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緣蝽科。寄主於龍眼、荔枝等。此蟲棲居隱蔽,成蟲、若蟲危害龍眼果穗、幼果和葉片,是龍眼結果期的重要害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喙副黛緣蝽
- 拉丁學名:Paradasynus longirostris Hsiao
- 別稱:紅緣蝽,俗稱紅雞公、紅螞蟻、椿象虎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Insecta
- 目:半翅目
- 科:緣蝽科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18-21mm,背面駝毛色(近似黃褐色)。腹面兩側各有8個黑色斑點,前後端(前胸及腹部後方各1)兩個較小。口喙4節,長8-9mm,喙端為黑色,伸達身體腹面一半以內。觸角細長,16-18mm,4節,黃褐帶紅,第2,3節端末黑褐;第4節基部有一細小瘤結;第4節長6mm,基部暗褐,此外基1/3淡黃,端2/3黑褐。體腹面為淺黃綠色,腹部背面紅色。複眼紅黑,單眼紅色。前胸背板側緣黑色。小盾片呈三角形,不超爪區。前翅稍超過腹部末端,革片脈紋帶紅色,膜片暗色,翅脈整齊,部分頂端分叉。胸背及爪片密布刻點。足細長,淡黃褐稍帶紅色,跗節3節,具雙爪。
卵
扁橢圓形,長約1.8-1.9mm,初產時淡黃褐色,後為紫褐色。卵粒背中脊及側緣略見菱角,卵殼臘質有光澤,卵面密被六角形網紋。
若蟲
共5齡。若蟲體長2.5-16.0mm,從初齡至第四齡體色尤其腹部體色淡紅至紅色,是紅雞公俗稱的來歷。自第一齡至第三齡若蟲腹部後緣向前彎曲,與頭胸部構成舟狀。第一齡喙伸至腹部末端;第二齡口喙伸至腹末或略長於腹末。第一至三齡觸角第2,3節,及四齡第3節,都不同程度的向左右擴展,是用為分齡的明顯特徵,第5齡若蟲與成蟲的觸角趨於正常。
第四、五齡若蟲翅芽明顯,前後翅芽重疊。
生活習性
喙副黛緣蝽在莆田地區年發生2代,以成蟲在龍眼或枇杷及果園雜草上越冬。1999年1月中旬在香蕉樹上發現越冬成蟲,此時成蟲且能吸害蕉果,足見越冬成蟲並非完全滯育。
生長繁殖
4月成蟲開始出蟄活動,5月中下開始產卵,卵產在龍眼葉片上,以葉背為多,一般產一個卵塊,並有規則排列,內中有卵35-60粒,卵孵化率95%以上。卵期約6-10天。1-3齡若蟲群集於龍眼幼果及果穗,吸吮果汁,幼果被害後3天變褐色乾枯,7天左右脫落。低齡若蟲動作非常迅速,受驚立刻分散,橫著走動。4齡開始分散危害。若蟲歷期大約20-40天,7月中旬至9月上旬見卵,7月下旬第二代若蟲開始出現,8月中旬3齡若蟲盛見,9月下旬仍見中齡若蟲,10月上中旬為第二代若蟲後期。成蟲與若蟲均在田間取食,上午8-10時及下午3-5時取食最盛;中午太陽猛烈時隱藏於果樹的陰蔽處。
防治方法
(1)冬季除殺成蟲。
(2)人工摘除卵塊和捕捉低齡若蟲。在6-9月間檢查果園,發現卵塊,及時摘除。低齡若蟲則用網袋輕輕套往,以防逃散,然後用手拍打枝條,讓若蟲落入網中,集中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