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的時代

《喋血的時代》以正說歷史為宗旨,主要以《二十四史》為底本,輔以《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等系列史籍,參用歷代筆記野史,反覆對勘、比較、分析,然後將最接近史實的文字以現代漢語表述出來,並在“書”、“志”和其他相關人物傳記中鉤稽史料,加以充實。旨在還原一個真實的五千年滄桑之通史,講炎黃子孫一千餘瑰麗多姿之故事。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史意識強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跡遺存的國家,目前正處於一個振興的時代,歷史對國人的現實意義,自不待言。然而,浩如煙海而又書之以文言的正史、雜史、野史和史論著作,很少有人能夠通讀。於是便有了這套《二十五史通講》,《喋血的時代》為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篇——《喋血的時代》。

基本介紹

  • 書名:喋血的時代
  •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16
  • 品牌:長春出版社
  • 作者:徐斌 顏邦逸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4507172, 754450717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喋血的時代》由治史專家,旁征博考,論中華民族,五千年歷盡滄桑之通史!文學名筆,字雕句琢,講炎黃子孫,一千餘瑰麗多姿之故事!

圖書目錄

魏蜀吳三分天下
孫權勸進
司馬懿出仕
文士楊修
奪嫡爭鬥
冊立太子
曹丕稱帝
興師伐吳
火燒連營
白帝城託孤
伐吳敗績

諸葛亮輔佐後主
鄧芝使吳
張裔歸蜀
秦宓巧答
再使東吳
疑兵退敵
發兵南征
七擒孟獲

諸葛亮興師北伐
曹叡睿即位
速擒孟達
魏延獻計
姜維降蜀
揮淚斬馬謖
周魴詐降
石亭之戰
郝昭拒降
圍攻陳倉
曹真伐蜀
木牛流馬
四伐中原
兩軍對峙
病逝五丈原
生死鬥智
魏延被除

曹氏政權的衰敗
銅駝入洛陽
天下至巧
平定遼東
曹叡託孤
明升暗降
一勝一敗
司馬懿裝病
高平陵事變

司馬兄弟專權謀國
大權在握
擅廢魏主
毋丘儉興兵
文鴦揚威
淮南平叛
挾帝東征
攻破壽春
忍無可忍
公然弒君

姜維伐魏與蜀國滅亡
費祖禕遇刺
兵圍狄道城
段谷設伏
避禍沓中
密謀伐蜀
汗不敢出
聽信巫言
陽平關失守
輕兵偷渡
劉禪出降
收捕鄧艾
復國不成
樂不思蜀

司馬炎建晉滅吳
司馬炎稱帝
暴君孫皓
陸抗守邊
攻心戰術
萬民墮淚
杜預上書
勢如破竹
水軍建功

貴族爭豪與世家子弟
羊車選侍
上行下效
諫臣直言
石王比富
鬧劇收場
路邊李苦
名士吝嗇
信口雌黃
阿堵物
殺人勸酒

痴帝惡後與“八王之亂”
白痴皇帝
太子選妃
陰毒賈南風
考測傻兒
楊賈爭權
銅駝荊棘
一石二鳥
剛直取禍
除“三害”
坑害太子
計廢太子
趙王起事
綠珠墜樓
狗尾續貂
三王討趙
斬殺齊王
流民領袖
李特起義
烤死長沙王
忠臣嵇紹
重建“漢國”
戰亂又起
暗殺張方
八王去七

晉國的覆滅與重建
殺人如麻
兩攻洛陽
八騎起家
王衍誤國
永嘉之亂
胡笳退敵
稱帝江南
站穩腳跟
節儉興邦

前後兩趙的生死搏殺
鎖腰諫帝
靳準之亂
改漢為趙
謀士張賓
回軍北上
突門巧戰
昏醉敗亡
重用文人
石勒讀書
衣錦還鄉
石虎篡位
萬人遊獵
父暴兒殘
暗殺親弟
燒死親子
羯族滅族
冉閔之死

