喁

喁是中國漢字,拼音是yóng,總筆畫是12筆,意思是低聲;魚口向上,露出水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喁
  • 拼音:yóng yú
  • 部首:口
  • 筆順編號:251251125214
基本信息,基本字義,詳細解釋,詳細字義,常用詞組,基本詞義,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基本信息

拼音:yóng yú
部首:口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五筆86&98:KJMY
倉頡:RWLB
筆順編號:251251125214
四角號碼:660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581

基本字義

● 喁
yóngㄩㄥˊ
◎ 眾人景仰歸向的樣子,如“延頸舉踵,~~然,皆爭歸義”。
◎ 魚口向上,露出水面:“水濁則魚~”。
應和的聲音。
喁喁①動詞,隨聲附和。②擬聲,形容說話的聲音(多用於小聲說話)~~私語。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喁 yóng
〈形〉
(1) (形聲。字從口,從禺( yù),禺亦聲。“禺”意為“兩邊一夾角”。“口”和“禺”聯合起來表示“魚口張開成夾角之形”。本義:魚口出水張開,形成“V”字形)
(2) 同本義 [a fish sticking its mouth out of the water]
喁,魚口上見。——《說文》
水濁則魚喁,令苛則民亂。——《韓詩外傳》
(3) 仰望期待的樣子 [looking up to]。如:喁望(仰望;渴望)
(4) 另見 yú

常用詞組

◎ 喁喁 yóngyóng
(1) 同“喁”
(2) [wait anxiously]∶仰望期待
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

基本詞義

◎ 喁 yú
〈名〉
(1) 應和的聲音 [responding voice]
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莊子》
(2) 另見 yóng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魚容切,音顒。《說文》魚口上見。《廣韻》噞喁。《韓詩外傳》水濁則魚喁。《庾肩吾詩》江潭作噞喁。
《史記·司馬相如傳》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注》喁,五恭反,口向上也。
《集韻》一曰聲也。
《集韻》《韻會》𠀤元俱切,音愚。《集韻》魚口出入。
《集韻》一曰聲也。《韻會》聲相和。《莊子·齊物論》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音義》喁,五恭反,
又音愚。《史記·日者傳》公等喁喁者也,何知長者之道乎。
《集韻》語口切,音偶。義同。《莊子音義》又五斗反。
五矩切,音麌。噞喁,魚口聚貌。

說文解字

【卷二】【口部】喁
魚口上見。從口禺聲。魚容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