嘉燧等"嘉定四先生"的珍貴墨跡詩文石刻。
孔廟釋析
嘉定孔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國內保留比較完好的縣級孔廟建築,在古代
江南地區的縣級孔廟中有“吳中第一”的美稱。1962年被列為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孔廟又叫廟學、學宮,古代地方府、州、縣的學校都設在孔廟內,嘉定孔廟在古代也是
嘉定縣學所在地。豎立在孔廟門前有
三座高聳挺立的牌坊。中間的是建於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論語》“仰之彌高”,意思是讚揚
孔子的學問博大精深。東西兩邊“興賢”、“育才”兩座牌坊分別建於南宋年間和元代,表示孔廟辦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培育人才,選拔有才能的人。
與“仰高”坊在同一中軸線上的建築有欞星門、泮池中橋、大成門和大成殿。
始建於元代的欞星門是嘉定孔廟的第一道門。欞星是古代天文學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欞星門內的呈半圓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開鑿於南宋時期。“泮”,即“半水”,在古代,天子之學叫做辟雍,鑿池圜水;諸侯之學叫做泮宮。池如半壁,半於圜水,所以稱之為“泮池”。
孔廟的第二道門稱大成門,意思指孔子的學說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並且達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門內左右共昂首伏著7隻贔屓,背上馱了七塊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記載了元、明、清三代重修孔廟和縣學以及祭孔活動的情況。
過了大成門,中間一條筆直的甬道通向主體建築——大成殿。大成殿始建於南宋年間,其後多次修繕重建。大成殿東西各有十二間,稱為東、西兩廡。
大成殿重檐飛翹、巍峨雄偉。前置石台,更顯氣勢。大殿面闊5間,進深3間,梁架高昂,枋檁彩繪,保留明代結構。現陳列孔子塑像及孔子和孔廟的資料。
東部有明倫堂、碑廊和當湖書院等建築。明倫堂是歷代儒生講學集會之所,建築別致,3間寬敞的廳堂,前設抱廈,兩邊又有粉牆漏窗,牆外有小院,院中植桂柏樹木,還有一株百年牡丹。明倫堂陳列著中國歷代科舉考試的資料。
明倫堂西有一條碑廊,是1958年修理孔廟時,將歷年收集的碑刻、墓誌和各類石刻嵌於壁間,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庭院東部的當湖書院,也闢為博物館陳列室。書院外牆沿河30多米,還有一條1987年修建的碑廊,內有歷代書畫家的書法藝術,其中有黃庭堅、文徵明等的珍貴手跡。
交通信息
市內交通:旅遊六號線(A線)、滬嘉線(
人民廣場-嘉定汽車客運中心)、滬錢線(威海路延安中路口-嘉定汽車客運中心)、新嘉線(上海火車站-嘉定汽車客運中心)、北嘉線(上海北區汽車站-嘉定汽車客運中心)、滬唐線(上海火車站-
嘉定區唐行鎮)、西嘉線(上海西區汽車站-嘉定汽車客運中心)、北安線(普陀區鎮坪路-嘉定區
安亭鎮)、淞嘉線(
吳淞碼頭-嘉定汽車客運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