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蓬皮杜國家藝術和文化中心(Le 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是坐落於法國首都巴黎拉丁區北側、塞納河右岸的博堡大街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當地人常也簡稱為“博堡”。因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外觀極像一座工廠,故又有“煉油廠”和“文化工廠”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 外文名: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 Pompidou
  • 簡稱:博堡
  • 竣工時間:1977年
  • 建造者:R.皮亞諾、R.羅傑斯
  • 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
  • 別稱:“煉油廠”“文化工廠”
  • 開放時間:11:00-21:00;周二閉館。
  • 門票價格:成人:13歐元; 優惠:10歐元;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建築布局,建造經歷,名字由來,建築特色,評價,作用,公共參考圖書館,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文化中心,主體大樓,設計理念,景點信息,

建築布局

一整座建築占地7500平方米,這個建築面積共10萬平方米,南北長168米,寬60米,高42米,分為6層。大廈的支架由兩排間距為48米的鋼管柱構成,樓板可上下移動,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東立面的管道和西立面的走廊均為有機玻璃圓形長罩所覆蓋。文化中心的外部鋼架林立、管道縱橫,並且根據不同功能分別漆上紅、黃、藍、綠、白等顏色。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整座建築共分為工業設計中心、公共情報圖書館、現代藝術博物館以及音樂與聲樂研究中心四大部分。供成人參觀、學習,並從事研究。與此同時,“中心”還專門設定了兩個兒童樂園。一個是藏有2萬冊兒童書畫的“兒童圖書館”,裡面的書桌、書架等一切設施都是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定的;另一個是“兒童工作室”,4歲到12歲的孩子都可以到這裡來學習繪畫、舞蹈、演戲、做手工等。工作室有專門負責組織和輔導孩子們的工作人員,以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和智力,幫助孩子們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這座建築南面小廣場的地下有音樂和聲學研究所。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建造經歷

1969年是已故總統蓬皮杜決定興建蓬皮杜中心,設計者是從49個國家的681個方案中的獲勝者義大利的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英國的理察·羅傑斯(Richard George Rogers),1972年正式動工,1977年建成,同年2月開館。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名字由來

1969年時,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為紀念帶領法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擊退希特勒戴高樂總統,於是倡議興建一座現代藝術館。經過國際競圖,從600多個參與競圖的團隊選出一個做為興建的建築造形風格。這個獲選團隊的設計者為Renzo Piano、Richard Rogers 與Gianfranco Franchini。
喬治·蓬皮杜於1974年因癌症逝世,所以此建築完工啟用就命名為蓬皮杜中心以茲紀念。

建築特色

蓬皮杜中心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鋼骨結構以及複雜的管線。建築興建後,引起極端的爭議,由於一反巴黎的傳統風格建築,許多巴黎市民無法接受,但也有文藝人士大力支持。有人戲稱它是“市中心的煉油廠”。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高技派”(High-tech)風格。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這些外露複雜的管線,其顏色是有規則的。空調管路是藍色、水管是綠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而自動扶梯是紅色。
儘管有這些極端的爭議,開館二十多年來,蓬皮杜國家文化藝術中心已吸引超過一億五千萬人次入館參觀。

評價

中心打破了文化建築所應有的設計常規,突出強調現代科學技術同文化藝術的密切關係,是現代建築中高技派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它是一座新型的、現代化的知識、藝術與生活相結合的寶庫。人們在這裡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技術和手段,吸收知識、欣賞藝術、豐富生活。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不僅內部設計、裝修、設備、展品等新穎、獨特、具有現代化水平,它的外部結構也同樣獨到、別致、頗具現代化風韻。這座博物館一反傳統的建築藝術,將所有柱子、樓梯及以前從不為人所見的管道等一律請出室外,以便騰出空間,以供內部使用。整座大廈看上去猶如一座被五顏六色的管道和鋼筋纏繞起來的龐大的化學工廠廠房,在那一條條巨形透明的圓筒管道中,自動電梯忙碌地將參觀者迎來送往。當初這座備受非難的“龐大怪物”,今朝已為巴黎人開始接受並漸為法國人喜愛。
如果說羅浮宮博物館代表著法蘭西的古代文明,那么“國立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現代巴黎的象徵。
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在國際建築界引起廣泛注意,對它的評論分歧很大。有的讚美它是“表現了法蘭西的偉大的紀念物”,有的則指出這座藝術文化中心給人以“一種嚇人的體驗”,有的認為它的形象酷似煉油廠或宇宙飛船發射台。

