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相關電影:
*
生人勿近(Dawn of The Dead, 1978)(譯名:活死人黎明)
*芝加哥打鬼系列
*
活死人之日(Day of The Living Dead)
*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正宗太空殭屍(Night of The Living Creap)
*
殭屍肖恩(Shaun of the Dead, 2004)
*屠屍行動(STACY, 2001),
加藤夏希主演
*死亡鬼屋1&2(The House of The Dead, )
*
群屍玩過界(Braindead,電影《指環王》導演Peter Jackson的開山之作)
*喪屍出籠
*殭屍舞娘
*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殭屍瘟疫席捲美國,一小群倖存者躲在被殭屍包圍的城市購物中心,倖存者開車逃亡。
*
活死人之地(Land of the Dead)……
活死人踏遍地球每一個角落,人類的最後倖存者做著殊死搏鬥
美國電視劇
殭屍電影綜述
雖說恐怖電影有許多角色存在,諸如木乃伊,狼人,吸血鬼,但是最符合現代潮流的角色應該非殭屍(ZOMBIE)莫屬,原本的殭屍是指藉由巫毒教的巫術所甦醒的屍體 ,但是給於殭屍全新的造型與生命,則是一代恐怖宗師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代表作品《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就此以後殭屍便成為了散播恐怖的的最佳代言人,也開始在眾多的恐怖電影中展現頭角。
【巫毒教與殭屍】
據說第一部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是於1932年上映的《蒼白殭屍 White Zombie》。以海地為舞台的這部電影,描述著由名演員Bela Lugosi所飾演的巫師,透過巫毒教的巫術甦醒了大群的殭屍,讓他們不分晝夜的在製糖工廠里操作著機器。Bela Lugosi所飾演的巫師,不懷好意的將所有來到島上的白人美女變成殭屍。但是,這裡面所出現的殭屍除了可憐以外,絲毫沒有任何的恐怖感。當然這齣戲裡想傳遞的並不是殭屍吃人的恐懼感,而是把人變成殭屍在心理的上恐懼感。因此這齣戲的主角不是殭屍,而是Bela Lugosi他本人。
從這齣戲以後,雖然有幾部都是以殭屍為題材的電影上映過,但殭屍在片中還是列居老二並沒有正式成為主角。另外一部早期的殭屍電影《
與殭屍同行 I walked with Zombie》也是類似以海地為舞台,內容也同樣是以變成殭屍的白人女性為主軸。但是這齣戲恐怖的泉源並不是來自殭屍,而是那讓人不禁毛骨悚然的巫毒教鼓聲旋律。於1966年,英國的著名製片公司《Hammer Files》所發行的《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在片中的殭屍也是由巫術所甦醒,一樣的和上述的片子相同,在戲中依舊是被當作勞工來使用。但是這齣戲最值得注目的事,年輕醫師在惡夢中夢見自己的妻子被化為殭屍之後,成群結隊的殭屍從墳墓里相涌而出的橋段,已成為日後所有殭屍電影的標準。當然,在這齣戲裡描述殭屍時所呈現出的獨特氣氛,也是耐人尋味的。
有關於實際巫毒教的殭屍信仰,各位可從衛迪
戴維斯Wade Davis所寫的《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一書中一窺詳細。這本書也於1988年被導演Wes Craven改編為電影《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根據此書所解,實際上製造殭屍的巫術是利用某種劇毒讓被害人陷入假死昏迷的狀態,之後當被害人從昏迷中甦醒時,周遭的人與被害人便會有種死而復活的錯覺。據說劇毒的主要成分是由河豚的毒素中萃取而來,當被害人進入假死狀態之後腦性機能便會被破壞,即使是甦醒之後意識也是變的恍惚朦朧,實質上這已經是成為殭屍。所以,在
