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喇嘛發明的一種食肉方法。它以北方盛產的大白菜及豬肉為原料做成。口味特點是:肥肉不膩,瘦肉不柴,肥瘦相宜,滿口溢香,兼紅燒肉、川白肉、大燉肉滋味而有之。由於豬肉浸透白菜,白菜充滿肉味,亦含有乾白菜、白菜、酸白菜的混合味道。菜湯鮮美膾口,沁入心脾,尤其以特大號海碗盛之放在桌心,大家圍坐,眾目所視,大有殺大豬、吃大菜的氣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喇嘛燉肉
- 主要食材:肉
- 分類:肉類
- 口味:美味
製作方法,發展起源,
製作方法
將醃漬後的中等顆鹹白菜切成塊狀,將帶皮的五花三層的豬肉切成方寸形,一同放入鐵鍋內,加以蔥、姜、鹽等佐料,用文火慢燉,經過兩小時,方可食用。燉好了的肉,表面一層滾動的油花,大塊豬肉在菜中裸露,一種誘人解饞的情緒頓然而生。
發展起源
喇嘛燉肉的製作方法,是在瑞應寺居住的喇嘛們發明的。由於喇嘛上千,因此吃菜也只好用大鍋燉、大盆盛、大碗裝。天長日久,喇嘛燉肉在適應多人用菜的環境下,便逐漸產生了,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作法。多年來,它傳至民間,並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尤其在阜新蒙古族集居的地區,喇嘛燉肉已成了蒙族人家待客的一種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