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藥理作用,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肺、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止痢。
主治
用於感冒發熱,痢疾。
相關配伍
1、治感冒發熱:單頭紫菀15g。水煎服。
2、治痢疾:單頭紫菀60g。水煎服。(1-2方出自《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鮮用或扎把曬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100cm,有根莖。莖粗壯,常單生,被糙或有長粗毛,下部有較密的葉。下部葉在花期常枯落,葉片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長4-10cm,寬3-7cm,先端尖,基部截形或圓形;漸狹成4-8cm稀12cm,具寬翅的柄,邊緣有疏齒;中部葉無柄,長圓或橢圓披針形,長3-12cm,寬1-3cm,有淺齒,基部有抱莖的圓形小耳,先端尖或漸尖;上部葉小,卵圓形或披針形;全部葉兩面被短粗毛,下面沿脈有長糙毛;中脈在下面突起,有離基三出脈及2-3對側脈。頭狀花序直徑2-4cm,單生或2-3個簇生上部葉腋,花序梗長1.5-5cm,有密集而漸轉變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倒錐形,長10-12mm,徑10-18mm。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常帶紫紅色,有緣毛;外層卵圓形,先端圓形或急尖,內層長圓狀線形,先端圓形;舌狀花約20餘個;舌片藍紫色,長達14mm;管狀花長6.5mm,裂片長1.7mm;花柱附片長達1mm;冠毛白色,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狀長圓形,兩面有肋,被密粗毛。花期8-10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800m的低山山谷、溪岸或林陰地。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相關論述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止痢止癢。”
藥理作用
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八疊球菌、宋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