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經歷,成就,榮譽,作品評價,名家序評,
經歷
1957年上國小,1966年國中畢業因文革輟學,返鄉務農。1968年在家鄉金殿鎮城居村當農辦教師,1974年到金殿公社當秘書,1978年調臨汾縣教育局當幹事,1983年調臨汾縣委當秘書,1985年臨汾市建委辦公室副主任,同年12月調市政府秘書處任秘辦副主任,1988年任市政府副秘書長,1997年兼任臨汾市作協主席,1998年兼任文物旅遊局局長。1991年加入山西省作協,1997年加入中國作協。
成就
曾在《中國作家》、《當代》、《中華散文》、《人民日報》等報刊雜誌發表作品200餘萬字。已由人民文學等出版社出版散文集《遠去的風景》、《荒疏的風景》等專著20部。作品曾入選人民文學等出版社編選的《88—90散文選》、《91—93散文選》、《新世紀散文精品大系》、《2004年散文選》、《現當代文誦讀精華(高中卷)》30餘種選本。曾獲《人民日報》、山西青年散文大賽、《太原晚報》徵文多種獎項。2004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古戲台》一書,被《文藝報》2005年5月23日列入圖書排行榜,正在熱銷。
榮譽
散文作品《打春》被選入2003甘肅省中考語文閱讀題。曾獲得趙樹理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冰心散文優秀獎。
作品評價
喬忠延的文字對臨汾這片厚土來講,有著某種見證的深義。在他的文字里,我會看到臨汾這片厚土和他個人的關係。這種見證和沈從文之於湘西、孫犁之於白洋淀、賈平凹之於商州的意義是趨同的。他的文字大約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於堯文化的研究和寫作,圍繞這片土地,他完成並繼續完成著作為一個作家神聖的表達使命。而另一類,則是他關於日常生活的狀寫,既便在這樣的文字里,讀者仍然會感受到這一地域的山水人文和世道人心。散文的寫作必須逼近內心,干預日常,在回到常情常理的層面,給讀者以非常地啟智。
他的堯文化研究的文字包含了對這片厚土的源頭追溯和區間追憶:那些最早的帝王、先賢;那些曾經發生的重要的、著名的事件和事件中的人物;現有的歷史遺存的考據和考證;田野踏察中的種種感知;梳理文獻所生髮的思辯;方言的語感特質和表義特點;等等等等,這些多元取捨成為他此類文字的主體構成,他以史學家的抱負和道義,站在人文和文化的高度上,以文學的筆觸給我們勾勒出這片土地的內涵和外延,他的這些文字有縱橫古今的氣度,從而成為堯文化研究的經典之作。了解臨汾這片土地的過往和當下,已經繞不開喬忠延以及他的這些文字。這些文字的廣度、硬度和深度,使我們心生敬畏。我們敬畏歷史上這片土地的不凡,我們感佩喬忠延的文字通過地域感知所透射出的歷史光芒。這些文字由山西古籍出版社以《根在堯都》叢書的形式傾力巨獻給讀者,全套分為《堯都史鑑》、《堯都滄桑》、《堯都人傑》、《堯都風光》《堯都土話》五卷。讀了這套書,我願意以這樣的讀感作為薦讀。
此外,喬忠延的大量散文都是關乎日常敘寫的,他的文風尚平和平易、簡靜簡潔。讀他的散文,我會想到孫犁、汪曾祺這樣的文學前輩。他常常在文字里敘寫自己的生存體驗,在苦澀的感知背後,總會汪著一眼情思和趣致的泉水鼓盪而出,給讀者另一種意義的安撫。他白描式的樸素敘寫背後,斂隱著宏大的人間情懷,這是他的文字的魂魄所在。透過這些文字,我們讀到的雖是他的童年經驗、國小和中學生活、關乎城市和鄉村的日常變遷、對文學和文化的雙重觀照、人和土地的關係等等這些個人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思,但卻能給我們以共鳴。他的敘寫的切入點和著力處都在普世範疇,是老僧卻話家常,無有華麗的詞藻和華美的外衣,生活氣脈和平民氣息卻常常撲面,展現的具有厚度的生命圖景。他能通過文字,打開和釋放自己。
故園作為母地象徵,是一個作家表達的圓心和立場,這樣的界定,能映顯出作家的審美觀照和表達路向。喬忠延以他的人生母地——臨汾為出發點,從關乎故園的真相和真情出發,進行著更為廣闊地拓進。這種拓進對他的文學行旅是有意義的,這意義就是他給這片厚土的歷史和當下留下了大量的個人文本,這些文本正是這片土地文化厚度的見證。但這些文字卻全然沒有地域的局限,而更是他個人文學高度的見證。他屬於更長的時間和更多的讀者,在閱讀中,意義會不斷地浮現,再浮現。
在生活中挖掘美
生活不缺乏美,而缺乏發現。散文這一文學奇葩在挖掘美發現美的同時,也在創造著美。回顧散文寫作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那一篇篇經典之作,給我們留下了多種美的享受,讓我們回味不盡。
翻開喬忠延散文選集,那裡,哲理的光輝處處閃耀,使你在閱讀時進入一種深深地思索,不僅僅是在字面上遊走,而是跟著作者的思想在前行,作者在用另一種形象思維的手法張揚著哲理美。在《妄言塵世》里,當我們隨著喬忠延的筆觸走進歷史的深處時,特別是在歷史倒影單元中那一個個先祖生活的年代,哲理美的特點無時不在閃現,確實有餘秋雨散文的特點。他的追求不是在原點上重複,他對歷史人物的看法和認知都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且與史學家也不盡相同;再加上那講故事般的敘述,使得歷史中有散文,散文中有歷史,對盤古、對女媧、對伏羲、對燧人氏、對夸父的新解都很獨到。
