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飛彈型號是BM-13型自行火箭炮,在蘇德戰場的奧廖爾會戰時亮了像,在前沿以極其猛烈的火力支援了蘇軍部隊,戰鬥間隙蘇軍步兵都對這個新式武器起了濃厚的興趣,都跑來一看究竟,一個士兵在車輛的駕駛室門上看到一個“K”字母,就說到:“不如叫它喀秋莎吧?”其實K字母是共產國際兵工廠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喀秋莎飛彈
- 類別:飛彈
- 地點:蘇德戰場
- 適用:戰場
初試鋒芒德軍聞風喪膽
改進輔助系統
以上討論的火箭彈是多管火箭炮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然而,火箭彈整體效能的發揮還要依賴於發射車、偵察、氣象保障和測地、火控系統等輔助系統。特別應將重點放在偵察裝備上,它應能與多管火箭炮一體化,並具有較高的目標指示精度。提高目標指示精度與提高射程和降低射擊誤差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數據顯示了具有不同射擊密集度的多管火箭炮,其集束火箭彈戰鬥部性能與目標指示誤差之間的關係。目標指示系統在100米內的公算偏差可能會造成多管火箭炮系統1/300的射擊誤差,而且,對於射擊誤差為1/12O0X的高精度多管火箭炮,目標指示精度則需要相應提高。
另外,多管火箭炮發射車也將會做進一步改進。未來的發射車將可同時裝載不同口徑的火箭炮,並能使用自動定向陀螺瞄準具進行自動瞄準(乘員可不出駕駛艙)。另外,先進的發射車有望安裝衛星導航系統和一系列用於火控和射擊諸元計算的制式軍用計算機,它們將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在各種地形上全天時全天候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