西印度群島黑人社會文化的脈絡當中,殭屍是真正存在的,而且當地居民也對此深信不疑。巫毒教原本便是屬於西印度群島上黑人奴隸的宗教,同時也是反抗白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不過,當今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邪惡狡猾並且利用殭屍的形象,則是因為歐美白人社會對於黑人奴隸反抗氣勢的高漲感到不安,加上憎恨的情感所反映出來的。在首部的殭屍電影《蒼白殭屍 White Zombie》拍攝的1932年,那時正好是美國以軍事力統治海地的時期,加上這段期間也是眾多西印度群島的居民移民到美國的時期,所以巫毒教也逐漸滲透到
美國黑人社會當中,因此才會產生白人對巫毒教的恐懼。
拜衛迪戴維斯 Wade Davis的研究所賜,給予了巫毒教和殭屍全新的光輝,同時也影響了日後所有的恐怖電影。於1990年所上映的《Voodoo Dawn》便是明顯的受到《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這本書的影響。這齣戲則是以作為
美國南部棉花供應地區的西印度群島上的黑人勞工社會為背景,當然片中的主角則是巫毒教的巫師。
由於1968年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拍攝的《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受到廣大的好評,使得殭屍遠離了巫毒教進而成為全新形象的怪物。這和之前由《Hammer Films》所製作的《The Plague of the zombies》前後相差只有兩年的時間。因為《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出現,讓殭屍成為了代表近代恐怖電影的新寵兒。
因《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而建立出殭屍的基本法則有以下幾點:
原因不明的因素讓殭屍起死回生。殭屍本身沒有任何的意識力和思考能力,完全是靠本能在活動的。(在《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裡面則是受到宇宙的放射線而重新復活的)
殭屍喜歡啃食人肉。為了找尋活生生的人肉而襲擊人類,是殭屍唯一的本能目的。(這和食人風俗有所聯繫)
殭屍會感染。被殭屍咬到人,死後也會變殭屍。前一秒才和自己一起行動的家族或是親友,因為被咬而成為慢慢的變成殭屍要來攻擊自己,宛如無底洞般的恐懼感就是這樣而來。
殭屍不會死亡。因為早已是死人了,所以不管如何去傷害他的肉體,殭屍還是會繼續的活動下去。如果要讓殭屍停止活動的話,只要把腦袋打爛,或是點火將他燃燒。還有成群結隊舉起雙手用著不穩定的腳步慢慢邁進的殭屍集團,然後把活人趕到密閉空間時所產生的恐慌和內心糾纏的葛藤。這樣的場景也成為日後所有殭屍電影的必備場景。
由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所建立的殭屍形象,在70年代漸漸的風行到全世界。1973年由導演鮑柏
克拉克Bob Clark在美國所拍攝的《Children shoulden`t play with dead things》則是描述一群演劇團員結伴到東岸海洋上的某個小島,利用咒語讓死者重新復活。這齣戲利用相當優秀的黑色幽默感將殭屍的角色詮釋的完美出色,也因如此這齣戲在日後也成為恐怖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代表作之一。1974年義大利與西班牙聯手打造的《Let Sleeping Corpses Lie》,則是因為驅除害蟲的機器所產生的超音波讓死者重新復活,後半段的醫院中的橋段更是讓人印象深刻。但這齣戲也是明顯受到了《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影響。