立志北伐的英雄
新亭對泣
聞雞起舞
中流擊楫
枕戈待旦
收復失地
憂憤而死
王府索盜
搬磚勵志
治理荊州
愛惜物力
陶母封鯡

王敦叛亂與被平定
有所忌憚
苟灌乞師
王導求友
攻陷石頭城
伯仁之死
敏慧司馬紹
假睡免禍
溫嶠智歸
巧計脫身
平定叛亂

桓溫三次北伐
庾氏失勢
為父報仇
李雄傳侄
成漢滅亡
我見猶憐
殷浩北伐
咄咄怪事
捫虱而談
再伐北方
三伐北方
枋頭之敗
東山再起
化解兵戈
桓溫病亡

君臣聯手創大業
暴君苻生
苻堅登基
全家改姓
殺一儆百
連升五級
老嫗授學
智取晉陽
秦燕決戰
花言巧語
大業告成
姐弟受寵
臨終良言

淝水之戰前後
一意孤行
大舉伐晉
名士風範
洛澗大捷
草木皆兵
折斷屐齒
前燕反叛
悲劇下場

劉裕代晉建宋
戲言遭禍
王恭起兵
兵不血刃
桓玄稱帝
劉裕反桓
新月陣勝敵
青泥奇捷
死地後生
暗伏憂患
自亂陣腳
劉裕稱帝
厲行節儉

劉宋從亂到治
廢殺少帝
為兄報仇
謝晦兵敗
體恤民情
恃才傲物
知過能改
乘風破浪
自毀長城
公主救兒
密謀政變
范曄服罪
刑場作別

拓跋燾統一北方
進據中原
立子殺母
逆子弒父
重用崔浩
暴君赫連
大夏被滅
唱籌量沙
統一北方
古弼直諫

宋魏大戰兩敗俱傷
死守懸瓠
修史惹禍
高允直言
惹惱顯貴
諷刺挖苦
功敗垂成
合守小城
不戰而退
拓跋燾受辱
盱眙激戰
坐失良機
惡人告狀

南朝宋齊更替
殺父弒君
自相殘殺
少年暴君
以腹為靶
南齊開國
節儉治國
胡作非為
血腥屠殺
毀佛制釧
東昏被誅

馮太后與孝文帝的改革
曇曜開窟
讓位於子
險些被廢
銳意改革
一語驚人
妙計遷都
移風易俗
宗起起宗
數步成詩
夢想成空

北魏的分裂與兩魏大拼殺
營造廟宇
斂財聚富
兵民暴動
葛榮聚眾
河陰之變
以少勝多
設伏斃賊
散財交友
統領降卒
韓陵之戰
長途馳奔
兩魏分裂
小關之戰
漢將勇猛
左右為難
沙苑之戰
痛失猛將
僥倖逃脫
邙山大戰
左膀右臂
痛失股肱
玉壁血戰
屍骨一冢
一曲高歌

蕭衍與梁朝的始終
開國之初
四度為僧
謀逆不究
叛國罪行
逆子居心
十惡不赦
魚弘“四盡”
太子蕭統
侯景歸梁
密過長江
猛將虎威
起兵歸梁
智守台城
台城陷落
大開殺戒
廢立自專
食肉泄憤
敬帝復立
保衛建康

