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見光明》是由李自立作曲、洪必慈配伴奏,於1972年完成的以歌頌軍民魚水情為主題的小提琴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喜見光明
- 發行時間:1972年
- 譜曲:李自立
- 編曲:洪必慈
- 類別:小提琴曲
簡介,作品,
簡介
由李自立作曲、洪必慈配伴奏的《喜見光明》,作於1972年。作者的靈感來自一幅題為《重見光明》的油畫,畫中表現了一位解放軍白衣女戰士,雙手攙著一位失明剛被治癒,兩眼充滿激動淚花的阿婆步出醫院的情形,情景甚為動人。作者便以畫中的寓意創作了這首以歌頌軍民魚水情為主題的小提琴曲。李自立在介紹這首作品時曾說:“《紅色娘子軍》的音樂對我創作這首樂曲啟發很大,在創作時首先注意它的形象,第二是人物的內心世界,再就是風格的統一。高潮中段用廣東的乙反調,是悲劇性的,表現老阿婆回憶舊社會的情景,其創作的直接靈感來自油畫《重見光明》。演奏上有其特殊處理,硬軟揉弦、換把、上下滑音,還借鑑了琵琶的演奏手法。”這首作品1975年在北京參加全國調演時出版並灌制了唱片。①
作品
作品為復三部曲式。呈現示部主要包括三個主題及其發展。音樂一開始是鋼琴以切分的節奏、強有力的力度、柱式和弦與快速十六分音符的交替所營造的熱烈歡快的引子。引子漸弱、漸慢之後,引出小提琴聲部慢速、歌唱性的主題A(見例27),好像是老阿婆開始講述她的一生的曲折故事。主題A是並行進入的兩句結構。接著是6小節類似戲曲音樂中過門音樂的音型化旋律,把音樂引入快速、歡樂的主題B(見例28)。這是作品的主要主題之一,引子主題就是由它發展而來的。主題 B變化重複一次以後,音樂進入主題C(見例29)。在鋼琴聲部流動的分解和弦襯托下,主題C主要在小提琴高音區進行,節奏寬廣,富有歌唱性。接著主題C轉入低音區,在G弦上演奏,感情顯得更加深厚。音樂突然放慢,代表老阿婆形象的主題A變化出現,作為呈示部與中部的過渡。
中部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在情緒上分別代表和體現了老阿婆對舊社會的“控訴”、“義憤”和 “反抗”。第一階段是先後在G弦、D弦上演奏的主題D(見例30),運用乙反調,富有悲劇性。乙反調也叫乙凡調或者苦喉,是粵劇唱腔中的一種基本調式,用 sol、re弦,強調si(乙)、fa(凡) 兩音。第二階段是主題D的變奏,小提琴用八度演奏,音樂情緒從哀婉、悲涼轉向激憤。第三階段以動機的模進、弱位上強音與和弦所形成的重音錯位以及越來越快的速度處理,使音樂情緒激烈、 衝動,表達了被壓迫的人民對黑暗勢力強有力的抗爭。再現部做變化處理,主要再現了主題B與C 的材料。音樂的最後是無窮動式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與和弦震音,情緒熱烈歡騰。音樂的速度再次突然放慢,主題A的音調短暫出現,然後以強有力的主和弦撥奏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