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宣卷

宣卷是由唐代寺院的“俗講”發展而成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嘉善宣卷屬於蘇州宣卷類型。據蔣福根老藝人回憶,嘉善宣卷是從江蘇的蘇州、吳江傳入的。在嘉善西塘鎮一帶流行,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嘉善宣卷嘉善宣卷
嘉善宣卷的演出形式有木魚宣卷和絲弦宣卷之分。木魚宣卷盛行於19世紀中下葉,一般由二至三人演出。演出時上聯是宣卷的主角,整部書的說、表、唱都由上聯負責。男上聯身穿長衫,女上聯身穿旗袍。說、表時,上聯往往用一把摺扇或一塊手帕做道具。演唱時右手拿一根敲大小兩個木魚或罄子的棒槌,按旋律有節奏地敲打大小木魚。下聯用一隻右手敲打一隻長柄響鈴,節奏比上聯快一倍。早年,去杭州、蘇州、普陀山等地燒香的香客要坐手搖船去,路上需要多日,為了在旅途中增加歡樂,就請一班宣卷先生在香船里唱宣卷。後來發展到賧青苗、拜弟兄、三官會、做壽、小孩滿月剃頭、喬遷新居等喜慶時日都要請宣卷班去唱幾場,以示慶賀。
絲弦宣卷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流行,在木魚宣卷的基礎上發展,有音樂器具配合。樂器一般是二胡一把(或越胡)、弦子(或月琴) 一把、笙或笛一支(只在開場時用)、揚琴一架(或琵琶一把)。四人組成的樂隊,稱為“全班絲弦宣卷”。兩人組成的樂隊,稱為“半班絲弦宣卷”。絲弦宣卷既保留了木魚宣卷一人為上聯,一人為附唱的特點,又使宣卷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發展成為藝術表現力更強,更容易被民眾接受的民間文藝樣式。
嘉善宣卷的傳承人有高仲盈、蔣福根、袁雲甫、沈王榮、張志和等。高仲盈(已故),原大舜鄉四呂村人,是把宣卷從江蘇引進的第一人。先後唱過幾十部書,如《何文秀》、《孟麗君》、《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空印盒》、《鐵弓緣》、《錢塘案》等。蔣福根(已故),原大舜鄉莊王村人。1943年在四呂村做長工時開始學唱宣卷。1946年自己開辦了新興社,先後唱過木魚宣卷和絲弦宣卷。他唱過的書有《唐僧出世》、《蝴蝶杯》、《沉香扇》等十幾部書。新中國成立以後,根據故事、戲曲等改編了《白毛女》、《十五貫》、《一塊銀元》等。袁雲甫(1941— ),1958年他師從高仲盈學唱宣卷。曾與袁玉琪、史阿琪以及四位琴師共七人組成一個宣卷班,唱過《三月三》、《何文秀》、《智取威虎山》、《錢塘案》等新老書目。
袁雲甫在西塘旅遊景區定期定點演出,西塘張志和宣卷班和陶莊沈王榮宣卷班在民間紅白之事時演出,其中沈王榮於2006年被評為省級民間藝術家,袁雲甫於2008年被列入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嘉善宣卷被列入第一批嘉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