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單向度、超真實、內爆》一書對這三個概念進行分析,主要著眼於“仿真”與“超真實”。他試圖解決的是“仿真”與“超真實”的關聯,解釋何謂“仿真”;何謂“超真實”,是基於真實界與表象界二元對立的邏輯、基於表象與真實的形上學。
作品目錄
| |
| |
| “編碼/解碼”開啟傳播學研究另一扇門——斯圖亞特·霍爾的傳播思想研究 |
| 內爆的“地球村”——麥克盧漢的技術烏托邦主義傳播思想 |
| |
| |
| |
創作背景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播學的引進以及西方傳播理論與思想研究的興起,人們已經看到了不少關於當代西方傳播學理論流派以及傳播學者思想研究的著述和文章,但卻較少看到比較集中地評析當代重要的傳播學者,尤其是立足中國社會發展的現狀,對西方傳播學批判學派的理論與思想進行比較深入、系統的研究的專著,該書的寫作正是作者企圖彌補這方面的缺憾,以期對人們整體性地認識和把握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向有所幫助。
作品思想
(一)單向度的傳播(早期法蘭克福學派)
1、媒介觀。在納粹鐵騎控制下的德國和看似民主自由的美國社會,媒介都是統治階級操縱、利用和控制的工具,是“工具性理性”的典型代表。法西斯利用無線電廣播無孔不人地向人們宣揚法西斯理論,使人們漸漸喪失了正確判斷事物的能力,在這裡媒介成為有可能毀滅人類的武器。以美國好萊塢為代表的流行文化,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導致了人的“異化”。各種媒介都在宣揚和推崇後工業時代的文化特徵:消費主宰一切。早期法蘭克福學派從政治經濟學角度聲討媒介文化現象。他們認為媒介在創造一個“文化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強權變得更加隱蔽也更有威力。
2、文化觀。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在對傳統“文化”定義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他們認為文化的基本功能應該是“否定”和“對幸福的承諾”。真正的文化是“異化”的,即包含著與社會現實的不合理現象相互排斥的成分。早期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觀,歸根到底是在維護傳統的“精英文化”,否定新興的“大眾文化”,認為文化應該是少數人的專利。
3、意義。最早從哲學思辨的角度關注媒介文化並提出了批判,面事實證明,媒介確實是為專制服務的工具。媒介帝國主義正在威脅著第三世界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連續性。網際網路在全球範圍內的普及,使美國文化向全人類多樣化的文化領域入侵,開發中國家在“單向度”的文化傳播中逐漸失了話語權。媒介是統治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維持其統治霸權的強有力武器,媒介技術越來越成為話語權壟斷在誰手中的決定性因素。
4、局限性。雖然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意識,但在建構自己的理論體系時,卻沒有將解證的思維貫穿始終。對大眾文化的分析缺乏辯證的視角,過於片面、極端形上學。只是對文化工業社會不斷提出批判,卻未能提出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和建立新世界的科學方法。
(二)從社會批判到理想主義(哈貝馬斯)
1、哈貝馬斯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及特色。哈貝馬斯的傳播學理論研究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關注政治公共領域中的交往活動,代表作為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二是研究交往行動理論、代表作為《交往與社會進化》《交往行動理論》。理論主要特色:1.有破有立;2.從剖析公共領域的消解一破;3.到通過交往行動重建公共領域——一立,其思想理論具有連貫性和完整性;4.從政治的角度研究交往,關注西方民主憲政的實現問題;5.繼承傳統又勇於創新,具有哲學與傳播學的雙重特徵;6.致力於批判學派傳播模式的構建;7.對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際交往尤為關注。
2、公共領域理論。公共領域也叫公共性,是指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公共領域是私人領域的一部分,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領域。它與公共權威領域相對立,是公共管理與私人自律緊張關係的反映。它形成的基礎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公共領域的精髓在於它的批判性。哈貝馬斯認為,從18世紀開始,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開始承擔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法制觀念的討論上。然而到了19世紀後期,隨著新重商主義的干預政策和社會權力本身獲得公共權威的許可權,公共領域開始走向衰落,漸漸喪失了其對公共事務進行理性批判的功能。
