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應庵,位於今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繼光村。又稱“戚崗橫廟”。稱其為“橫廟”,是因其與其他廟宇有很大不同,山門是面向西開的,之所以面向西,是為了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後改為繼光國小,1972年廟房被全部拆除。1984年建成民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應庵
- 地理位置:上海市奉賢區金匯鎮繼光村
- 所處時代:明朝
- 俗稱:戚崗橫廟、橫廟
歷史沿革,史料紀錄,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明代,戚繼光的“戚家軍”曾在金匯鎮駐紮,而後又去了杭州一帶抗倭。奉賢當地人捨不得戚家軍走,期盼戚繼光能夠早日歸來,所以就把廟的大門向西開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座廟一公里之外還建有一座戚家祠堂,裡面供奉著戚繼光夫婦的神像。善應庵的建造年代已經無法考證了,它位於金匯鎮的繼光村,就在澤涇的東畔,廟右側種著四棵銀杏樹,廟裡還有觀音大士、施全老師和十殿閻王的坐像。整個廟宇是個四合院的布局,前有山門,左有廚房、住房,右有施公殿,後面是大殿,供奉著觀音菩薩。
整個善應庵的面積有三畝左右。據當地老人講,庵中以前住著五個尼師,其中有一個老師太除吃素念佛以外,還經常替附近的百姓免費治病,據說尤其擅長診治小兒疾病,在當地小有名氣,深受百姓稱頌。在舊時,每逢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當地的金匯橋廟會,搭台唱戲、商家聚至,香火旺盛,戚家祠堂儼然成為一個人流聚集的地方。一直到解放之初,廟裡頭還居住著兩個尼師,因為廟裡有很多閒置的房屋,所以就拿出部分廟房分給當地沒有房子的農民居住。民國37年(1948年),神位尚存,祠堂屋租於民間。
1950年,佛像損毀。當地村民在建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一致同意取社名繼光社;在建立人民公社時,稱為繼光大隊;在恢復鄉建置後,稱為繼光村。村民用意很明顯:以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為己任,以自己為戚家軍後裔而自豪。後來,善應庵被當作繼光國小的校舍,1972年廟房被全部拆除,改建成校舍。1984年建成民房。
史料紀錄
善應庵位於金星村繼光九組。據《民國奉賢縣誌稿》冊九之五《古蹟》章第一條目《一、戚繼光祠堂》記載——“明代自成祖以迄季年,倭寇沿海為患。嘉靖年間,倭寇由徐海為嚮導,陷我奉之柘林,且由南橋東侵青村城,並由浦江轉擾周浦、新場,互為犄角。幸戚繼光督師蒞奉,倭寇震於戚氏之威,遂分由浦江、東海他遁。邑人以留永久紀念,遂於忠義鄉金匯橋鎮東四里之戚家塘,置田四十畝,並建屋三間,內祀戚繼光將軍及元配王夫人。現供桌神位一仍如舊,祠堂田由戚君荻生負保管之職,田租收入悉充祭祠堂之用。祠堂北為朱宅,東為葉宅,南為戚家堂,西以河為界。祠堂之陽有廣場,場南良田五六畝,為守望祠堂之朱谷生所耕。”
另據清光緒《重修奉賢縣誌》記載,戚繼光率戚家軍曾屯兵於此,倭寇逃遁,戚氏部分後嗣留於當地,建造寺廟以紀念戚,當地村落遂名戚家行,又名戚崗。
主要景點
戚家祠堂
戚家祠堂所在的金匯鎮繼光村,由於戚繼光的緣故,後來逐漸形成了村落和市鎮,這個地方也被叫作戚崗。
祠堂坐北朝南,共有5間瓦房,中間一座供有戚繼光夫婦神像。
延壽橋
延壽橋,位於金星村繼光5組,延壽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又名石頭橋,由宋家塘族人宋杏清賣田100畝而造。民國年間又由宋友琴募款主修。該橋東西向跨于洋涇河上,是一座三跨三拼兩立壁墩平板石橋。橋長9.58米,寬1.30米,高2.20米。建橋石材為花崗石。現因年久失修,橋體已有變形,座落在農田民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