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彝、漢村寨當地農婦的一種民族服裝,特徵是黑頭帕、黑背心、白袖子,因頗似黑頭、黑身、白翅膀的喜鵲,因而被你為“喜鵲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喜鵲衣
喜鵲衣的來歷,相關詩詞,
雲南境內居住著漢、彝、白、傣、納西、布朗、普米、阿昌、景頗、藏、苗、拉枯、德昂、苗等24個民族,是中國民族最多的一個省。在晉寧縣,除了漢族,還聚居著彝、回、哈尼、傈僳族。俗話講,“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然而,在晉寧縣互鄰的彝、漢村寨里,卻有不少同風共俗的地方。寶豐壩子是漢族村落。當地農婦的衣裝,頭纏黑布帕,身著緊身的素色上衣,外套滾了花邊的黑布背心,腰系繡花圍裙,下身是藍褲子,繡花鞋。這種黑頭帕、黑背心、白袖子的衣飾,因頗似黑頭、黑身、白翅膀的喜鵲,因而被稱為“喜鵲衣”。
喜鵲衣的來歷
喜鵲是中國民間傳說里的吉祥鳥。在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代,人們以為喜鵲只有感應預兆的神異本領,把它視為能預兆報信的鳥兒。在古代神話故事《牛郎織女》里,每到農曆七月七日晚上,正是群鵲在銀河上飛架一座鵲橋,從而促成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此後,民間關於喜鵲報喜的傳說愈來愈多,倘有喜鵲飛來門前棲枝唱鳴,預示將有貴客登門,或主家將有喜事臨門。
寶豐壩的喜鵲衣,是從彝族村寨傳來的。原來,彝家姑娘嫁往漢族村寨時,她們依俗將少女時期穿著的花頭帕、素背心改成黑色。這本是彝族已婚婦女的衣飾標誌。沒想到這一改裝,倒使她們成廠民間傳說中給人們帶來喜訊和幸福的喜鵲,也豐富了寶豐壩漢族婦女的衣飾。
住在寶豐壩的漢族的小伙子,都以能娶到山裡的彝家姑娘為幸事。他們稱讚美麗、俊俏的彝女是“半截觀音”,喜愛她們勤勞沖、樸實、溫柔、善良的性格。於是,兩個民族的不少青年男女,在打柴、趕街、民俗節日。以及唱調子、喝山酒和“踢樂”等民間娛樂活動中結交、相愛了。
踢樂是彝族的一種歌舞歡娛活動。按照當地的規矩,姑娘們只能找外村的小伙於蹋樂,而不能與本村人同樂。得到約會的漢族小伙子,帶著酒、糖果、臘肉來到約會地點--一般都在村前寨後的緩坡上,燒旺篝火等候。一俟彝家姑娘到來,他們便獻上美酒、臘肉。隨後,大家圍成圓圈,趁著酒力,踢踏起舞了。這夥人跳累了,小憩草地,吃肉喝酒,另一夥人便“咐嘿”一聲,接上去唱呀跳呀。隨著歡樂的歌舞以及互訴衷情,他們在心田播下了愛情的種子。這時,含情脈脈的姑娘,把繡花荷包系莊小伙子腰間,許下了終身不過,倘若那個村子的小伙子失約了,那么,受到戲弄的彝家姑娘便依照民族的習慣,砍來許多荊棘,布滿約會地點,以表示對失約者的抗議和絕交。
田壩鄉是個秀麗的彝族村寨。150多戶人家坐落在歡唱不息的小溪邊,村後是松杉蒼鬱的山林。
從前,彝民住宅都是夯土而成的平頂房,牆厚窗小,屋頂皆臥一犬,以警戒攻寨的械鬥隊伍。近40多年來,隨著彝漢民族團結的加強,交往頻繁,通婚者也日漸多了起來。彝民見漢人的筒瓦斜面屋頂,既瀝水又結實,便漸漸改習漢人的建築:進了門樓,正面是三間或五間用作廳堂、作臥室的二層樓房,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分別作廚房和倉庫,中間是採光和瀝雨的天井,這與寶豐壩的漢族民居,已毫無二致了。
