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施獲福

《喜施獲福》出自《佛說四十二章經》,這是本經的第十一章,這一章說明看到人家發心布施,我們能夠生歡喜心,同樣地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與功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喜施獲福
  • 創作年代:古印度
  • 作品出處:佛說四十二章經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翻譯:攝摩騰、竺法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譯者簡介,

作品原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注釋譯文

施,就是布施;用物質幫助人家,或者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布施這一個修持的法門,是修菩薩道的六度之一。六度,行菩薩道必須具備的六個條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裡只把六度的第一個布施提出來。
講到布施,佛經中有的講得非常圓融,布施一度,就圓滿具足了六度。現在我把它各別簡略說明如下:
一、當布施財物的時候,內心毫無貪惜,就是布施
二、當布施的時候,會遠離慳吝心,所以也等於持戒;因為持戒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調伏我們的貪愛和憎恨等煩惱。
三、布施的時候,能夠忍受所有受施者的嘮叨,以及旁人的閒言閒語和風涼話,不起憎恨等煩惱,這就是忍辱。
四、布施的時候,能夠親手不斷地把財物施捨給需要的人;同時也不會考慮到財物快完了,也不會起退卻心,這就是精進。
五、布施的時候,能堅定意志,專心繫念,施捨的心念絕不改變,這就是禪定。
六、布施的時候,絕不貪求果報,也不選擇對象,分別親疏,大家一視同仁地平等施捨,這就是智慧。
以上這些道理,在《優婆塞戒經》(第二卷),以及《十住毗婆沙論》等佛教的經論中,闡釋得很詳細,你們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來參考。
平常我們說,修行要修六波羅密,什麼叫波羅密?《心經》一開始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波羅密是梵語,中國的意思是「到彼岸」,好象我們人生這個苦海,六道輪迴是此岸,到了覺悟的那一邊,稱為彼岸。我們修持六度法門,就可以到達彼岸。因此,稱為六波羅密。
我們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表面上看起來,是行布施,但真正要做到布施波羅密,能夠到彼岸,應該還要具備好幾個重要的條件,才可以稱為波羅密,這兒,我舉出五點來說明:
一、了知實相:實相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就是要了知我們修持的實實在在的本相,稱為實相。實相,本來是真如理體,是佛性。布施也有它真正的意義,譬如說,我這條手帕要布施給你,我是能施的人;你接受我的手帕,是所受施的人;還有,我所布施的手帕(東西),是施物。能施、所施、施物,三者都不是實在的,都不要去執著,稱為三輪體空。說明白一點,我們救濟人家、幫助人家,事情過後就算了,不要認為我送了一條手帕給你,你接受了,就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中,希望有一天,人家來報答。這樣就不叫布施,更談不上是波羅密了。所以,我們要到彼岸,布施時,就必須三輪體空,不執著所行的善舉,這樣才能夠成為布施波羅密,才能夠到彼岸。
二、起慈悲心:我們布施時,人家對我們有所要求,希望能得到吃的、穿的,或者希望布施他幾塊錢,我們生起了慈悲心,滿足他的要求,而且不要居功;人家有痛苦時,我們為他解除了,也不要老是記著曾經有過這件事。總而言之,能夠懷著慈悲心,無所求地施捨、助人,才是真正的布施。
三、發施濟願:我們幫助人家,必須出於內心,不要等到人家來要求,而能自動發心,以憐憫心、不帶絲毫的條件去助他,這樣才是真正的布施。發這樣的願,就是實現佛陀的本懷。好象在我們講堂前面供奉的大願地藏王菩薩,他的本願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我們幫助人家,只是代佛行化,實現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所以,布施濟世的作法,是不需要有所執著的。
四、回向法界:我們無論誦經,做任何善事,都要回向。當我們布施,做了一件好事,應該回自己向他人,把我們的功德回向法界一切眾生,希望藉著這功德,大家將來共同的完成佛果,這就是發願回向,回向是很重要的。
五、具足方便:我們布施也要看機緣,要具足善巧方便。你所要布施的東西,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所以,布施要有權巧方便。經中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你要度化眾生,想接引人家來信佛,必須先用一種方便,就著他所喜歡的,把他誘導過來,而後再慢慢地把他引入佛門,成為我們的同志,一起修學佛道,這是一種方便,是很重要的。
能夠具足以上所說的五點,布施才算達到究竟,也才能稱為波羅密(到彼岸)。
把布施解釋以後,我們再回頭來講經文。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看到人家施捨,做好事的時候,能夠私底下從內心生起歡喜、讚嘆,同樣也有福報的。
「沙門問曰:此福盡乎」,當時有一個心量比較偏狹的沙門(出家人),聽後非常懷疑,問佛:佛陀,是真的嗎?如果照佛陀這樣的說法,那這個布施的人,他本來所應該得到的福報,豈不被人家分光了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佛說,你這種想法就不對了,我舉一個譬喻給你聽,就象這裡有人拿了一把火,「數千百人」,很多很多的人,「各以炬來分取」,就因為他有火把,於是,你拿木柴,我拿樹枝,大家拿著各種不同的燃料,紛紛來這裡引火,取回家去,用來「熟食除冥」,熟食,引火去煮飯;除冥,室內沒有光亮,黑漆漆的一片,於是,拿火把來照明,稱為除冥。
「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大家雖然是來引你的火去,但你本來的這一把火,還是照常存在的,它的光亮絲毫沒有減少,並不因人家來引去,火的光亮就有所損失,或者消滅了。施捨的人所得的福報也同這個道理一樣,我們為他歡喜、讚嘆他,所得的福報,也不會因此把他的福報分光了,沒那回事。
本章主要告訴我們,當我們看到人家布施、種福,我們的力量雖然不夠幫助他,但是我們隨喜讚嘆,同樣的有功德,這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的其中一個──隨喜功德。
因此,奉勸在座的諸位,人家不論做什麼好事,我們都要隨喜讚嘆,我們的能力做得到,幫他一點忙,要是能力不夠,以我們的精神去支持他,同樣有功德的。
可是,在現實的社會,不是那么一回事,那個有這么開闊的胸襟,誰有這樣大的慈悲呢?有句俗語叫「貓哭老鼠」,這是句歇後語,你們想想,老鼠是貓的點心,現在貓兒居然為老鼠傷心,哭起來了,這是「假慈悲」呀!因此,希望大家牢記:看到人家做好事,不要隨便批評人家,必須先把事實弄清楚了,而隨喜讚嘆才對。
下面,我再說一個小故事:
佛有一個弟子名叫迦旃延,有一天,他從阿凡提國弘化結束,回到舍衛國,在途中,突然看見一個老婆婆在河邊嚎啕大哭,好傷心喔。他心想:不得了,這一下子老婆婆要是跳到河裡尋短見的話,怎么得了?於是,趕快上前,一把將老婆婆抓住。
「老婆婆,你身體不舒服嗎?有什麼困難嗎?請你告訴我。」
老婆婆手上拿著水瓶,穿得破破爛爛的,向迦 延看了一眼,嘆口氣,說:
「我告訴你又有什麼用呢?你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不會沒有用,我是個出家人,佛陀常常告誡我們,應該慈悲為懷,盡力幫助人家,你有什麼問題,告訴我好嗎?我會為你解決的。」迦 延懇切又熱情地說。
老婆婆猶豫了一會兒,才慢吞吞地告訴迦 延:
「我窮得太苦了,年幼就賣給大富人家,幾十年來,主人總是虐待我,我挨打受罵,受盡了苦楚,唉!我真是生不如死,不如早點死掉算啦!」
說著說著,老婆婆又傷心地哭了。迦旃延溫柔地對她說:
「這個不算什麼,你要知道,你窮苦是因為前生沒有修福,你現在可以種福、布施,也會發財呀!」
老婆婆聽了,很不以為然。
「你這齣家人,只會說風涼話,自己沒有遭受到痛苦,那裡會了解人家的苦楚,我是從小賣給人家當奴婢的,你要我布施,我兩手空空的,連手中拿的這個水瓶,還是主人的,叫我用什麼布施呢?」
「你希望快樂,希望有福報有錢,就必須買『富』,要把『貧窮』賣出去。」迦稱延肯定地說。
「怎么買?怎么賣?」老婆婆張大了眼睛,好奇地問。
「你賣啊!你就是買富,你要發財啊!我呢,買貧啊!你就趕快賣來,這樣不是很好嗎?」
「布施布施,我手中的水瓶還是主人的,我怎么布施啊?」
「可以,你現在拿這個水瓶去裝水,把它倒在我的缽裡面,就是布施。這樣,你就買了『富』,我就把『貧』買回來了。你轉個面目來,就富有了。」
大家想想,一個當奴婢,一貧如洗的老婆婆,有迦旃延尊者來幫她的忙,要買她的貧,把富賣給她,結果會是怎樣?她照著尊者的指示去做,馬上生到忉利天。
這個故事不是我杜撰的,是佛經所記載的,它啟示我們要布施,要供養,應當出於我們的一片至誠心。
因此,講到喜施獲福,很歡喜地幫助人家,看到人家做好事,我們心裏面隨喜讚嘆,會得到福報的,「福不唐捐」啊!