作用

在“工業創造中心”中,主要通過各種展覽會和圖書資料向觀眾介紹有關市政建設、生活環境及各種工藝產品的發明和創造情況。同時還向觀眾提供各種日常消費品的資料與諮詢。

公共參考圖書館

建築面積約16000平方米;現代藝術博物館,約18000平方米;工業美術設計中心,約4000平方米;
“公共參考圖書館”完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舊式圖書館,它擁有當代書籍30萬卷,期刊2400種,幻燈片20萬張,微縮膠捲15000個,唱片1萬張及各種電影、錄像、地圖、磁帶等。館內設施一律開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開架圖書;也可以通過錄影機隨意選看介紹各國文學藝術、科技、民俗等情況的電影、錄像;音樂愛好者可以戴上耳機自由欣賞自己挑選的唱片。館內到處都設有放大閱讀機和複印機,讀者可隨時用以查閱微縮膠捲和複製資料。該館還附設有語言學習室,共有40個小房間和40種語言的有關教材、資料,人們在此可以聽錄音、看教材,選學各種語言。“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與那些舊的藝術博物館不同,集中突出了“現代”二字,專門介紹20世紀以來的西方各種造型藝術。包括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派、結構派、概念藝術及流行藝術等各種流派的2000幅作品。館內藏品的陳列方法也是現代的:一條主要線路按時間順序排列著各個流派藝術的代表作,周圍分設許多小展室,分別介紹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觀眾既可以了解現代西方藝術的概貌,又可以對某一感興趣的流派或作家進行深入的研究。館內還設有可以升降移動的板架,掛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動電鈕,這些自動板架便可將那些觀眾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音樂—聲學協調研究所

約5000平方米。連同其他附屬設施,總建築面積為103305平方米。
為避免噪音干擾修建於大廈旁邊的地下,其主要功能是讓音樂工作者能夠利用現代的設備和技術來從事創造。此外,它還從事研製新樂器和各種音響設備的工作。

文化中心

”門前的空場地呈坡形,可容納自發性的娛樂活動及露天表演,使傳統的街頭藝術得以恢復,成為賣藝者自由活動的“天堂”。它周圍中世紀街巷密如網布,完全禁止機動車輛通行,使遊人得其所哉。
在“中心”內,大廳里和第五層不定期舉行展覽會,僅1978年就舉行了近50個展覽,上千次文學及哲學討論會和演出活動,還有電影放映、戲劇表演等,成為當代藝術創作活動的見證。整箇中心是由電子計算機控制,協助管理,如檢索、統計出入人次等等。主要結構

主體大樓

長166米、寬60米,分六層。大樓的每一層都是一個長166米、寬44.8米、高7米的巨大空間。整個建築物由28根圓形鋼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牆以外,沒有一根內柱,也沒有其他固定牆面。各種使用空間由活動隔斷、螢幕、家具或欄桿臨時大致劃分,內部布置可以隨時改變,使用靈活方便。設計者曾構想連樓板都可以上下移動,來調整樓層高度,但未能實現。蓬皮杜中心外貌奇特。鋼結構梁、柱、桁架、拉桿等甚至塗上顏色的各種管線都不加遮掩地暴露在立面上。紅色的是交通運輸設備,藍色的是空調設備,綠色的是給水、排水管道,黃色的是電氣設施和管線。人們從大街上可以望見複雜的建築內部設備,五彩繽紛,琳琅滿目。在面對廣場一側的建築立面上懸掛著一條巨大的透明圓管,裡面安裝有自動扶梯,作為上下樓層的主要交通工具。設計者把這些布置在建築外面,目的之一是使樓層內部空間不受阻隔。

設計理念

(巴黎蓬皮杜藝術和文化中心,1972~1977年建,R.羅傑斯和R.皮亞諾設計)羅傑斯解釋他的設計意圖時說:“我們把建築看作同城市一樣的靈活的永遠變動的框架。……它們應該適應人的不斷變化的要求,以促進豐富多樣的活動。”又說:“建築物應設計得使人在室內和室外都能自由自在地活動。自由和變動的性能就是房屋的藝術表現。”羅傑斯等人的這種建築觀點代表了一部分建築師對現代生活急速變化的特點的認識和重視。60年代在英國出現過的“阿奇格蘭姆”建築學派的主張,與此相似。就廣義而言,蓬皮杜中心的建築設計也可以說是代表了現代建築中“重技術派”的作品。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景點信息

地址:Place Georges pompidou,75001 paris
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門票:圖書館免費,每次展覽單獨設定門票
開放時間:11:00-22:00(展覽區21:00閉館) 周二及5月1日閉館
交通:乘捷運4.11號線,RER(巴黎城際快鐵) A,B,D線至Chatelet站,下車即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