農閒時節,田壩鄉的青年男女常常聚集一起,在二胡等伴奏下,練唱花燈戲。花燈本是流行於雲南等省的漢族民間小戲,三五演員,帶上簡單行頭,常於春節、元宵節串村演出,以娛鄉民。沒想到田壩鄉的彝族青年也酷愛花燈戲,並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圓,正像漢族婦女喜歡彝族衣飾一樣,漢族戲曲在彝寨紮根,這正是當今雲南民族團結,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結果。
寶豐壩的喜鵲衣,是從彝族村寨傳來的。原來,彝家姑娘嫁往漢族村寨時,她們依俗將少女時期穿著的花頭帕、素背心改成黑色。這本是彝族已婚婦女的衣飾標誌。沒想到這一改裝,倒使她們成廠民間傳說中給人們帶來喜訊和幸福的喜鵲,也豐富了寶豐壩漢族婦女的衣飾。
住在寶豐壩的漢族的小伙子,都以能娶到山裡的彝家姑娘為幸事。他們稱讚美麗、俊俏的彝女是“半截觀音”,喜愛她們勤勞沖、樸實、溫柔、善良的性格。於是,兩個民族的不少青年男女,在打柴、趕街、民俗節日。以及唱調子、喝山酒和“踢樂”等民間娛樂活動中結交、相愛了。
踢樂是彝族的一種歌舞歡娛活動。按照當地的規矩,姑娘們只能找外村的小伙於蹋樂,而不能與本村人同樂。得到約會的漢族小伙子,帶著酒、糖果、臘肉來到約會地點--一般都在村前寨後的緩坡上,燒旺篝火等候。一俟彝家姑娘到來,他們便獻上美酒、臘肉。隨後,大家圍成圓圈,趁著酒力,踢踏起舞了。這夥人跳累了,小憩草地,吃肉喝酒,另一夥人便“咐嘿”一聲,接上去唱呀跳呀。隨著歡樂的歌舞以及互訴衷情,他們在心田播下了愛情的種子。這時,含情脈脈的姑娘,把繡花荷包系莊小伙子腰間,許下了終身不過,倘若那個村子的小伙子失約了,那么,受到戲弄的彝家姑娘便依照民族的習慣,砍來許多荊棘,布滿約會地點,以表示對失約者的抗議和絕交。
田壩鄉是個秀麗的彝族村寨。150多戶人家坐落在歡唱不息的小溪邊,村後是松杉蒼鬱的山林。
從前,彝民住宅都是夯土而成的平頂房,牆厚窗小,屋頂皆臥一犬,以警戒攻寨的械鬥隊伍。近40多年來,隨著彝漢民族團結的加強,交往頻繁,通婚者也日漸多了起來。彝民見漢人的筒瓦斜面屋頂,既瀝水又結實,便漸漸改習漢人的建築:進了門樓,正面是三間或五間用作廳堂、作臥室的二層樓房,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分別作廚房和倉庫,中間是採光和瀝雨的天井,這與寶豐壩的漢族民居,已毫無二致了。
農閒時節,田壩鄉的青年男女常常聚集一起,在二胡等伴奏下,練唱花燈戲。花燈本是流行於雲南等省的漢族民間小戲,三五演員,帶上簡單行頭,常於春節、元宵節串村演出,以娛鄉民。沒想到田壩鄉的彝族青年也酷愛花燈戲,並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圓,正像漢族婦女喜歡彝族衣飾一樣,漢族戲曲在彝寨紮根,這正是當今雲南民族團結,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結果。
相關詩詞
喜鵲衣
獨鐘鴉鵲自然花,白布單衫黑背褂。
春種秋收遍村野,東家飛過向西家。
註:土家族農村婦女在春秋季節多穿白布衫,再套上黑背褂,遠看就象一隻喜鵲(當地俗稱“鴉鵲”),故稱之為“鴉鵲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