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育堂

善育堂

善育堂座落在莆田黃石平原上,占地50多畝,典雅、莊重、樸實。那是中華基督教會衛理公會(又名美以美會)所創辦的善育堂。是興化人民,甚至八閩大地翹首所望的慈善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育堂
  • 地理位置:莆田黃石 
  • 占地面積:50多畝
  • 創建時間: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
單位簡介,文獻記載,

單位簡介

善育堂位於莆田市福利院一隅的樹叢中靜靜地站立著一座紅色兩層西式的磚瓦樓。一百多年前,一個叫普魯士的美國傳教士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善育堂。世易時移,昔日的善育堂早已脫胎換骨,周圍的環境隨之面目全非,只剩下這座老屋百年來一直尚存,只是今天,卻留下一個符號。
據載,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基督教興化美以美會在黃石建善育堂,當時建有樓房、平屋、倉庫等20多座,總面積60多畝,其規模之大,產業之多,在晚清時代是福建省最大的一個慈善機構。
善育堂起初收容16名教會裡的貧苦兒童、盲啞童及殘疾人,不久後人數逐漸增至250人。善育堂內設有印刷、縫紉、加工廠、編織、農業等部門,裡頭的學校教學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平常除教授課本外,還教習編織藤椅、草蓆、打繩、打羊毛衣等手工藝,以便學生以後有一技之長,能夠自食其力。莆田藤藝高手楊文清由於家道貧寒,幼時便在善育堂讀書。他懂事又聰穎,不僅學好功課,還利用課餘時間學習藤編藝術。長大後,楊文清被省有關部門授予“藝人”稱號,他的藤編技藝爐火純青,富有創意,成為國家外貿部門收購的熱門特產,他的藤編工藝品經常被選送往前蘇聯等歐洲國家展銷。 1959年十月,他的藤編精品還參加國慶十周年全國工藝美術展,一舉奪得“氣韻獨特”獎。
善育堂
善育堂

文獻記載

市志載,善育堂在黃石亭下開溝養魚,用抽水機灌溉50多畝水稻田;在東埭圍墾1600畝,引水養淡,先種植田菁,是聞名全省的養淡種植稻田農場;在沙坂村也有個農場300畝。兩處農場都佃給農民耕種,以佃糧養堂。善育堂辦有國小,到民國19年(1930年)又辦蒲星中學,校長陳天義,後因學潮停辦;國小畢業生直接升入城內的哲理中學。民國27年設立農訓班,培養初級農業技術人員。解放時,還有加工廠。歷任堂(院)長有盧美德(美國傳教士)、高天喜、林摩太、陳省德、林文彬、魏道衍、戴珍德、李文程和陳朝鑾等。
善育堂
善育堂
1950年8月,善育堂創辦農訓班,學制2年,實行半耕半讀,學生畢業後在堂內推廣套用水稻種植、養殖魚蝦、果樹管理、飼養家禽畜等新技術,有的保送升學。善育堂加強盲啞童的教育,擴大其織席、編藤椅、打毛衣、打繩索等手工業生產;還組織30多人的音樂隊,開展文娛活動。
1952年9月,莆田縣人民政府接管善育堂,改為莆田縣生產教養院。1955年,莆田縣生產教養院改名為福建省兒童教養院,收容孤殘兒童95人,後增加到400多人。
1965年3月,福建省兒童教養院遷往建寧縣塔下村,改名為建寧兒童教養院、建寧塔下農場,直屬省民政廳管理,主要接收南平、邵武、三明、永安等救助站送來的16周歲以下的男性流浪兒童。
1983年,為教育培養好流浪兒童成為祖國有用人才,建寧塔下農場興建一座學校樓,名稱為福建省兒童救助保護中心,是我省最早成立的兒童救助保護中心,目前還是我省惟一的流浪兒童集中安置中心。救助中心對收養兒童採取以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為主,生產勞動為輔的方針,該中心收容教育的少年兒童涉及全國252個縣。
善育堂
流浪兒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