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慶寺(山西省臨縣善慶寺)

善慶寺(山西省臨縣善慶寺)

善慶寺,創建於隋開皇三年(583年),古稱善訓府。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築有山門(復建)、大雄寶殿、諸佛殿等。總面積為12OO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善慶寺
  • 外文名:Good igawa temple
  • 時代:元
  • 地址:臨縣歧道鄉府底村
善慶寺(第六批國保),善慶寺建築,歷史,建築分布,

善慶寺(第六批國保)

善慶寺建築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栱為六鋪作單抄單昂。梁架題記為元至元六年(1269年)建。
善慶寺位於山西省臨縣大禹鄉以西0.5公里處的府底村,小峪溝溝口公路旁。座北向南,依山而建。據碑文載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築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歷代香火鼎盛,佛事不斷。2004年,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最新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西臨湫河,距縣城10公里。地貌為黃土丘陵區,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植被屬暖溫帶森林草原灌叢植被區。善慶寺所在地府底村居民以務農為主,產業主要為農業和商品零售業。寺院緊鄰省道苛大線,交通便利,環境良好。

歷史

善慶寺據碑文載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築系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修建,梁架有文字記載。又據民國六年(1917年)《臨縣誌》及《山西歷史地名》考,府底村隋開皇三年(583年)置善訓府,唐武德三年(620年)廢善訓府(後改建為善慶寺)。
善慶寺原來分為東西兩院,東院為佛事活動,西院為僧人生活區。西院有戲台、獻殿、鼓樓(與東院鐘樓對稱)、彌勒殿(與東院諸賢殿對稱)、卷棚、娘娘廟、齋房和僧舍等建築,與東院共同構成善慶寺。西院後被當地學校占用,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只有獻殿和7孔僧房還保留完好。

建築分布

該寺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現存山門、正殿、東西配殿、廊房等,依中軸線排列,殿宇前後層疊,錯落有致。東西廊房,左右對峙,井然有序。正殿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縱深八橡,懸山頂建築形式,斗拱為五踩單翹單昴。規模宏偉,氣勢壯觀。主尊釋迦牟尼,旁立阿難、迦葉兩大弟子。東佛藥師,西佛阿彌駝佛,釋迦牟尼背後,塑觀音座像一尊。正殿之下東西兩廊,東有七佛殿。西有菩薩殿,主尊地藏王菩薩。寺中正殿及東西配殿,為琉璃瓦蓋頂,堆花脊飾,色彩純正,花飾生動,隔山遠眺,滿目生輝,誠為元代遺風。整體建築布局合理,結構嚴謹,其中正殿主體建築運用了元代典型的減柱法的營造法式。現存主體建築正殿尚為完好。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善慶寺歷史悠久,主體建築結構嚴謹,木雕、磚雕,技藝精湛,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和文化藝術價值,為臨縣現存為數較少的歷史文化遺產。
附屬文物共有:9尊泥塑,主像三尊,脅侍六尊,造型豐滿,比例均勻,線條流暢且保存完好;元代石碑1塊;柳樹1棵,樹齡150年左右,樹高34米,冠幅21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