1979年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殭屍電影第二部《Dawn of the dead》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熱潮之後,有如雨後春筍一般的世界各地頓時大量出現了類似的作品。在這樣的泛濫潮流當中,唯一一枝獨秀技壓群雄的作品,則是已噁心又恐怖聞名的義大利恐怖大師Lucio Fulci的《Zombie2》。 在加勒比的孤島上,因為巫毒教的詛咒而大量甦醒的殭屍,除了讓人極具壓迫感的恐慌以外,像是刺破眼珠‧吃人肉等破天荒的殘酷描寫也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和劇情絲毫無關的香艷場景以及殭屍電影中首次的殭屍與鯊魚格鬥橋段,也充分顯示出這位義大利宗師的無與倫比的創造力。
當然,一些不勝枚舉的B級甚至是C級殭屍電影也是刺激了當時的市場。此外,十字軍成為殭屍再度復活的《Tombs of the blind dead》,納粹軍人成為殭屍的《Zombie Lake 》美國南軍的士兵變成殭屍的《The Supernaturals 》等等,一些具有歷史(?)性的殭屍電影充斥了整個恐怖電影。以殭屍(ZOMBIE)為主題(題材)的電影多到讓人無法想像,甚至連一些吸血鬼或是狼人片,都會有殭屍來軋一腳。一直到了由導演Dan O`Bannon所拍攝的《
芝加哥打鬼 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s》(1985)之後,殭屍終於突破多年來的傳統,可開口說話並快速前進,最驚人的是打破頭腦也不會死。
《殭屍的時代》
由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所拍攝的殭屍三部曲,除了充滿緊迫感的演出之外,明確的人物描寫與極具隱喻性的劇情內容,是在當時所有類似作品所無法凌駕的。最主要的一點則是他的作品充分了反映出當時年代的情況。在《活死人之夜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劇中所呈現出的殺戮感,寫照出當時美國社會對
越南戰爭的社會反應。失去人性凶暴慘忍的殭屍,和拿著武器幹掉殭屍而獲得極度快感的自衛民眾,則是清楚的描寫出當時美國頹廢的精神世界。第二部作品《Dawn of the dead》中以巨大賣場為舞台,和人滿為患的殭屍群展開長期的抗爭本作品則是針對當時美國在越南戰爭之後,獲得表面上安定祥和的消費社會,但心靈深處卻依舊是頹廢無助,做出了反諷的效果。到了第三部作品《Day of the dead》,殭屍已經蔓延到全世界每個角落,存活下來的人只剩下無助和絕望,這是反映出在
環境破壞與核威脅之下,對未來失去信心的80年代表喬治.A 羅米羅。正因為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殭屍電影和時代的變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才能夠與觀眾產生一樣的共鳴。
為什麼殭屍能夠成為恐怖電影的新寵兒?