譯者簡介

攝摩騰(?年—公元73年)、竺法蘭(生卒年不詳),皆為中天竺(古印度)人,東漢明帝時受邀來到中國,在都城洛陽長期居住,翻譯佛經,同被尊為中國佛教鼻祖,皆卒葬洛陽。
攝摩騰,亦稱迦葉摩騰,能解大小乘經,以宣揚佛理為己任,經常四處游化。一次,他到天竺國的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正遇敵國入侵。攝摩騰捨生忘死,親自出面調解,終使雙方和好,他因此顯名。
東漢永平初的一天,漢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次日召集群臣詢問,知為西方之佛。於是,明帝派郎中蔡愔(yīn)、博士秦景等12人出使天竺國,去尋訪佛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至中亞一帶)巧遇攝摩騰,就邀請他到中國。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他們一行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明帝隆重接待,先將其安置於鴻臚寺,後又專門在洛陽城西雍門外建白馬寺。此為中國國家設立僧寺之始。攝摩騰遂成為中國第一位沙門,白馬寺也成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和祖庭。
攝摩騰為了弘揚佛法,首先開始翻譯佛經。他翻譯著名的《四十二章經》,成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法。《高僧傳》將他排列首位。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攝摩騰圓寂於白馬寺,葬在寺內。墓前拱形券頂的石碑上刻有“聖旨”、“敕賜”、“漢啟道圓寂通摩騰大師墓”字樣。
竺法蘭本為天竺學者之師,自言能誦經論數萬章。他也是蔡愔一行在天竺國遇到的,受邀請後,卻被佛徒挽留,後也輾轉來到洛陽,與攝摩騰同住白馬寺。
竺法蘭博聞強記,在洛不久即學會說漢語,很快就投入譯經工作之中,先後譯出《十地段結經》、《佛本生經》、《法海藏經》、《佛本行經》等。後竺法蘭卒,葬於白馬寺西院,與攝摩騰墓東西相對,形制完全相同。其碑文為“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