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地體。喜馬拉雅地體包括南起主邊界斷層,北到雅魯藏布江縫合帶的整個喜馬拉雅山。它是岡瓦納印度的一部分,因此它有著與印度次大陸相似的地質歷史;所不同的是印度地盾是印度次大陸的核心部分,長期處在陸地剝蝕狀態,而喜馬拉雅已遠離大陸核心,至少自8-7億年以來一直為淺海所覆蓋,是印度次大陸的廣闊大陸架,而且中生代以來成為印度次大陸的北部邊緣,成為與大洋相連線的斜坡(過渡帶),直至始新世,長期以來一直接受沉積,沉積層總厚可達兩萬米,是世界上沉積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地層剖面。同時,在這些地層中保存著豐富的各時期的生物化石,完整地記錄了喜馬拉雅的地質歷史。與印度地盾的另一區別是在喜馬拉雅運動中遭受了強烈的造山作用,原來水平地沉積在海底的沉積物遭受了強烈的褶皺與斷裂。這些褶皺與斷裂的方向與弧形山系走向完全一致,沖斷面與褶皺軸面接近平行,一致南倒北傾,沖斷作用自雅魯藏布江帶向南擴展,一次逐個向南推進,直至現代的恆河平原北緣斷層,其成因都是由印度地盾向北下插的剪下應力造成的,形成前進式褶沖疊加楔,整個地體是一個自4000萬年以來增生、擴展、呈倒三角的增生楔,並最終被抬升成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