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來·金華客舍》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創作的一首散曲。此曲前二句寫迷人、美好的春日景象,後三句以清明踏青無友相伴、杜鵑聲啼引出作者的淡淡鄉愁。這首曲抒發作者羈旅中的思鄉之情。全曲以美好春光為基調,又加之思歸之情,清麗婉轉,情款深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喜春來·金華客舍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 作品出處:《小山樂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中呂】喜春來1·金華2客舍
落紅小雨蒼苔徑,飛絮東風細柳營3。可憐客里過清明。不待聽4,昨夜杜鵑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喜春來:曲牌名,又名“陽春曲屬中呂宮”,句式為七七、七、三五,共五句五韻,是元散曲中常用的曲調,多用描寫景物和抒懷。
2、金華:為元代的婺州,即今浙江西南一帶。
3、細柳營:漢將周亞夫屯軍之地,駐軍以軍紀嚴明著稱。此處是指排列有序的新柳。
4、不待聽:不想聽,懶得聽。
白話譯文
地上落紅點點,春天的濛濛細雨滋潤著長滿青苔的小徑;在和煦東風吹拂的晴日裡,飛絮片片,嫩柳依依。春天再好,可惜是在客中度過。昨天晚上杜鵑聲聲催歸,觸動了我的鄉思鄉愁,不堪其聽啊。
創作背景
這首曲子寫於張可久旅居金華時期,他看到春日富有生機的風景,暗含著一縷思家的愁緒,所寫此曲。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曲的前兩句描寫了落紅輕飄、細雨濛濛、苔徑蒼蒼的春景。“落紅小雨蒼苔徑,飛絮東風細柳營。”開篇這兩句作者描寫所見生機盎然的春景,對仗工整,色彩明麗,輕巧中極見功力,深有唐詩絕句的精髓。讀者的視線隨著作者的筆觸移動,從天上的細雨移至地上的落紅,又從蒼翠的苔蘚回到空中飄揚的柳絮楊花,目之所及無一不形象鮮活,栩栩如生。
後三句作者借踏青無友、杜鵑聲聲抒發自己思想愁緒。“可憐客里過清明”,一轉眼到了清明踏青之時,作者感傷自己旅居異地不能與好友相約一同欣賞眼前的美景,這種缺憾正是張可久眼中春景愁思所在。縱然勝景至此,敵不過思歸的情緒。“不待聽,昨夜杜鵑聲。”歸家急切的情感並非見春景有感,而是早在昨夜聽到杜鵑哀鳴,就已心生惆悵。杜鵑的啼叫,時時提醒著作者此時正是遊子的處境,觸動歸思,這才有了“不待聽”的感嘆。作者既是不忍傾聽,更是懼怕這叫聲勾起思緒,徒增傷感。這三句借景抒情,讀者的思緒也漸漸與作者相容,可以感受到張可久心中的寂寞,懷念家鄉,思念親人,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前兩句若隱若現的愁緒,一下子變得濃重清晰。寥寥幾筆卻猶如水彩,勾勒出生機盎然的春景,濃妝淡抹之間透露著思歸的愁思。
這首幾乎一揮而就的小令,體現了張可久嫻熟高超的技藝和細緻人微的觀察能力。精練簡單的字句,蘊涵深意,韻味十足,色彩鮮明,玲瓏剔透引讀者反覆品鑑。所繪春景之色彩鮮明,形象鮮活是其他小令不曾達到的程度。
名家點評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元曲研究中心主任奚海《元曲三百首賞析》:這首小令短小精悍,清麗流轉,瀟灑飄逸。是一幅畫,它比畫有感情;是一曲歌,它比歌有色彩。
作者簡介
張可久(1270—1348)字小山,慶元(今屬浙江寧波)人。曾為路吏,轉首領官、桐廬典吏,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隱居杭州西湖。其曲內容多寄情名山勝水,抒寫放逸情懷。藝術上清新雅麗,講究鍊字、鍊句、聲律、對仗技巧,使散曲趨向詩詞化,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有人把他比作“詩中李杜” ,著有《小山樂府》。今傳世有小令853首、套曲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