3、交往行動理論。交往行動理論是哈貝馬斯思想發展的第二階段,其理論淵源是20世紀60年代的公共領域理論。哈貝馬斯從普通語用學出發,認為資本主義在喪失了公共領域之後維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重建交往理性。 當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消失”的時候,勞動和社會交往之間的矛盾就凸現出來,成為社會的基本矛盾。理想的社會是“交往合理化”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理想,必須承認和重視社會中存在的共同規範標準,從而使交往能力具有合理的基礎,與工具性行為相區別;通過對話,實現人和人之間的“理解”;選擇恰當的語言,對話必須以語言為中介。
(三)“編碼/解碼”開啟傳播學研究另一扇門,斯圖亞特·霍爾的傳播思想研究
1、霍爾的傳播思想。霍爾的傳播思想著正體現在他的著名的編碼解碼模式以及他對主導意識形態的論述中。他的特殊貢獻主要在於他將意識形態編碼的文化形式和客群的解碼戰略聯繫了起來。霍爾將電視觀眾的讀解分為三類:主導——霸權讀解或稱偏好讀解,協商解讀以及對抗讀解。霍爾認為,主導——霸權讀解,表明解碼和編碼之間存在著意義的一致性,這種形式在理論上可能存在,在實際中卻不大可能發生。最多情況是協商式解讀。霍爾用罷工者對男工報導的態度為例進行了說明。協商式解讀承認主導意義但仍然聲稱在特定領域可以在主導意義之外運作。面對抗式讀解則是觀眾在另一個參照框架中將信息賦予了新的意義,這樣對編碼者來說,這些觀眾的讀解就和他們的初衷背道而馳,走到主導意義的反面了。
2、缺陷。解碼/編碼模式過於專注於文本研究。他的解碼模式雖然破除了觀眾被動性的觀念,但是這些模式的運用仍趨向於構建客群,文本力量高於讀者的觀念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且這個模式並沒有試圖去證明電視話語的主導意識形態編碼是如何和社會結構發生聯繫的,誇大了意識形態的力量,沒有從實質性的政治經濟視角研究大眾傳媒,忽視了由國家和經濟提供的更為廣泛的結構關係。受阿爾都塞的影響,霍爾把大眾傳媒當作自治的意識形態機器,從而很少評價經濟和國家在文化生產中的重大作用。同時霍爾對話語過於重視,反而忽視了物質構造和符號形式間的明確關係,也忽視了研究制度結構和報紙內容之間的連續的關係,從而將真實和符號間的關係誇大了。對符號學的過於關注也阻礙了他對媒介民主化的分析。
(四)內爆的“地球村”——麥克盧漢的技術烏托邦主義傳播思想
1、三大理論建構。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媒介即訊息;熱媒介與冷媒介,實際上是探討媒介技術與民主參與之間的關係問題。麥克盧漢認為,使某感覺器官被高度定義為“擴張的傳播媒介。雖然提供大量的信息,但只涉及一種感官; 雖然有高度擴張,但卻使人們的想像力和參與度都非常低,這樣的傳播媒介就是“熱媒介”。反之,“低度定義”涉及人類感官範圍較廣,但能提供的信息相對較少,對任何事物都缺乏詳細的描述,需要由人來補充,因而人的參與度較高,這樣的媒介稱為“冷媒介”。麥克盧漢推崇“冷媒介”,認為“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熱媒介”具有排斥性。人們醉心於用技術塑造“熱媒介”,而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自己民主參與的陣地,不利於民主的發展。
2、地球村與內爆。①地球村一時空消失的人類新部落,把地球視為村落的兩層寓意:a.是一個狹小的空間範圍,人們可以快速交流並在第一時間裡得對發生的事情。b.共同社區:媒介創造的環境使整個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家園中,民族、國家等概念遭到瓦解和重構,人類獲得在全球範圍內感知的新能力。②重新部落化,以媒介技術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前文字時代,也稱部落階段,口頭語言和耳朵統治的階段;古登堡時代,部落被瓦解的階段,文字語言和視覺占據統治地位;電子時代,重新部落化階段,所有感官深入參與。③媒介技術的力量,在推動人類社會三個階段的發展中,媒介技術具有決定性的力量。④內爆。a.“內爆”就是內向的爆發和坍塌。事物內向的爆發往往會發出比外向更巨大的能量,導致處於臨界點的事物發生聚變。b.麥克盧漢擔憂的文化“內爆“是指電子化引起的後工業社會出現的文化裂變,這是由電子媒介的迅捷性造成的。電子媒介重構了社會生活,使人們棲息在一個相互交疊的社會,沒有文化等級,也沒有領城分工。地球在水平地、垂直地、瞬間地“內爆”,這個“內爆”通過模糊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界限終結了公共領域。
(五)仿真、超真實、內爆——鮑德里亞的傳播思想概述
1、符號批判理論。“二戰”後西方社會由於科技進步和自身制度調整。逐漸步入了一個物質富裕、文化繁榮的新時期。消費取代生產,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體系運轉的主導力量。鮑德里亞認為,在這樣的消費社會裡,人們的消費活動更多的是在符號層面而非物質層面上,即消費物品的意義。符號體系的中心,是物體即一種符號。 整個物/符號體系分為四個亞體系:功能型系統非功能型系統、後設及功能失調體系、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闡釋了物向符號的轉化。這四種模式也是物向符號轉化的四種模式。
2、符號消費中構建的消費文化。消費文化以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增加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張,提供了大量可供消費的產品,建立了大量為清費而設的場所。社會消費中普遍存在“零和博弈”的現象,人們通過社會差異的表現來取得某種社會認可。顯示自身。消費文化所創造的影像以其直接、獨特的方式給人以身體刺激和審美快感。鮑德里亞把符號作為物與人之間的中介,把商品生產放在了符號意義結構內,從而從更闊的範圍內破譯了商品對文化的侵蝕。