從北齊到被周
凌辱皇帝
顯露崢嶸
改齊稱帝
暴君喪命
禪位太子
北周開國
親痛敵快
“無愁天子”
俊美蘭陵王
圍獵誤國
將士寒心
亡國之君

文摘

文士楊修
曹植的智囊清一色都是文士,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楊修。
楊修出身名門,家世顯赫,四世三公,與東漢末年的袁氏世家並駕齊驅。成年之後,楊修成為丞相主簿,以其才華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進軍漢中時,楊修隨行。當時形勢非常尷尬,欲前進有劉備率軍阻攔,想後退又怕守不住。正在猶豫不決之際,夏侯悖入帳請示夜間口令,曹操隨口答道:“雞肋。”
口令傳開後,眾人都覺得很古怪,楊修卻參透了其中的玄機。他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這個口令就可以知道,魏王準備班師回朝了。”
果然不出楊修所料,曹操很快就下達了撤軍的命令。大家都稱讚楊修有先見之明,而曹操卻因為楊修說破了自己的心事而暗生不快。
奪嫡爭鬥
曹丕和曹植個性相差很大,曹丕處事謹慎,而曹植卻不拘小節。曹丕抓住這些把柄,就用金錢買通宦官和曹操身邊的侍從,讓他們在曹操和他寵愛的卞氏面前講曹植的壞話,什麼終日酗酒了,什麼謾罵大臣了。聽得多了,曹操便將信將疑起來。
有一次,曹丕想把他的心腹朝歌縣令吳質找來商量對策。私自召見外地官員,是一件讓人犯疑的事,曹丕就想了個辦法,把吳質裝進一個大竹箱子裡,用運絹的車輛把他拉到許昌。吳質見到曹丕,就告訴他必須想辦法讓魏王疏遠楊修,這樣才能徹底打敗曹植。
吳質私自回京這件事被楊修發現了,他趕緊向曹操做了匯報。曹丕很快得到密報,當時就傻眼了。吳質卻樂了,給曹丕出了一條妙計:“我馬上化裝出城。等我回到朝歌后,你繼續派車往回運絹,別忘了在車上裝一個大竹箱子。”
曹操聽了楊修的匯報,就派人仔細檢查朝歌來的運絹車,竹箱子倒是有一個,但裡邊裝的是絹,哪裡有什麼人影。這件事發生後,曹操對楊修起了疑心。
曹操喜歡曹植,還因為他的文采極好,而在這方面曹丕遠遠不是曹植的對手,心裡十分著急。吳質又給他出主意說,既然文才趕不上人家,那就乾脆不跟他比這個,來個以情動人。
有一次,曹操出外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臨別的時候,曹植當場念了一段自己寫的文章,而曹丕一言不發,只是抹著眼淚跟父親告別。曹操很受感動,也掉下了眼淚,卻不知道這是背地裡有人給曹丕出的高招。
在智囊們的精心策劃下,曹丕在奪嫡的爭鬥中逐漸占了上風。就在這時候,又出了一件大事。曹植擅自坐車在封地鄴城(今河北臨漳鄴鎮)的馳道上招搖而過,私自出入王宮外門。馳道是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是明顯的違禁行為,而這類違反王法的任性而為,曹植已不是一次兩次了。曹操大怒,下令將負責車馬的官員處死,立曹植為太子的念頭也改變了。
冊立太子
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被正式冊立為魏王太子。曹丕能走到這一步,除了吳質等人的出謀劃策,還最應該感謝崔琰和賈詡這兩個人。
曹操被封為魏王后,還沒有立太子,他就讓官吏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一件大事,所以眾官全都密封作答,只有崔琰一人公開說道:“《春秋》說要立子以長,再說五官中郎將(指曹丕)仁孝聰明,應該讓他繼承您的大業。”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眾人都以為崔琰必然支持曹植,想不到他居然會支持曹丕,這讓曹操喟然嘆息。
曹丕知道曹操有意立曹植為太子,就央求曹操的謀士賈詡給他出主意。賈詡說:“希望將軍修養品德,勤於學習,日夜孜孜不倦,不違背做兒子的道義,這就夠了。”曹丕聽從了他的建議,刻意磨鍊自己。
後來,曹操私下裡問賈詡對立嗣的看法,賈詡一聲也不吭,曹操奇怪地問他為什麼不答話,他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啊!”
曹操笑了,他明白賈詡的言中所指,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結果招來災禍。賈詡的話讓曹操終於下定決心,並在當年把曹丕立為太子。他擔心曹植同黨太多,日後對曹丕不利,就找了個藉口把楊修殺掉了。
曹丕稱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終年66歲,曹丕襲爵為魏王,繼續執掌朝廷大權。漢獻帝以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以親政了,於是改元建安為延康。他實在是打錯了算盤,曹丕可不像曹操有那么多顧慮,剛一當上魏王,就和華歆、賈詡等人多次秘密商議稱帝的事情,有時競通宵達旦。
就在延康元年(220)秋天,曹丕的一幫親信進殿勸說漢獻帝讓位。太史丞許芝聲稱他看過天象,帝星隱匿不明,魏當代漢。華歆、李伏等人搬出讖文祥瑞,說什麼天下歸魏早有預兆,還威脅漢獻帝說,如違天意,必遭大禍。做了三十多年掛名皇帝的漢獻帝不想交權,一大群頂盔貫甲的軍士沖了進來,手裡拿著明晃晃的刀槍,嚇得漢獻帝渾身抖成一團。
第二天,這夥人又闖進殿來,華歆等人拿出事先寫好的禪位詔書,逼迫漢獻帝蓋上御印,表示漢朝的皇權是漢獻帝自願讓出的,這在名義上要好聽一些。曹洪、曹休又領兵衝進內宮搶奪璽綬。曹皇后是曹操的女兒,但她忠於漢獻帝,將璽綬扔到軒下,痛哭不止。
曹丕一連線到兩次禪位詔書,都假模假樣地推辭了,直到御史大夫張音帶著璽綬和第三封禪位詔書趕來,他才不再推讓。
延康元年(220)十月,曹丕滿面春風地坐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魏文帝,改年號為黃龍元年,國號為魏。東漢王朝至此才算正式結束。