而更為深刻的則是《翻閱驪山》和《朝代的兩頭》,作者在前面講述一個個人物的歷史悲劇的同時,採用更為廣闊的視野,以地緣政治為軸承來展現歷史事件,認真地點評歷史,而且用了串線的形式、用了梳理的方法,使我們更為清晰地、深沉地進入思索,激勵我們在社會前行中傳承揚棄。珍惜歷史、研討歷史,從一個個故事中感悟社會發展的真諦和規律,由此避免過去的錯誤。作者講歷史、講道理,在於把我們的思維引導到更高的境界。我們還能看到作者的內心思考和良苦用心,他特別把《沒有脊樑的時代》等奉獻給讀者,其中包含著他對古賢的仰慕,確實令人感嘆不已。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散文中的記敘美。他的寫景狀物很簡練,寥寥數筆,便躍然紙上。比如他在短文《春》里這樣寫道:“這裡春風融融,綠草在醉醺中晃動;這裡麗日朗朗,蝴蝶在亢奮中蹈舞;這裡湖水碧茵,綠絲在鱗波中遊蕩;這裡花紅柳綠,黃鶯在樹梢頭歌唱”,給讀者勾畫出一幅可見可摸的動畫效果,真的有身臨其境之感,那種美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不是一時之功,也不在這裡多言了。而這也是對我們某些散文作家的一種警戒。散文是文學,要用文學語言來寫,不能用我們寫公文或者是通訊報導的語言來敘述。特別是一些人的散文不僅僅是形散而且神更散,以至於把一個好端端的文學體裁搞得沒有一點文學的味道,成為一堆文字的堆積。散文缺乏美、沒有了美,讀之便味同嚼蠟不忍卒讀。
哲理美美在思想,而思想是一個文人必須具備的內在東西。喬忠延在寫、在思考,唯願他在以後的日子裡,給我們寫出更多有思想的作品,因為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思想,我們的散文需要哲理美。
名家序評
他精心打造文化品牌。喬忠延是一位作家,是一位在全國文壇頗具影響的作家。他的影響在於他筆下的散文。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的散文《喜酒》便在《人民日報》刊出,而後作品一發不可收拾,《中國作家》、《當代》、《中國散文》、《散文》等雜誌先後刊發過其200餘萬字的文章。199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在編選《88-90散文選》一書時,即選用了喬忠延的文章《彎彎的桃樹》。全國性三年一次的權威選本,每本只選120篇文章,喬忠延能被遴選入著,而且又是山西省唯一入選的作家,可見其作品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果不其然,之後他的作品屢屢入選各種版本,先後有30餘種圖書選入他的散文。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堯都土話》。喬忠延將臨汾鄉村的民間口語收集歸攏後分析考證,尋找口語背後的歷史原因,而後又用輕鬆幽默的筆調將其成因和演變敘述出來,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精短隨筆《堯都土話》。在文壇,特別是散文界將文化大散文越寫越長,越寫越水的時候,喬忠延逆流而動,將民間口語開掘成不及千字的超短隨筆,在散文界別樹一幟,形成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名牌。因而,一經推出,《文藝報》、《散文·海外版》、《黃河》等報刊立即刊發,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花城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推出的2002年散文選本都選入了《堯都土話》。堯都文化緣喬忠延的筆墨不脛而走,又一次名揚海內外。 他苦心啟動文化開發。如今的堯廟已成為山西省乃至全國的一個重要旅遊景點,堯廟廟會,尤其是春節廟會已經成為一個集文化、商貿為一體的盛會。談到當今的盛況,人們當然不會忘記喬忠延。1998年,他受命修復堯廟的時候,堯廟在一把無名大火中化為灰燼,一片廢墟和滿園荒草嘲弄著他。可惜,我們這么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僅不能為當代造福,還成了保護單位的負累。他找來統計數字一看,真汗顏呀,失火前的堯廟一年門票收入僅4萬元,而陝西的兵馬俑、曲阜的孔廟早都成了文化支柱產業,我們卻還陷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套路。,為什麼文化不能唱戲?文化不能產生經濟效益?他下定決心,修復堯廟,啟動文化產業,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對上他依靠市委、市政府,對下他依靠全市人民,很快籌集了700萬元的資金。1999年修復堯廟首期工程告竣,不僅化為灰燼的廣運殿重光於世,而且重修了寢宮,重建了儀門、堯、舜、禹三座宮門。2000年春節,堯廟首屆春節廟會成功舉辦,從此,臨汾的文化開發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為了將文化事業的宣傳開發推向新里程,喬忠延積十年研究成果,精心撰寫了《根在堯都》叢書,分《堯都滄桑》、《堯都人傑》、《堯都史鑑》《堯都風光》、《堯都土話》5本,全面介紹了臨汾的歷史文化和旅遊景點。這套行文高雅、裝幀精良的圖書,一面世就成為臨汾文化生活的注目品,人們不僅求購閱讀,而且作為禮品饋贈親朋客戶,成為臨汾人宣傳故鄉教科書、外地了解臨汾的好讀物。這套叢書的出版發行,將會激發臨汾人建設古都平陽的熱情,吸引更多外地人開發這塊神聖土地。文化動力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正展露風采,而且,隨著時光的漸進,將越來越顯示其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