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喻瀼溪鄉舊遊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元次山集》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元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喻瀼溪鄉舊遊1
往年在瀼濱2,瀼人皆忘情3。
今來游瀼鄉,瀼人見我驚。
我心與瀼人,豈有辱與榮4。
瀼人異其心,應為我冠纓5。
昔賢惡如此6,所以辭公卿。
貧窮老鄉里,自休還力耕7。
況曾經逆亂,日厭聞戰爭。
尤愛一溪水,而能存讓名8。
終當來其濱,飲啄全此生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喻:告知。瀼(ráng)溪:舊在瑞昌城區西南側,是西起桂林橋,東至今賽湖農場的一段河流,與湓水相連,下游至九江市入長江。
- 往年:指唐肅宗乾元元年(758)。
- 忘情:不為情感所動。
- “我心”二句:意思是,對於瀼溪的人,我的心上哪有誰榮誰辱的界限。這裡頭一句的“與”字,作對於解。《詩經·小雅·車輦》:“雖無德與女,式歌且舞。”
- 冠纓:冠是做官人戴的官帽,纓是結官帽的帶子,所以冠纓是作官為宦的代詞。
- 惡(wù):憎恨。《左傳·隱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
- 自休:退休。古人罷官還家叫致仕,致仕也叫休致,或簡稱休。
- “尤愛”二句:元結《瀼溪銘序》:“瀼溪,可謂讓矣。讓,君子之道也。”這裡是“瀼”取同音字“讓”的含義。
- 飲啄:《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於樊中。”後以“飲啄”指逍遙自在的生活。
白話譯文
往年我住在瀼溪之濱,老鄉們對我情真誼深。
現在我又重遊舊地,他們卻表現出驚懼淡漠的感情。
我和你們心心相印,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
為什麼對我前後判然兩樣?恐怕就因為我頭上這頂烏紗巾。
往日的賢人厭惡這樣的事,因之寧肯辭去公卿。
甘心貧窮終老鄉里,悠閒快樂地從事農耕。
何況經歷了兵荒馬亂,人人都不願意再聽到戰爭。
我格外喜愛這清泠泠的溪水,何況它又有“讓”的美名。
我一定要再回到瀼溪之濱,粗茶淡飯地度過我的餘生。
創作背景
詩人元結在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將全家搬到瀼溪去住,和鄉民的關係處得很好。唐上元二年(761),元結領荊南兵鎮守九江,重訪瀼溪,鄉里舊時朋友對他不像以前那樣親切了。他又看到當地人民生活日益窮困,於是感慨地寫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可分為兩段:前八句為第一段,後十句為第二段。
第一段主要揭發了瀼溪人民與作者之間現在存在了一條鴻溝。作者說,在以前,瀼溪人民和他之間赤誠相見,忘情相交,彼此毫無隔閡,而現在,瀼溪人民看見他,卻和以前不相同了,表現出一種驚懼的心理。作者接著解答了這一前後有所不同的原因。 “應為我冠纓”。這個解答就把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存在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清楚地揭示了出來。在作者還沒有作官為宦之前,“瀼人皆忘情”,因為這時,瀼溪人民與作者之間還不存在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可是僅僅二年多點時間,作者作官了,領荊南之兵鎮於九江了。“瀼人見我驚”,顯然瀼人表現的驚懼心理正是由於他們的關係已變為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
第二段主要敘述了作者試圖消除瀼溪人民與作者之間現在已經存在的這條鴻溝。作者說:“昔賢惡如此,所以辭公卿。”自階級社會出現以來,就一直存在著這種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因此,從前的有識之士也深深地感到這一可怕的問題,他們採取了“辭公卿”的辦法,從統治的地位上走了下來,“貧窮老鄉里,自休還力耕。”作者對此辦法十分欣賞,他說:“終當來其濱,飲啄全此生。”他給自己還進一步尋找了兩條理由,一條是他一日勝一日地厭聞戰爭,另一條是他愛這一溪水以讓為名。但是,“昔賢”也好,“作者”也好,他們採取的這種辦法,是不能解決統治與被統治這一關係問題的,因為即便從統治地位上走下來,可還是有人仍在統治地位上,可還是有人要繼續走上統治地位上,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作者在歷史局限與階級局限的情況沒能看得清楚。
名家點評
清代沈德潛:“何等胸次,惜不令熱官一讀之。”(《唐詩別裁集》)
作者簡介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汝州魯山(今河南洛陽)人。唐天寶進士,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之一。曾任山南東道節度參謀、道州刺史等職。乾元初年(758),舉家寓住九江瑞昌的瀼濱,自號“瀼溪浪士”。上元二年(761),帥荊南之師鎮於九江。晚年,遭權臣嫉妒,辭官歸隱瑞昌,歿後葬於瑞昌排沙。有《元次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