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乳突鑿開+鼓室置管術

單純乳突鑿開+鼓室置管術是一種耳鼻喉科/中耳手術/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的手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單純乳突鑿開+鼓室置管術
  • 別名:單純乳突鑿開術加鼓室置管術
  • ICD編碼:20.2102
分類,病症信息,適應症,禁忌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述評,

分類

耳鼻喉科/中耳手術/非化膿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的手術

病症信息

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多見於兒童。對聽力的影響比較嚴重,以致影響兒童的智力發育和學習。其特點為咽鼓管阻塞,引起鼓室積液。
鼓室積液由卡他性中耳炎(catarrhal otitis media)、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氣壓性中耳炎(barotitis media)、航空性中耳炎(aviation otitis)等疾病引起。鼓室積液的引流是治療非化膿性中耳炎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方法為鼓室插管術(insertion of grommet)。插管可經外耳道、鼓膜插內鼓室。

適應症

單純乳突鑿開+鼓室置管術適用於漿液、黏液性中耳炎屢治不愈或成為膠耳而鼓膜完整的,經X線片檢查表明炎症已蔓延至乳突氣房者。

禁忌症

鼓室病變未波及乳突者。

麻醉和體位

成人一般用局麻。手術不合作者及兒童用全麻。全麻者切口亦注射加腎上腺素的1%普魯卡因,以減少切口出血。局麻以神經阻滯麻醉為主,切口及其周圍局部浸潤麻醉。局麻:藥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魯卡因加1‰腎上腺素適量(1ml加1滴)。
1.於外耳道四壁骨與軟骨交界處皮下注射,深達骨膜,慢慢浸潤到鼓環,以皮膚發白為度,阻滯麻醉耳顳神經內外支及迷走神經耳支。
2.於耳廓附著部後方約1~1.5cm處相當於耳後切口上、中、下3點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藥,再於乳突尖與耳垂後溝連線的中點以及乳突後緣分別皮下注藥,阻滯麻醉耳大神經及枕小神經耳支,見本卷解剖部分。
體位:仰臥,頭轉向對側,術耳朝上,對側耳枕於頭圈上。

手術步驟

1.單純乳突鑿開術,見“單純乳突切開術”。可通過乳突術腔,開放上鼓室。
2.放置通氣管,可經鼓膜放置,也可經外耳道放置通氣管。手術結束時要在乳突術腔放置兩根引流管,用於注入抗生素和可的松。

術中注意要點

1.乳突腔病變的氣房必須徹底開放,磨光。
2.注意保護聽骨鏈和面神經。
3.經乳突術腔開放上鼓室、面神經隱窩、後鼓室、前鼓室,再通過分離後壁耳道鼓膜皮瓣,清理鼓室。

術後處理

1.平臥或側臥位。全麻者按全麻術後常規處理。
2.注意每天經通氣管吸引,注藥沖洗,10d後取出導管。
3.預防感染。

述評

主要併發症
術後併發症少見。
1.術後流膿不止 由於乳突氣房內的病灶未徹底除盡,特別是外半規管及面神經骨管周圍氣房、竇腦膜角氣房、鼓竇入口、上鼓室有殘留病變組織,致使術後持續流膿。應再次手術,徹底清除病灶。
2.出血 術中損傷乙狀竇壁或前移的乙狀竇,可出現兇猛的靜脈性大出血,應立即填入明膠海綿及碘仿紗條加壓。若傷及乳突導靜脈,出血亦多,可用骨蠟止血。術中骨面滲血,用鑽石鑽磨即止。切口及做肌骨膜瓣時出血,可用電凝或結紮止血。
3.腦脊液漏或腦膜炎 術中鑿(磨)開乳突上界位置過高或顱中窩低垂,骨鑿使用不當,致使硬腦膜損傷撕裂,出現腦脊液漏,應即時用細針線縫合硬腦膜,或以顳肌筋膜修補,滴以纖維蛋白粘合劑。在腦脊液漏的情況下,易並發腦膜炎,術後應採用通過血腦屏障的足量抗生素防治腦膜炎。
4.面神經麻痹 手術中立即發生面癱,一種可能是局麻藥浸潤到面神經,出現短暫面癱,可很快自行恢復,若為術中清除面神經周圍氣房時,暴露及損傷面神經乾,應立即行面神經探查、減壓術。術後數日出現面癱,可能系面神經水腫,數日後可自行恢復。
5.傳導性聾 由於術中操作不慎使砧骨脫位所致。可二期施行鼓室成形術重建聽力。
6.感染 中耳炎:可於手術後數日出現,多因適應證選擇不當或因消毒不嚴所致。
7.頸靜脈球損傷 多因病人有頸靜脈球畸形,切開不慎常致出血妨礙手術進行,應停止手術並行耳道填塞。術前應仔細檢查。
8.耳道皮膚水腫堵住通氣管時,用抗炎消腫藥治療,數日後通氣管外側端便可顯露出來。
9.通氣管阻塞 經耳道放置的通氣管過長較易堵塞,要定期檢查,若有阻塞,可用3%過氫化氫外耳道灌注,每次6滴,每日2次。若有堵塞,應在局麻下藉助顯微鏡用細注射針或細鋼絲探通,注意勿損傷鼓室黏膜。
10.通氣管排出現象較少見,常因通氣管周圍慢性炎症所致。應迅速控制感染,不能重新放置通氣管。偶有被誤認為異物而強行拔除者。
11.感音性聾 非常罕見,發病機制不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