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是歲時風俗。七夕節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喜蛛應巧
  • 作品別名:《開元天寶遺事》
  • 創作年代:漢朝
  • 作品出處:《荊楚歲時記》
  • 文學體裁:《西京雜記》
  • 作者:王仁裕
簡介,歷史,方法,

簡介

“喜蛛應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 “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

歷史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有:“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輿地誌》載:“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有:“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
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 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方法

所謂“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這通常是在穿針乞巧前已由大人們作了準備。
穿針乞巧”以後,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所謂喜蛛,其實是一種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樹木上,常能見到,偶爾有一隻爬在人身上或被人發現在屋內,都說是喜事之兆,一般都會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會輕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這種喜蛛的蹤跡,卻也不容易,有時為了早點分到瓜果,孩子們中總有一人會偷偷捉一隻放在果盆上。大人們其實也知道,睜一眼閉一眼的,在孩子“發現”喜蛛的歡呼聲中,邊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邊說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