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喬園歷史可上溯至明萬曆年間的日涉園,是蘇北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園林之一,後世四百年來數易其主,幾度興廢,各時期園名也不相同。按當地記載:“三峰草堂,為日涉園舊址,陳蘭台退居之所也。園歸高麓庵太守鳳翥,以其中有石筍三,乃易名曰三峰園。迨吳觀察蓮芬賃居其間,始額其室曰“三峰草堂”,……吳去後,喬中丞居之,旋亦凌替。”園林頻繁易主之間,園中景物也多有變化,今存部分已非全貌。
“喬園”前身最初為明代陳鳶舊居。神宗萬曆年間(1573-1620),其孫太僕寺卿陳應芳倚宅建園,取晉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以成趣”句意,命名為“日涉園”。這即是該園的最初一段歷史。從這一時期的地方文獻上看,明《萬曆泰州志》的殘本以及稍後的明《崇禎泰州志》對“日涉園”均隻字未提(《崇禎泰州志》對宋代幾處私園遺址有詳盡記載),直到《道光泰州志》中,當時已更名“三峰園”的“日涉園”才始見略載。可見“日涉園”其間,園林名聲尚未彰顯。相較之下反園主陳應芳比日涉園更為時人所重,《崇禎泰州志》卷六《人物誌》即對陳應芳有詳細記載。
日涉園的最初兩次轉手在陳應芳去世六十多年後,先是於清聖祖康熙初年轉手歸於田氏,旋即又在清世宗雍正年間(1723-1735)轉為高鳳翥所有。日涉園也在高鳳翥手下經營得最久,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高氏的家業財力與文人造詣使得日涉園經過其苦心經營後,文化品位和造園藝術已然可屬上乘。而在仁宗嘉慶年間,高鳳翥又多方尋購,終得石筍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園內。這時,園林達到最盛期,而
高鳳翥也不再滿足於沿用前代“日涉園”的園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筍而將園名改為“三峰園”。
此時三峰園,占有大片住宅,園林盛極一時,有皆綠山房、數魚亭、囊雲洞、山響草堂、綆汲堂、松吹閣、因巢亭、二分竹屋、午韻軒、來青閣、萊慶堂、香蕉雨軒、文桂舫和石林別徑等十四景。這一繁盛時期的景物一直延續到清道光年間,其間一山、一石、一樹、一景皆為道光五年(1825年)周庠所繪“三峰園四面景圖”及其題記等圖文資料詳盡記錄了下來。
嘉慶道光年間的三峰園的園林部分主要分東西兩部分,中間有院牆相隔,通過可以“覽全園之勝”的來青閣來連線兩大組團。其中西部庭園與住宅部分相連,如同別院,起到過渡作用,東部庭園才是其主體及精華所在,而東部庭園又以山響草堂為布局中心,周庠所繪“三峰園四面景圖”即是以三響草堂為其主要視點繪其四面景色。三響草堂其前鑿池疊山並正對“三峰”構成主景。後部隔一小園,綆汲堂居高正對三響草堂,方正嚴整之餘又別具曲筆,令人興起“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慨。陳從周先生對此庭園評價為“廳事居北,水池橫中,假山對峙,洞曲藏岩,石樑臥波等,用極簡單的數物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
同時,園林一大特色為景點注重花木的配置,各建築物的命名也往往於此有關,二分竹屋、皆綠山房、松吹閣、因巢亭、蕉雨軒、文桂舫等皆如此。其中核心景區以喬木為主,假山之上古柏重點突出;松吹閣、因巢亭等高閣旁多輔以高松,梅林;山坳後隱藏竹、屋,庭前後栽臘梅叢桂,軒周圍以牡丹、芭蕉,從時間配置上也可適應四季景色的變化。陳從周先生評其:“在意境上還是以幽雅清淡著眼,如芭蕉分綠,疏筠橫窗,天竹臘梅,蒼松古柏,交枝成圖,相掩生趣,皆古畫中的粉本,為當時士大夫所樂于欣賞的。”