殭屍和其它恐怖電影中出現的怪物的不同點,是因為殭屍本身是沒有任自我意識的個體。雖說科學怪人是利用屍體所打造出的人造怪物(人?)但科學怪人卻擁有和人類一樣的自我意識力與情感。木乃伊也和殭屍一樣同為屍體復活,但他因為還保留這生前的記憶,而且是有目的性的活動。但是為了吃人肉而活動的本能-----不,應該說是生理性的反應比較恰當,加上完全沒有生前記憶,這一點便清楚了劃分出殭屍與其它怪物的不同。記得在某篇報導上看過,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在接受某電視台專訪時說過“有許多來自各地的朋友都想客串成為殭屍,他們都希望變成外型奇特噁心的殭屍。為什麼?因為他們也喜歡吃活人”。從這句話便可看出,殭屍是如此的魅力無窮。實際上,在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電影出所出現的殭屍群,正是來自世界各地熱愛喬治.A 羅米羅 George A. Romero的影迷們。每個人都非常高興能夠成為片中的一具殭屍。當歡天喜地的殭屍群在拍攝影片時,想像他們的感受應該是不難吧。
在《Day of the dead》片中出現了,一具被博士為了實驗而飼養叫做BOB的殭屍。這具殭屍還絲毫保留著生前的片段記憶,所以有時候會做出類似“人類”的行為。在成為物質化後的殭屍身上看到類似“人類”的行為, 他的存在讓觀眾有了強烈深刻的印象,甚至對這具殭屍產生了好感。在渴望後終於成為殭屍的快感,或是對殭屍所做出類似“人類”行為而產生的好感,這是長期處於物質生活下,我們現代人對於物質現況的基本反應吧。今日的我們是生活在被機械和物品所圍繞的環境下,日新月變的科技所帶來的,只是讓機械文明或是計算機文明快速的滲透於我們生活里。在過去強調人類價值絕對的人性至上論,如今以響起警告的鈴聲漸漸的崩壞而去。就像是Cyber-punk文化在這樣的變遷之下逐漸抬頭,殭屍也許剛好代表人性至上論的終止劃上了等號。也許殭屍是在隱喻我們人類原本應有的本性吧。
2、喬治 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
喬治 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被譽為現代恐怖電影之父,是第一個賦予殭屍精神的人。在他之前,殭屍(zombie)的僅僅局限於巫毒教(Voodoo)憑藉宗教意識以及毒藥操作的屍體,除了震懾人本性的walking dead的恐怖噱頭外,並沒有更多的藝術價值。直到1968年,A.Romero的橫空出世,真正意義上創造了殭屍電影這個特殊的門類。羅梅羅不僅賦予了殭屍電影強烈的政治諷刺意味,也帶來了更深的人性思索以及宗教寓意。
1940年2月4日,喬治 A·羅梅羅出生於紐約,後來就讀於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畢業後,他開始拍攝短片和商業廣告,並於60年代末同幾位好友成立了Image Ten公司,每人出資1萬美元拍攝了美國恐怖片中最具影響的《活死人之夜》,這部投入只有10多萬美元的黑白片不但賺得了遠遠高於成本的票房,還成為70年代初的Cuit經典,並於1999年入選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電影目錄。不過在這之後,羅梅羅的作品都頗為低調,鮮為人知。
1978年,羅梅羅重拾殭屍題材,拍攝了《活死人黎明》,他決定脫離Image Ten公司,以讓影片在更廣闊的渠道發行,但結果是他和投資人失去了錄影帶銷售的獲利。該片投資150萬美元,全球票房超過4000萬美元,2003年,《
活死人黎明》被《娛樂周刊》評為最經典的Cuit電影。
憑藉《活死人黎明》的成功,羅梅羅得以加大拍攝預算,並有實力邀請更優秀的影人加盟。1981年,他與日後成名的
艾德·哈里斯合作了《
飛車敢死隊》,翌年他開始第一次改編
史蒂芬·金的小說,拍攝了他最具好萊塢特色的《鬼作秀》。
80年代末,羅梅羅逐漸走上下坡路,1985年的《
喪屍出籠》不僅飽受評論界的嘲諷,票房也一片慘澹,後來其他的幾部影片依然不盡人意。羅梅羅不得不偃旗息鼓,直到2005年,繼《活死人之夜》、《活死人黎明》和《喪屍出籠》殭屍三部曲之後,羅梅羅終於重出江湖,拍攝了由《喪失出籠》情節延續而成《活死人之地》,在上映首周登上票房榜首。
