喑

喑,yīn,是形聲字,口為形,音為聲。喑本意是小兒哭泣不止(見《說文解字》)。現代常用意有嗓子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喑
  • 外文名:silent
  • 拼音:yīn
  • 部首:口
  • 部外筆畫:9
  • 筆畫數:十二畫
  • 筆順編號:251414312511
  • 五筆:KUJG
  • 倉頡:RYTA
  • 四角號碼:60061
  • 統一碼:U+5591
  • 字級:二級
詳細字義,喑(yīn),喑(yìn),詞語,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方言集匯,

詳細字義

喑(yīn)

(1)〈文〉〖動〗小兒哭泣不止[cry ceaselessly]
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說文
(2)〈文〉〖動〗恚怒聲。相當於“嗯” [anger]
徐郎見言,大怒:“~,我教你去捉 太公,主將倒來取救兵!”——《武王伐紂平話》
又如:喑啞叱吒(發怒喝叫聲);喑嗚叱(呵叱怒喝)
(3)〈文〉〖動〗沉默不語 [keep silent]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
又如:喑氣(不吭聲;不說話);喑畏(畏懼不敢出言)
(4)〈文〉〖動〗因悲傷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 [chock with sobs]
如:喑嗚(悲咽);喑咽(悲傷哽咽)
(5)〈文〉〖形〗嗓子啞,不能出聲;失音 [mute]
遂稱風疾,喑不能言。——《後漢書·袁閎傳》
此譬猶瘖者而使為行人,聾者而使為樂師。——《墨子
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史記
又如:喑澀(沙啞乾澀)

喑(yìn)

〈文〉〖動〗聲音互相應和
韓愈《同宿聯句》:“清琴試一揮,白鶴叫相~”。
(釋義參考資料

詞語

【喑啞】 yīnyǎ
(1)〈文〉〖形〗 [mute;silent;dumb] 嗓子乾澀,不能說話
聾盲~
管子·入國》:“聾盲、喑啞、跛躄、偏枯、握遞、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之疾。”
(2)〈文〉〖形〗 [howl;roar]∶怒乎呼吼
騅兮不逝,~何歸!——李白《擬恨賦》
項王~叱吒,千人皆廢。——《史記·淮陰侯列傳》
【喑嗚】 yīnwū
〈文〉〖形〗發怒的樣子
左思《吳都賦》:“睚眥則挺劍,~則彎弓。”
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喑伏
喑惡叱吒
喑惡叱吒
喑付
喑氣吞聲
喑嗟
喑啞
喑藥
喑約
喑噎
噫喑叱吒
喑咽
喑噫
喑人
喑嗚叱吒
喑澀
喑瘂
陽喑
啞喑
萬馬齊喑
不喑不聾,不成姑公
叱吒喑嗚
打耳喑
耳喑
聾喑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喑 於今切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

說文解字注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方言。齊宋之閒謂之喑。或謂之惄。按喑之言瘖也。謂啼極無聲。從口。音聲。於今切。七部。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喑 ·康熙筆畫:12 ·部外筆畫:9
《唐韻》《集韻》《韻會》於金切《正韻》於禽切,音陰。《說文》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
又《六書故》失聲不能言謂之喑。《文子·上篇》臯陶喑而為大理。《後漢·袁閎傳》遂稱夙疾,喑不能言。《風俗通義》無聲響,徒喑喑而已。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烏含切,音諳。《廣韻》啼泣無聲。
又《集韻》一曰大呼。
又《集韻》於錦切,音飲。《莊子·知北游》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注》喑醷,聚氣貌。《音義》喑音蔭,郭音暗,李音飲,一音於感反。
又《集韻》《韻會》《正韻》鄔感切,音晻。
又《集韻》烏紺切,音暗。義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于禁切,音蔭。《廣韻》聲也。《史記·淮隂侯傳》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
又《集韻》方言啼極無聲,齊宋之閒謂之喑。或作。
考證:〔《音義》喑,李音飲,郭音暗,陸音,又於感反。〕 謹照原文改:音義喑音蔭,郭音暗,李音飲,一音於感反。

方言集匯

◎ 粵語:jam1
◎ 客家話:
[梅州腔] jim1
[陸豐腔] jim1
[客英字典] am5 jim1
[台灣四縣腔] jim1 jap7 am1
[客語拼音字彙] am4 yim1
[寶安腔] jim1 | am1 | jim5
[海陸豐腔] rim1 rap7 am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