3、符號價值與廣告圖騰。鮑德里亞認為商品除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外,還擁有符號價值。而符號價值是消費社會裡的終極價值。消費社會又是一個廣告社會,廣告讓產品形成了邊緣化差異、個性化,使消費者形成自戀情節;它十分重視對消費者的行為心理調節,不斷完善對消費者的滲透力。鮑德里亞在廣告的解構上比別人更進了一步,把廣告不再視為資本或人的創造物,而是獨立的符號結構並能對主體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廣告成為一種新的圖騰形式,令消費者頂禮膜拜。
4、後現代性媒介分析。這是鮑德里亞描述技術媒介運作規律的三個中心概念,也是電子媒介造成人的主體性淪喪的重要手段。所謂“仿真文化”,就是先進的電子媒介為大眾建造了一個虛擬幻象的世界,它是目前的歷史階段被符號主宰的主要方式。仿真產生了一種普遍的“超真實”的幻境。超真實是傷真的特性,是許多類像共同組成的一種新的現實次序。 所謂“超真實”,就是真實與非真實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非真實已經超過了真實。超真實的形成過程就是真實與非真實的內爆過程。
(六)女權主義的客群觀
1、女權主義,也稱女性主義,泛指為取消對婦女的歧視,爭取男女平等而工作的人們的一切實踐活動和理論思想。女權主義是一種學術作品和實踐體系,是一個關於婦女遭受壓迫和以何種方式,方法賦予婦女權力的政治運動,在哲學謝源上看,女權主義是西方父權制殘餘同西方社會個體化發展相互矛盾,相互衝突的產物,是西方哲學思想一個個體主義的一個分支。
2、女權主義的客群觀。①自山派女權主義——黛安娜·梅韓的客群觀。梅韓通過對20世紀50—80年代的”系列女性角色進行分析,得出結論:1.電視中的種種女性角色綜合表明,女人處於次等地位:女人應該是無私忘我的,完全為男性奉獻。2. 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女人是對世界秩序的擾亂的中斷:在動盪不安的時候,女人是對世界秩序的威脅和解構力量。3.除了極少的例子,女性自主精神的表達,即使只是對性別意識的表達,都被視為有害和危險而被粗暴禁止。②馬克思主義學派的女權主義一里麗安·羅賓遜的客群現。羅賓遜從真實的職業女性來檢視電視中的女性形象,發現電視對女性形象的扭曲;電視形象將女性的職業認同的工作情歸結為性別意識,而真實的職業女性視自身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③激進派女權主義——卡諾爾·艾雪的客群觀。艾雪的著作《日間電視:你永遠不會想要出門》揭露了電視遊戲節目和肥皂劇對女性的歧視和奴化。她認為,肥皂劇和電視遊戲之類的通俗節目,以貶低、抑制女性並竭力使父權家庭理想化的方式,倡導著父權秩序。④後結構主義的女權主義客群觀。特點:一是注重運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研究客群,受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的影響比較深。二是站在女權主義的立場,探討女性客群在大眾文化中進行自我確認的心理過程,揭露女性所受到的歧視和壓迫。⑤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的客群觀。特點:是強調商業文化的重要作用,對客群的樂趣包含積極樂觀的支持態度,認為婦女會從含有性別歧視的內容中生出新的反抗歧視的意識。二是注重如何挽救婦女的娛樂。使之免受過分的男權模式,男權定位之虞。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者通常既是女權主義者又是通俗文化的女性客群,這樣的雙重身份為女權主義的客群研究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角。
作品評價
中華讀書報:我國對傳播學理論的引進和研究是遵循著傳播學學科的發展軌跡的。當代西方傳播理論從早期的實證研究到其後湧現的批判理論,呈現出多樣化、跨學科的發展態勢,其觀照的領域已從新聞傳媒擴展到整個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因此,中國傳播學研究者也從最初對實證研究方法的引進發展到開始關注對批判理論的借鑑和吸收。這一學科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有對批判理論進行系統性研究的理論成果,這樣的成果不僅有助於對西方傳播理論原著進行梳理和解讀,而且還有助於能立足我國社會發展現狀對其進行深入的評述。石義彬教授的《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一書應該說正是這樣一部令人欣喜的力作,為我們整體性地認識和把握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石義彬教授的《單向度、超真實、內爆——批判視野中的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一書應該說正是這樣一部令人欣喜的力作,為人們整體性地認識和把握當代西方傳播思想研究的現狀及發展趨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文本。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石義彬為湖北隨州人,現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