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史學

“啟蒙史學”指的是一種史學思想,涵蓋歷史寫作、歷史研究、歷史哲學與史學理論。它受到歐洲啟蒙運動原則的決定性影響。對於“啟蒙史學”的一針見血的解釋是把它理解為一種特殊的學術範式,從中誕生了歷史主義——這是德國啟蒙運動晚期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蒙史學
  • 外文名:History of Enlightenment
深層探幽,過渡形態,本質觀點,選題,特徵範式,角色派別,困境爭議,

深層探幽

過渡形態

在學術史的意義上,啟蒙史學是連線人文主義一修辭性史學思想與歷史主義之間的過渡形態。在其所處的歷史研究時期,史學已經成為歷史思維的一種科學形式。對於這種學術化的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是哥廷根人約翰·克里斯托弗·加特勒(Johann Christo—ph Gatterer)、奧古斯特·馮·施勒爾策(August Ludwig Schltjzer)和阿諾爾德·赫爾曼·路德維希·黑倫(Arnold Hermann Ludwig Heeren)。

本質觀點

在本質上,啟蒙史學提出的極具特性的觀點是:歷史應該被詮釋為人類自我解放的普遍過程;同時,政治行動應該遵從引領觀念,進一步推動解放進程的發展。啟蒙史學極為重要地包含了一種批判性因素,即它很大程度上源自對於傳統的批判。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它徹底排斥了任何歷史傳承。它清楚地認識到有利於認同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傳統。啟蒙史學不是歷史思維缺乏症的化身。相反,它極具歷史性。在啟蒙運動中,歷史最早被建構為科學。

選題

在啟蒙史學中,擁有優先地位的選題有普遍史、歷史哲學反思、對於外國文化的歷史研究、歐洲國家史,特別是國家體制的歷史,此外還在廣義社會史意義上的德國史、地區史和憲法史,所謂的統計學(亦即國家學與政治學)、經濟史、大型史料彙編、單個歷史輔助學科、詞典編纂與目錄編纂工作、史料考證性研究,以及對於歷史知識理論的反思。

特徵範式

作為占據優勢的一種範式,啟蒙史學的特徵表現在以下七點:
(1)它試圖對關於人類歷史的大量湧現的經驗性知識進行加工;
(2)它有別於人文主義一修辭性歷史學而開拓了一個歷史世界,在本質上具有新特徵,並且由於新出現的選題範疇,使人們能夠進一步理解人類身份的持續歷史化;
(3)它成為市民階層在歷史學中、並藉助歷史學來實現解放目標的聯結點;
(4)它是專業科學討論的公共領域;
(5)它實現了歷史思維的世俗化;
(6)它是史學科學化與專業化持續進行的過程;
(7)最後,普世性上升為歷史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法則。這些特徵存在於複雜的背景中,形成了極為不同的關係網路。

角色派別

假如人們按照耶爾恩·呂森(Jtirn Rtisen)提出的學科矩陣模型來觀察歷史編纂史的話,那么啟蒙史學可以表現為多種角色:
(1)它把知識興趣及其闡釋的需求導向合理化;
(2)它把對於過去的主導觀念理論化,以形成歷史闡釋的明晰體系;
(3)它把歷史事件的經驗性有效保障方法化,以形成歷史研究的規範體系;
(4)它把歷史編纂的表述形式非修辭化與敘事化;
(5)它把(史學)從所有其他學科的要求中解放出來,亦即把歷史學世俗化,把歷史認同普世化。
啟蒙史學發現了歷史認知過程中的派別性,並在理論上創立了“立場”(Sehe.Punckt)理論(Johann Martin Chlade—nius,1752)。啟蒙歷史學家們指出了啟蒙的基本原則(理性、批判、反思);與他們相關的社會群體首先是那些(受過教育的)市民階層——這些人作為新的行動精英,越來越具有影響力。

困境爭議

與歷史主義相反,啟蒙史學並沒有建立起歷史編纂史研究的特殊形式。直到20世紀中期,人們——例如弗里德里希·梅尼克(Ffiedrich Meinecke,1936)——認為,它是非科學性的,甚至是非歷史性的。自20世紀70年代晚期起,啟蒙史學在一定程度上被再次發掘。它被用來批判歷史主義,建立新的科學範式——即歷史社會科學。在此期間,對於啟蒙史學與歷史主義的兩分法描述不再占據主導地位。
縱覽對於啟蒙史學的研究,學術界仍然存在著較大空白:例如,至今為止,早期啟蒙運動的史學思想與天主教歷史學仍然缺乏研究;人們也沒有對整個歐洲範圍內的啟蒙史學進行過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