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花鼓

喜花鼓

喜花鼓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因民間家庭生了兒子“整酒打喜時舞蹈狂歡”而得名。建始縣三里、高坪、紅岩一帶土家姑娘出嫁後在婆家生了男孩,叫做喜得“貴子”。雙方家族都皆大歡“喜”,定下“打喜整酒”吉日隆重慶賀,夜裡因客多沒有床鋪睡覺,賓客們便用唱歌跳舞來混時坐夜,鄉間稱這種唱歌跳舞為鬧 “喜花鼓”。 “喜花鼓”的形成起源可追溯到清康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喜花鼓
  • 所屬地區湖北 · 恩施州 ·建始縣
  • 遺產編號:Ⅱ-8
  •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 申報日期:2007年
基本簡介,展示過程,發展現狀,

基本簡介

文化遺產名稱:喜花鼓
所屬地區: 湖北 · 恩施州 ·建始縣
遺產編號:Ⅱ-8
遺產類別:民間音樂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建始縣
遺產級別: 省

展示過程

“喜花鼓”習俗的展示過程生動活潑:女婿娃提上一隻公雞到岳父母家“報喜”,岳父母便邀約親族本房籌備禮物擇吉日到女兒家做“外婆”,百十人挑著擔子,浩浩蕩蕩,十分排場走進女婿家。酒足飯飽後,開始“坐夜”。為了度過五更長夜,客人與婆家族鄰、妯娌們嘲弄嘻戲,又唱又跳鬧“喜花鼓”始唱《鬧五更》,接唱《《黃四姐》、或是《郎愛姐兒好人才》、或是《桑不纏柳柳纏桑》等。跳啊唱啊到盡興時,雙方親家便惡作劇地將事先備好的鍋灰抓在手上向眾人臉上塗摸,個個塗成大花臉,引起賓客們滿堂大笑,將鬧“喜花鼓”的氣氛推向高潮。“喜花鼓”所屬民歌有三十多首,每首音樂旋律起伏動聽,歌詞連貫自成體系,《黃四姐》是其中最為優秀著名的品類之一,是每次歡鬧的必唱歌詞。《黃四姐》歌詞易記、上口、幽默、風趣,人們特別喜愛,在三里、高坪、紅岩一帶周邊鄉鎮廣為流傳。

發展現狀

2005年8月,恩施州政府將“喜花鼓”發源地建始縣三里鄉老村定為州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而《黃四姐》的獨特表演形式已經三次走進中央電視台演播大廳,成為全中國深受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