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喬托的貢獻在哪裡呢?十三世紀以前的義大利繪畫,一直在拜占庭藝術的控制之下。所謂拜占庭藝術,是一種受羅馬拜占庭帝國影響而產生的藝術風格,它的特點是高度的程式化,色彩艷麗而人物僵硬,重裝飾而鄙視造型,離開真實非常遙遠。特別表現在宗教畫上,人被“神化”,而神又被僵化,人物沒有個性,形象呆滯僵直。這種情況從
契馬布埃(約1240-1320)開始,逐漸有所轉變,但是真正使義大利繪畫擺脫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畫風的是喬托。
人物介紹
喬托,Giotto(約1266/1276~1337),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畫家。生於佛羅倫斯的韋斯皮尼亞諾,卒於佛羅倫斯。他幼年牧羊,後學畫於奇馬布埃門下,並廣采皮薩諾父子及羅馬畫家P.卡瓦利尼的優秀藝術,到14世紀初年已成為義大利著名大師。但丁在《神曲》中曾稱頌喬托蓋過了乃師奇馬布埃的聲譽。除了主要活動於佛羅倫斯外,喬托也曾到羅馬、阿西西帕多瓦、那不勒斯等地作畫,被尊奉為義大利現實主義繪畫傳統的奠基者。
喬托青年時代的作品是研究者爭論最多的。據記述,喬托在作奇馬布埃門生時,曾隨其師在阿西西的聖弗朗切斯科教堂作畫,出師後又擔任了該堂壁畫的大部分製作,因而傳統上皆以此為喬托青年時代的主要作品。但實際上阿西西教堂壁畫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曾延聘各派大師參與製作,人多手雜,風格歧異,具體確定作者相當困難。目前義大利學者一般認為上部教堂中表現弗蘭奇斯生平的1組28幅壁畫主要為青年喬托所作,也有幾個佚名藝術家參與;而外國學者則多持否定意見。這組壁畫在寫實和構圖上都代表了13世紀末期義大利藝術的最高水平,並有融匯前輩各派大師的特點,在有關知名作者中似以歸屬喬托最為恰當。此外,喬托在1298年作於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的壁畫,也因日後教堂改建而被弄得面目全非。
藝術成就
最能全面顯示喬托藝術成就的作品是1305~1309年間創作的阿雷納禮拜堂壁畫。它位於義大利北部帕多瓦城中,是一位名叫E.斯克羅維尼的商人為其放高利貸的父親贖罪謝神而建,喬托不僅擔當了整個禮拜堂壁畫裝飾的工作,還參與了建築設計,使廳堂結構和壁畫布局配合無間。阿雷納禮拜堂為一長方形廳堂,西為入口,東為祭台,南北牆全用於繪製壁畫,僅南牆開有小窗。由於該堂主要奉祀聖母,因而壁畫以聖母和基督生平為題材,在南北牆面安排上下3列,每列6幅,另加祭台兩邊各1幅,共38幅壁畫,取連環組畫形式,依次表現故事情節。西端入口處牆面繪以《最後審判》,東端祭台面還配有禮拜基督的畫幅,使整個禮拜堂的壁畫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連為一體,互為呼應。
喬托的阿雷納壁畫雖全為宗教題材,卻展示出富於生活氣自的現實畫面。所有畫幅一律取平視角度,前後景人物排列有序,加強了空間深遠關係和人物主體塑形的表現,令觀者感到眼前的畫幅不是宗教神話的抽象圖解,而是生活情景的真實寫照。其中傑作如《金門相會》、《逃亡埃及》、《猶大之吻》、《哀悼基督》等,都善於推陳出新,擺脫中世紀聖像畫的程式,傳述人文主義的新精神。尤以《猶大之吻》一畫,通過耶穌被猶大出賣,羅馬官兵以猶大和耶穌接吻為暗號而逮捕耶穌的故事,集中塑造了正反兩面的典型形象,被認為是14世紀文藝復興美術最輝煌的一個成就。畫中的耶穌臨危不懼、穩重安詳,與叛徒的醜惡淺陋形成鮮明對照,反映了城市新興階級對生活的信心和道德理想。
創作阿雷納壁畫之後,喬托聲譽遠揚,各地紛紛聘請作畫,在故鄉佛羅倫斯尤受歡迎。但喬托在義大利各地所作皆已失傳,現存於佛羅倫斯者亦僅有聖克羅切教堂中的巴爾迪及佩魯齊兩禮拜堂中的壁畫殘片,由於後人妄加修補,已難見喬托真跡的氣韻。喬托晚年還擔任了佛羅倫斯大教堂的修建工程(1334~1337),主持了大教堂鐘樓的初步設計,為這座鐘樓成為佛羅倫斯最優美的建築物奠定基礎。
托的藝術創作對14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影響極大,各地傾慕新風格蔚然成風,在佛羅倫斯還形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喬托畫派,延續直至15世紀初。但喬托畫派多墨守師法,怯於創新,現實主義成就遠不如喬托。真正繼承了喬托藝術傳統的是為文藝復興作出劃時代貢獻的大師,如馬薩喬、L.達·文西和米開朗琪羅等人,他們都極重視對喬托藝術的學習。因此到16世紀時,義大利藝術界已普遍認為喬托是奠定了文藝復興新美術傳統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