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桑塔耶拿

喬治·桑塔耶拿

喬治·桑塔耶拿(George Santayana,1863—1952)哲學家文學家,批判實在主義和自然主義主要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桑塔耶拿
  • 外文名:George Santayana
  • 出生日期:1863
  • 逝世日期:1952
  • 職業:哲學家 文學家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桑塔耶拿簡介,基本信息,個人經歷,主要著作,哲學思想,

桑塔耶拿簡介

基本信息

桑塔耶拿】 (George Santayana,1863—1952)哲學家、文學家,批判實在主義和自然主義主要代表。

個人經歷

生於西班牙,1872年移居美國。1882年就讀於哈佛大學。1889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在該校任教。1912年辭教職去歐洲。1925年定居羅馬。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理性的生活,或人類進步諸相》(5卷,1905—1906)、《懷疑主義和動物的信念》(1923)、《存在諸領域》(4卷,1927—1940)等。

哲學思想

他的哲學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他把哲學看作是描述高級精神作用的心理學,並不反映事物的客觀性質,充其量反映了人類想像力的豐富性。第二階級中,試圖建立有關各種“存在方式”的本體論體系。其美學思想主要是第一階段思考的產物。主張美學僅僅是關於審美經驗的心理學探討,是一門價值學說。認為美不是客觀存在,只是對象內在的積極價值,這種價值只存在於人的快樂的感知中,由此他將美定義為“客觀化了的快感”(objectified pleasure)。他把美分成三種:(1)材料美——直接訴諸於感官的各種事物的物質材料;(2)形式美——這些物質材料在特殊形式中的組合和關係,它對應於人類心靈的綜合能力,喚起感情的愉悅;(3)表現美——把形式和過去的經驗聯繫起來時產生的一種表現力。他認為審美活動的特徵不在於非功利性,也不在於康德說的“必然”的普遍性,而在於它能產生一種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實質上是情感判斷。審美的價值判斷和理智判斷不同,後者不需要感情,只受事實約束。審美的價值判斷和道德判斷也不同,後者是一種防止痛苦的消極判斷,前者卻是積極的。桑塔耶拿的快樂說相比生理學的快樂說有一定進步,對後來的托馬斯·門羅、蘇珊·朗格等人有一定影響,在美學界享有一定聲譽。 也有翻譯為桑塔耶那的,敬佩他的那句名言:I have a date with spring.(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