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體蕊黃芪,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單體蕊黃芪的根。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主治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單體蕊黃芪
- 拉丁學名:Asfragalus monadelphus Bnnge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
- 科:豆科
- 分布區域: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圓錐形,直徑5-7毫米,黃褐色,有分枝。莖叢生,高30-70厘米,直徑2.5-4毫米,無毛,有條棱。羽狀複葉有9-15片小葉,長7-9厘米,近無毛或葉軸上面具白色疏毛;托葉離生,長圓狀披針形,長10-12毫米,先端尖,乾膜質,有緣毛;葉柄長5-20毫米;小葉對生,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24毫米,寬4-11毫米,先端圓形,具短尖頭,基部圓形或鈍圓形,上面無毛,下面疏生柔毛,小葉柄長約1毫米,疏生白色長毛。總狀花序疏生10-16花,無毛或散生白色毛;總花梗長4-12厘米,較葉長;苞片線形至狹橢圓形,長8-10毫米,寬2-3毫米,具緣毛;花梗長1-3毫米,被白色或褐色開展毛;花萼鐘狀,長7-7.5毫米,散生伏毛,萼筒長5-6毫米,萼齒披針形,長約2.5毫米,內面及口部被褐色毛;花冠黃色;旗瓣圓匙形,長12-13毫米,瓣片近圓形,長7-8毫米,寬6-7毫米,先端微缺,中部以下漸狹為長柄,翼瓣與旗瓣近等長,瓣片長圓形,長5-7毫米,寬1.6-2毫米,先端圓,基部耳向外展,瓣柄長6-8毫米,龍骨瓣長10-11毫米,瓣片近半圓形,長4-4.5毫米,寬2.5-3毫米,先端鈍尖,瓣柄長約6.5毫米;子房密被白色半開展毛,柄長5-6毫米。莢果略膨脹,披針形,長約2厘米,寬4.5-5毫,先端漸尖,基部狹入果頸,被白色柔毛,1室,含4-5粒種子,果頸露出宿萼很多;種子深褐色,寬腎形,長約2.5毫米,橫寬約3毫米,平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0-4000米的山谷、山坡和山頂濕處或灌叢下。
分布範圍
分布在甘肅中部及西南部(祁連山和岷山及蘭州、榆中、夏河、臨潭、卓尼、合作)、青海東部至東南部(門源、大通、西寧、貴德、澤庫、班瑪)、四川西北部(松潘、馬爾康、小金、茂汶、康定及大炮山)。 模式標本采自甘肅。
主要價值
單體蕊黃芪的根能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