鹹豐九年,吳文錫以三千六百緡買得三峰園,接著又用三個多月時間,耗資一千五百緡對園林進行了修繕。工程結束後,吳以“荒園藏身有所”,將三峰園更名“蟄園”,他認為修復的蟄園“其地甚小而外之山環水抱無美不備”,從此自己可以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吳文錫將買園造園的過程記於《蟄園記》,並繪有《三峰七老圖》。
吳文錫的蟄園相比全盛時的三峰園已有所縮減,原西部庭園的景點多已不提,或是更為“植竹”、“藝蔬”之所在,單精華所在的東部庭園卻基本承襲了三峰園時的模樣,只對各個建築物的命名做了較大的調整。其中主體的“山響草堂”改為“三峰草堂”,可以看作是尚友古人,對原園的尊敬和紀念;其他將高聳的“來青閣”改叫“一覽忘塵”,退居高台之後的“綆汲堂”改稱“退一步想”,山顛梅叢中“數魚亭”改為“疏影亭”均是將原來直白形象的文字改造得更為雅致和隱喻。從中可見吳文錫相較其前後園主更深的文學修養與恬退隱逸的心態。然而吳文錫長期蟄居於蟄園的想法也未能實現,這些建築物的命名也只存在了極短暫的時間。只有幾年功夫,園林就從吳文錫處轉到了兩淮鹽運使喬松年手上。
此事起於鹹、同之際,太平軍一度占領揚州,清朝的兩淮鹽政機構被迫從揚州遷來泰州,大批鹽官和鹽商同時湧向泰州城,使得泰州城變得異常繁榮,一時冠蓋之盛,商賈之多酷似揚州。詩人朱寶善就此在《海陵竹枝詞》中稱“眼底煙花太寥落,淮南賴有小揚州”。兩淮鹽運使喬松年(兩淮鹽政機構最高官員)從揚州來到泰州後,便迅速開始購置地產及興造建築。先是於清同治元年,將原來城西泰州畫家顧堅的住所,購買作為鹽務公所所在地,並在其間興建了“小香崖”花園,在太平軍占據揚州城,時局動盪日子裡,與眾鹽官聚集泰州的小香崖花園中,繼續從事他們的鹽政事務。按《安樂康平室隨筆》記載,“泰州西門內有小香崖者,中供先賢管子塑像,為淮鹺官、商宴集之所,拓地約十餘畝,亭館池柑,位置井然”。
“小香崖”建成後,喬松年在此地日了公事,夜接詞人,而吳文錫也正是此時為喬松年結交的文士名流之一,同治二年“小香崖”建成之時,喬松年便是請吳文錫為斯園題額並跋。
而兩淮鹽務轉運使署在泰州穩定下來之後,喬松年為自己另謀居住與休閒的宅園,便將新結識的吳文錫所居“蟄園”買下,改名“喬園”。“喬園”的景物與“蟄園”並無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階段的喬松年自然不喜蟄園景點的名稱,又將名稱悉數改回原“三峰園”時的稱呼。然此時的“喬園”畢竟不比前“三峰園”的盛況,但山石,樹木卻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故而喬松年對自己的“喬園”評價為:“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
喬松年後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園林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也因而名聲最廣,名流之間唱和最多,同期晚清學者梅增亮的“三峰草堂歌”就是對喬園景物吟詠的遺篇,喬園也成為園林最終定格的稱謂。
古宅近況
建國後,喬園收歸國有,以園林及宅第改建政府招待所,於是稱喬園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後劉少奇到蘇北巡視曾在此小憩,1956年梅蘭芳回鄉,也曾下榻於此,喬園遂為泰州名勝之一。後來又經同濟大學陳從周先生與喻維國先生至喬園考察後認為,這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的實例”,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言而喻。同年1977年,11月,陳從周教授在江蘇《文博通訊》上發表《泰州喬園》一文讚美日涉園,後來該文被收入《中國園林志》和《中國園林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