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水塔

喜馬拉雅水塔

喜馬拉雅水塔”(Himalaya Water Tower),設計作品名,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學生鄭植趙洪川、宋冬白共同設計,建築系教師陸詩亮副教授輔導完成。該設計獲得2012年EVOLO美國摩天樓設計競賽唯一的一等獎,這是中國建築師首次突破歐美國家對此項世界頂尖建築競賽大獎的壟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喜馬拉雅水塔
  • 外文名:Himalaya Water Tower
  • 設計者鄭植趙洪川、宋冬白共同設計
  • 設計背景:於其新穎的設計理念
作品簡介,設計背景,相關評價,

作品簡介

作為高水平、國際性的摩天樓設計競賽,EVOLO美國摩天樓設計競賽每年都會吸引各國建築師及著名設計機構參賽,自2006年設立起始終以摩天樓作為永恆的題目。2012年,評審團從來自95個國家的714個參賽作品中選出了三個優勝者和22個特別獎,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推選的獲獎作品《Himalaya Water Tower》(喜馬拉雅水塔)以其新穎的設計理念獲得了評審團的一致認可。
獲獎作品局部獲獎作品局部
該作品創意在於引起人們關注世界範圍內的氣候變化對高原環境的影響,設計者利用摩天樓技術,根據季節及氣候變化服務蓄水,並幫助調節水資源合理利用。設計創造性地提出通過收集水淨化後,凍結成冰,根據氣候情況,使其在冰與水間合理轉化,以便存儲供將來使用。

設計背景

設計者之一的陸詩亮認為,“喜馬拉雅水塔”之所以獲得評審團的一致認可,關鍵在於其新穎的設計理念。“該作品的創意在於引起人們關注世界範圍內的氣候變化對高原環境的影響。”陸詩亮說,“設計團隊利用摩天樓技術,根據季節及氣候變化進行蓄水,並幫助調節水資源合理利用。這種創新性水塔有一天將化解水源危機,確保為後代子孫提供穩定的淡水供應。”
2011年11月,團隊接到“EVOLO美國摩天樓設計競賽”組委會發布的報名通知,要求參賽作品於2012年1月20日前提交。陸詩亮說:“大家都是電影《2012》的影迷,討論中,大家從中得到不少靈感,突然有了一種拯救世界的念頭。考慮到因全球變暖雪山面臨消融的可能,我們決定設計一種摩天的人工建築解決未來人類的水源,並將之命名為‘喜馬拉雅水塔’。“創意有了,大家馬上開始分工設計。
鄭植負責建模,趙洪川負責圖片製作,宋冬白負責文字和細節。鄭植說,“我們所面對的事實是,隨著全球變暖,高山上的冰川加速融化。我們所構想的摩天樓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用來儲存部分水資源以備未來使用,同時對水源的分配加以管理和調整。相對而言,固態的冰更易於儲存,還能作為承重結構的一部分。於是,我們想到水塔在雨季把水收集起來,加以淨化,並以凍的形式儲存起來。”陸詩亮說,“這是一個跨專業的設計,涉及到許多建築學之外的知識,光採集資料就耗費了大家大量的精力。”

相關評價

喜馬拉雅水塔”給2012“EVOLO美國摩天樓設計競賽”評審團留下了深刻印象,指導教師陸詩亮說,“鄭植趙洪川、宋冬白的設計方案展示出的想像力讓評審團折服,這源於近年來哈工大對學生國際視野的培養,與國際理念的接軌。這項競賽的宗旨是不考慮設計方案的代價、可行性,而是看設計方案的理念是否超前,更看重是否提出對人類整體困境的解決方案。”
有國外媒體評論稱,喜馬拉雅水塔並不只是2012摩天大樓大賽的獲勝者,它還是氣候變化造成這座世界最高山脈的冰川融化引起的迫在眉睫的水管理問題的一種有遠見的解決方案。如果進行大量複製,這種創新性水塔有一天將能確保為後代子孫提供穩定的淡水供應。
對於上述評論,鄭植表示,“喜馬拉雅水塔”並不是一座摩天大樓,但是它非常高,高度應該在800米以上,甚至可能上千米。每座塔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下部之間的溫差,對它作為儲水和調水裝置的功能至關重要。“喜馬拉雅水塔”上部是4個柱形結構,用於儲存冰;下部是符合力學結構的中空的碳纖維柱,既起支持作用,又用來儲存水;塔中部位於雪線即零度等溫線的海拔高度,冰與水的轉化就在這裡進行。“我們甚至構想,‘喜馬拉雅水塔’不需藉助外部能源就能運行。”鄭植說,“一旦建設完成,‘喜馬拉雅水塔’就能利用降雨、降雪、陽光和風等自然環境推動它的操作,這將減少它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然而,將該設計作品作為未來水資源管理方案的猜想仍廣為流傳。考慮到喜馬拉雅冰川的消退以及它們的水管理能力的喪失,顯然需要一些替代策略。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學生鄭植趙洪川、宋冬白已經提議把人類科學獨創性與可持續未來的實用和可預見性版本相結合。喜馬拉雅水塔給2012摩天大樓大賽的評審團留下了深刻印象,並獲得了第一名。這項已有6年歷史的競賽的意圖是“發現年輕天才,他們的想法將會改變我們對建築及其與自然和建築環境的關係的理解”。雖然喜馬拉雅水塔自身並不是一座摩天大樓,但是它非常高:每座塔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之間的預期溫差,對它作為儲水和疏散水的裝置的功能至關重要。就像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本身,這些塔將在頂部儲存冰,在底部儲存水。
該作品構想把一系列水塔健在當前被正在不斷消退的冰川占領的喜馬拉雅地區。該設計結合中央通風孔,冷空氣進入後,與整體冷卻設備一起冷凍水,並把它儲存在位於雪線以上的4個柱形結構內。在夏季季風期,這些水塔會通過堅固的支撐性基部吸收水分。就像天然植物一樣,被吸收的水用來鞏固該塔的供水功能,與此同時,過剩的水會被“扣押”下來,避免下游低洼地發生洪水。從水塔的基部穿過的一個創新性的網狀水疏散管道,將會在這裡合併空間,形成鐵路,方便人和貨物從該地通過。如果能建設足夠數量的這種水塔,它們通過人造方式在取代高山冰川的天然水管理功能方面將會起很大作用。一旦建設完成,喜馬拉雅水塔就能利用降雨、降雪、陽光和風等自然環境推動它們的操作,儘量減少它們的生態足印。作為一項設計作品,喜馬拉雅水塔適當掩飾了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工程學挑戰,比如建設、操作和資金問題。我們需要考慮一座水塔的實際建設過程、它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還要考慮當前大部分喜馬拉雅地區人口稀少,相對無污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一個奇蹟等問題。要在從阿富汗到中國西部地區的這片非常遼闊的高海拔地區建設幾十,甚至是幾百座喜馬拉雅水塔,你想過這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嗎?人和建築材料可以用卡車或者空運到建築工地,但是誰會為此買單,什麼時候買單?可以確定,建設這種水塔的費用將像塔本身一樣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