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花芥,中藥名。為十字花科植物單花芥Pegaeophyton scapiflorum (Hook. f. et Thoms.) Marq. et Shaw的根或全草。分布於青海、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溫熱病發熱,咳嗽,咯血,四肢浮腫,食物中毒,創傷出血。
基本介紹
- 別名:無莖芥、高山辣根菜、高山無莖芥
- 中文學名:單花芥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罌粟目
- 科:十字花科
- 屬:單花薺屬
- 種:單花芥
- 分布區域:青海、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
- 採收時間:秋季
-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3-6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寒。
功效
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主治
用於溫熱病發熱,咳嗽,咯血,四肢浮腫,食物中毒,創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肺熱咳嗽,發燒,氣短,痰中帶血:無莖芥200g,力嘎多(岩白菜根)160g,紫草茸100g,甘草100g。以上四味,碎成粗粉,混勻,煎服。每次3-5g,每日2次。(《藏藥標準》1979年)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3-6g;亦可煎湯服。外用:適量,研末敷。
採集加工
秋季採挖,去淨雜質,陰乾。
形態特徵
多年生矮小叢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根粗壯,表面多皺縮,常具環紋,側根少數,纖維狀。莖極短縮,高5-15cm。葉多數,旋疊狀著生於基部,葉片線狀披針形或長匙形,長3-10cm,寬5-8mm,全緣或具稀疏淺齒,兩面光滑無毛;葉柄扁平,在基部擴大呈鞘狀。花大,單生於花葶上,花葶扁平,自莖基叢生,長2-10cm;萼片4,長卵形,長3-5mm,寬2-3mm,內輪2枚基部略呈囊狀,具白色膜質邊緣;花瓣4,白色至淡藍色,寬倒卵形,基部稍具爪;雄蕊6,近等長,長4.5-5.5mm;雄蕊1,由2心皮組成,子房橢圓形,長3-3.5mm,寬約2.5mm,花柱細柱形,柱頭不明顯。短角果寬卵形,長4-5mm,寬3-3.5mm,扁平,肉質,不開裂,邊緣具窄翅。種子每室2行,扁圓形,褐色,長1.8-2mm,寬約1.5mm。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0-5400m的山坡潮濕地、高山草地、林內水溝邊和流水灘地。分布於青海、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及西藏。
藥材性狀
根略呈圓柱形,表面皺縮具環紋。莖長5-15cm,少分枝。葉著生於莖基,多皺縮,展開後葉片線狀披針形,長3-10cm,寬4-8mm,全緣;葉柄較寬,基部成鞘狀抱莖。花葶叢生,可見類白色的花或短角果。短角果近卵形,長4-5mm,邊緣具窄翅。種子扁圓形,褐色,長1.8-2mm,子葉2片,肥厚,富油性。味辛辣。
相關論述
1、《青藏高原藥用植物圖鑑》:“退燒,滋補,愈創。內服治肺病咯血;外用治刀傷。”
2、《甘肅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止血,消腫。主治急性熱病,肺熱咳嗽,外傷出血,四肢浮腫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