更多信息
【喪屍與殭屍的區別】
喪屍和殭屍是很容易搞混的,但是這只限於中國(再一次體現了漢語的強大)喪屍與殭屍的英文都是“ZOMBIE”,應為在外國文化里是沒有所謂我們說的“殭屍”。他們說的“Zombie”是指的喪屍。那我們就來正式說說喪屍與殭屍的區別!
喪屍是沒有智力的!這點是和殭屍分的最開的一點,不是說喪屍完全沒智力,而是指他們只能依靠本能和細胞生物的智力。殭屍則不同,他們有些十分聰明,有些還會魔法,這些以後再說。
光是說有沒有智力是不能分辨的,還有一點就是在於“是否為寄生生物所寄生”這點也是很重要的區別點,喪屍多為有“病毒”
“獵頭蟹”等其寄生生物所寄生,依靠一種動物的本能去覓食和傳播的就是喪屍(這點可以查考“喪屍”百科喪屍種類那段(也是我寫的))而殭屍多與科學無關,而是與傳說魔神和迷信有關(如《
鬼吹燈》中的“粽子”,民間傳說“起屍,趕屍”和《
開心鬼》《猛鬼過街》等等)
是否具有變異能力,這點很重要,殭屍是不具備變異能力的。而喪屍是具備的(這點大家都還是很明白,就不一一舉例了)
這點主要就是講解殭屍,殭屍可以有智力,甚至他們可以組建社會,他們之間有很深的等級制度,如高級殭屍(吸血鬼,《鬼吹燈》中的“太歲”;中級的如一些殭屍魔法師,或者一些下級吸血鬼;下級的如被魔法復活的一些屍體,“粽子”)
對於這兩種的打擊是不同的,喪屍只能攻擊其頭部,而對殭屍是全身都有效果(他們就是一種和人很像的生物,是有人或者屍體轉變而來,就像人和精靈也一般)
殭屍是不可能出現的(我不相信世界上有魔法,邪術),而生化喪屍是很有可能出現的。
這6點基本上區分了喪屍和殭屍的區別,但是並不代表所有的殭屍,喪屍都可以這樣分類,我們可以創造出結合體,如喪屍可以有智力,可以有等級,因為這兩種生物本來就是人類YY出來的,你要怎么YY沒人管你。所以創意無極限,你創造出了新的種類也不錯。
十大喪屍片
1.《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
影評:《活死人之夜》既是喪屍片小成本的典範,預算僅一萬美元,又成功締造了各類形象可怖的喪屍,它不僅奠定了羅梅羅“殭屍教父”的地位,還為此後的殭屍片提供了極好的樣板,同時,也確立了喪屍的行為特性,譬如無意識,吃活人的肉,通常集體活動,被喪屍咬食的人也會變成殭屍等等。
2.《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1978)
影評:《活死人之夜》確立了喪屍片的基本模式,十年後的《活死人黎明》則是一次技術提升,羅梅羅的御用化妝師湯姆·薩維尼憑藉精細的化妝術為喪屍片確立了新的行業標準,也徹底奠定了羅梅羅在喪屍片領域的老大地位。羅梅羅的喪屍片除了嚇唬人,也為喪屍的存在尋找意義,比如嘗試馴養喪屍、教育喪屍,使之成為能與人類和平相處的生物,類似的討論也一直貫穿在羅梅羅以後的喪屍片裡,包括那部被批又爛又老氣的《死亡島》。後來也有不少喪屍片也嘗試做出類似的哲學和倫理討論。《活死人黎明》在2003年獲評史上最邪典電影的美譽,還被執導過《300勇士》和《預言者》的扎克·施奈德翻拍過。
3.《群屍玩過界》Braindead(1992)
影評:《群屍玩過界》打破了殺喪屍的常規法則,爆頭,火燒、擰下脖子都不頂事,必須得將這些活死人碎屍萬段才行,而這樣的突破則為當初還是個小成本B級片導演彼得·傑克遜提供了虐殺喪屍的N種創意,同時也讓片子的噁心指數空前升級。掉肉片,彈眼珠都是小兒科,結尾屠宰場大屠殺才將High點徹底引爆,有評論毫不過分地稱《群屍玩過界》連喪屍本身都能被噁心死。
4.《驚變28天》28 Days Later(2002)
影評:《驚變28天》是絕對的喪屍片,同時也與美國的B級喪屍片有著鮮明的氣質區別。同樣是展示劫難過後的首都空城,與《我是傳奇》中的紐約相比,《28後》里展現的英國倫敦因其紀錄片的風格而更為真實。慘烈、逃亡、互助、末世氣象、人性的陰暗、黑暗中那不滅的希望及對政治的拷問,都帶有丹尼·保爾的電影語言,令這部英倫出品的喪屍片能在眾多喪屍電影中占有相對重要的地位。
