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得民財原句是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是指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政得民財
- 外文名:無
- 原文: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 讀解: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作品原文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櫻承戒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1]
作品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 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 百姓喜愛。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財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1]
作品讀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來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這是德治。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
這是法治。
德治法治雙管齊下,天下才能大治。
這是不是有點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1]
作品出處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1]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刪朵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危備檔束)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蘭妹樂刪婁》上下;《萬章》上下;牛葛遙《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笑希辯”,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捉拔罪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