序言

歷史,是已經逝去的社會生活的總和,而逝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社會生活又總是前後連續——的,不顧前便不能知今,更不能瞻前。所以,魯迅先生有言:“以過去和現在的鐵鑄一般的事實測將來,洞若觀火。”(《魯迅全集》第四卷)
歷史是有思想、有靈魂的人類的生活史、奮鬥史、發展史,就其本質的主導方面而言,“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從歷史哲學的層面來看,“歷史的價值就在於,它告訴我們人已經做過什麼,因此就告訴我們,人是什麼。”(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如此認識,中國的古聖先賢早有濫觴,只要在古籍中稍加搜尋,就不難找到很多。“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經》)“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學史。”(龔自珍《尊史》)如此等等,讀來無不深受啟迪。而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的表述則更為激昂和切當:“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我們比任何一個哲學學派,甚至比黑格爾都重視歷史,歷史不過是檢驗他的邏輯結構的工具。”(恩格斯《英國狀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歷史意識強烈而又有大量史籍史跡遺存的國家,目前正處於一個振興的時代,歷史對國人的現實意義,自不待言。然而,浩如煙海而又書之以文言的正史、雜史、野史和史論著作,很少有人能夠通讀。僅以一部《二十四史》或《資治通鑑》,若無曠日持久之備,尋常人莫敢問津。半個多世紀以來,一些有見識的學者一直在積極地為廣大青少年編寫各種通俗歷史讀物,漸漸地蔚然成風,至今已有相當的積累,如(《上下五千年》等較為大型的歷史讀物也有多種問世。在這種背景下,一些電視台開辦的旨在滿足大眾趣味的歷史講座,還有一些歷史劇,都獲得了相當可觀的收視率。一時之間,興起了一個溫度不低的“歷史熱”。無疑,這對於普及歷史知識,提高歷史意識都大有裨益。
當然,如此規模宏大的文化活動不可能盡善盡美,一無疏漏,存在某些不足也在情理之中。眾所周知,“每個新的一代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重寫歷史”,每一次重寫歷史都是承續這篳路藍縷的一環,但是我們有責任盡全力跨越疏漏的草創階段,奉獻給炎黃子孫有關本民族發展脈絡的最好的讀物。
基於這樣的宗旨,我們首先將自己的敘說視為歷史的還原和本來面目的恢復,堅決屏棄“戲說”或“演說”式的眩惑。要做到這一點難度頗大。歷史不可能重演,記載史實的文獻零碎而各有其選擇性。為了把一件史實敘說得清楚而完備,我們往往不得不參閱多種史料,反覆對勘、比較、分析,然後將最接近史實的文字以現代漢語表述出來。在這部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主要以(《二十四史》為底本,輔以(《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等系列史籍,參用歷代筆記野史,擇善而從。即便是以某一人物傳記為主的故事,我們也沒有簡單地將史書中形成的傳記譯成白話充數、一般都要爬梳諸書,並在“書”、“志”和其他相關人物傳記中鉤稽史料,加以充實。
其次,我們深知,歷史是一個大的系統,人物與人物、事件與事件都不是孤立的,其間都存在著複雜而有機的聯繫。作為一個不斷運動的進程,每一歷史事件都有前因後果,決不能從中割斷開來。所以,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儘量避免孤立地敘述一人一事,儘量避免兒童故事式的簡化敘事或茶餘飯後式的獵奇敘事。於是,讀者才能看到這套叢書中囊括的一千多個倚伏鉤連的故事。
再其次,記載歷史事實的文獻鮮不受撰史者、評史者的制約,一些有名的評議常被附在文獻上,與之同在。這很容易造成重寫者敘說的偏離和歪曲。顯而易見者如《二十四史》傳後的贊語,《資治通鑑》中的“臣光曰”之類,這是較易於識別並處理的。而滲入歷史人物與事件中觀察角度、材料取捨和各種隱性評價,即所謂的文獻的“選擇性”,則是很難剝離和剔除的。歷史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重要區別,常常就表現在這裡。為此我們頗感躊躇,既不免效法李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李贄)與古人對話,又不能不勉力追隨學術前沿的駿足,行文之間難免不呈露匆遽之態,唯望讀者理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只有站在現在的頂峰,才能解釋過去”,這是治史者的箴言,也是敘史者的高標,我們願以此與同好共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