5.《殭屍肖恩》Shaun of the Dead(2004)
影評:一樣不缺血漿,不缺啃食人體,貪婪咀嚼心肝腸胃的饑渴喪屍,英倫的宅男肖恩帶來了應對突發性喪屍事件的兩大啟示——首先,靈活運用工具,就算沒有AK-47,點三八,甚至連鳥槍都沒一把,照樣可以操起花園裡的鐵鏟、黑膠唱片,狠狠地拍向昨天還是鄰居,今天就變成異類的喪屍的大腦門;其次,不管撒時候都得有個好哥們,太平時跟你窩在沙發,喝啤酒,嗑瓜子,亂扯淡,一起宅,一起High,當你提著板球棒,跟著女友、同伴殺出喪屍包圍圈時,就算體重超標,他也會堅定地隨你走天涯,就算他不幸在戰鬥中感染了屍毒,你還是不離不棄,雖然脖子上多了條鐵鏈子,但電玩照打,溫情不減。所以無厘頭未必不靠譜,它恰恰是種很強大的樂觀。
6.《東京喪波》Tokyo zonbi(2005)
影評:東京終於有了喪屍,它無厘頭,惡搞,還多了點隨意和漫不經心,它用一種極度生活化的方式嘲弄著權貴和傳統的喪屍電影。你要是被一大幫子隨時可以結果性命的喪屍圍追堵截,鐵定沒心情在超市貨架前概嘆自己沒注意喜歡吃的薯片出了新品種,你也不會因為抵擋不了優酪乳的誘惑而召集人馬轟掉了富人們為隔離喪屍而建立起的“玻璃金字塔”,可《東京喪波》都大膽地瘋玩了一把,當然它不只是玩鬧,它在惡搞中還有惆悵,還不忘談談練習柔道,奔向俄羅斯的理想,惆悵完了,還不忘朝動情的臉上踹兩腳,談完理想,繼續誇張,繼續瘋鬧。
7.《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2002)
影評:在電玩迷中無比經典的喪屍系列遊戲《生化危機》的電影版,“喪”的範圍不再只局限於人類,一切有生命的活物,譬如狗,都能成為攻擊性巨大的“喪屍”。喪屍的面目也有了全新的升級,真正有了一張類似食人花的血盆大口。此外,喪屍們也有了組織,商業財閥安格雷拉,這種帶有集權隱喻的故事設定,將該類型片中,通常隱藏在幕後的“政治力量”搬到了台前,帥酷性感的米拉·喬沃維奇不止要對付身為棋子的喪屍們,還有一個終極目標,幹掉安格雷拉的大Boss。
8.《殭屍人FIDO》Fido(2006)
影評:這次的喪屍源自宇宙塵暴的輻射,受害的是一個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田園小城鎮。而頗具商業頭腦的公司則將危險的喪屍收編,馴養成供人僱傭的園丁、擠奶工等,小男孩和喪屍保姆之間還萌生了高尚的友誼。少了些傳統喪屍片的血腥暴力,多了些“人間自有真情在”的溫情,用戲謔調侃的方式呈現了一部喪屍喜劇片,在《殭屍肖恩》和《東京殭屍》之外,開啟了喪屍電影的另一種思路。
9.《我是傳奇》I Am Legend(2007)
影評:片中的喪屍有了吸血鬼的特性,白天躲在暗處,害怕日光,一旦太陽西斜,就集體出動,圍剿活人。但這些因環境而生理異變的曾經的人類,以及B級喪屍片中肆虐的血漿和無邊的暴力並不是本片的主角。“唯一”的倖存者威爾·史密斯飾演的主人公羅伯特·奈維爾,以及末世帶來的日復一日的空寂、孤獨,才是《我是傳奇》的核心。《我是傳奇》的敘事與探討的重點不再是如何在喪屍嘴下逃出生天,而是轉移到世界末日中最真實也最致命的心理狀態的呈現,於是當羅伯特抱著陪伴自己的愛犬痛苦流涕,當他對著音像店裡的塑膠人偶自言自語時,喪屍片冬粉體驗到了另一種相對溫柔的快慰:感動。
10.《恐怖星球》Planet Terror(2007)
影評:致敬磨坊電影的《恐怖星球》成功地凸現了喪屍片的特點,怎么噁心怎么來,怎么火爆怎么整,香港的譯名《索女、喪屍、機關槍》是最好的證明。依然是由生化危機引發的喪屍出籠,不過恐怖星球上的喪屍估計是最能令人噴飯嘔吐的,長著膿包頭,一槍轟過去,內臟腸子血肉腦漿像麵粉般四散開來。至於昆汀“氧化”的JJ,顯然是對喪屍體驗的升級。而把機關槍裝在截肢上的悍女既是喪屍片的常規設定,也體現了B級片愛好者羅德里格茲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