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與體驗: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神性維度是 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董琦琦
基本介紹
- 書名:啟示與體驗: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神性維度
- ISBN: 9787511206978
- 頁數:94頁
- 出版社: 光明日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 第1版 (2010年5月1日)
- 開本:16
- 叢書名:高校社科文庫
- 條形碼:9787511206978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平裝: 19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11206978, 7511206972
條形碼: 9787511206978
尺寸: 22.8 x 16.2 x 1.4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董琦琦,女,1981年10月生,山西太原人,文學博士,講師。2008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獲文藝學博士學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文藝理論與外國文學研究,現在北京聯合大學師範學院語言文化系任教。先後在《文藝研究》、《齊魯學刊》、《晉陽學刊》、《當代文壇》、《福建論壇》、《社會科學輯刊》、《西北大學學報》、《山西大學學報》、《南昌大學學報》等國核心心期刊上發表過十餘篇學術論文,其中《象徵與譬喻:柯爾律治詩學的神學意向》一文為國家社會基金項目(06BZW004)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啟示與體驗: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神性維度》內容簡介:柯爾律治是19世紀著名的詩人、文學批評家、哲學家、神學家,《啟示與體驗: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神性維度》是全面且系統研究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一部學術專著。全書逐層深入,重點圍繞其藝術理論中的幾個核心概念,即“自然”、“天才”、“想像”、“象徵”等展開討論,同時關涉貫穿其間的核心線索——藝術與信仰、啟示與體驗的關係加以評述。在源遠流長的神聖藝術傳統中,柯爾律治的藝術理論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在傳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適時對其進行改造,既迎合了新一輪啟示神學復興的歷史趨勢,又與當代主流神學的思想主張不謀而合。在研究方法上,《啟示與體驗: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神性維度》採用跨學科研究方法與多層次比較法著力梳理了柯爾律治藝術理論形成的學術淵源,及其與現當代諸多理論學說之間的內在相關性,力求對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地位與價值做出相對客觀公允的評價。
目錄
引言
0.1 研究價值
0.2 柯爾律治研究狀況綜述
0.2.1 國外研究狀況
0.2.2 國內研究狀況
0.3 基本內容
第一章 藝術與信仰
1.1 英國新教傳統孕育的藝術觀
1.2 德國知識分子對貧瘠現實的詩意化
1.3 文學藝術對當代神學的啟示
1.4 柯爾律治藝術理論的神聖光暈
第二章 柯爾律治藝術理論形成的思想源流
2.1 神秘觀念的傳承
2.2 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時代語境
2.2.1 “狂飆突進”運動嶄露頭角
2.2.2 自由觀念深入人心
2.2.3 揮之不去的懷古情結
2.2.4 斷片中的統一精神
2.3 對德國古典哲學理念的實踐
2.3.1 極性邏輯探微
2.3.2 有機論簡介
2.3.3 系列關係評述
2.4 與華茲華斯的思想交鋒
2.5 自然哲學轉向基督教神學
第三章 神聖精神存在
3.1 從“自然”到“上帝”
3.1.1 早年“自然”觀
3.1.2 “上帝”取代“自然”
3.1.3 宗教觀念的形成、演變與確立
3.2 神聖精神存在的性狀
3.2.1 人格化的“上帝”
3.2.2 人性中的“不朽”
3.2.3 信仰的紐帶
3.3 通往神聖精神存在的具體途徑
3.3.1 從“知性”到“理性”
3.3.2 從“理性”到“信仰”
3.4 藝術理論存在的基礎
第四章 詩性稟賦的神性
4.1 藝術家的精神氣質
4.2 心靈比喻的變遷
4.2.1 浪漫主義時代比喻流行風
4.2.2 “鏡子後面的水銀鍍層”
4.2.3 “風奏琴”
4.3 “天才”論
4.3.1 “天才”與創造
4.3.2 柯爾律治論“天才”
4.4 藝術活動中的“天才”意識
第五章 想像與神聖創造
5.1 “想像”概念溯源
5.2 影響柯爾律治“想像”觀的兩大傳統
5.2.1 十八世紀英國詩歌風尚
5.2.2 德國唯心主義者的啟迪
5.3 “想像”論
5.3.1 早年時分的“想像”
5.3.2 “想像”的發展
5.3.3 “想像”步入成熟階段
5.4 柯爾律治“想像”觀的意義與價值
第六章 象徵與神性言述
6.1 基本語言觀點
6.1.1 柯爾律治與大衛·哈特利
6.1.2 柯爾律治與洛克
6.2 幾組修辭手法的比照
6.2.1 譬喻、隱喻及寓言
6.2.2 隱喻性語言與相似性語言
6.2.3 象徵性語言
6.3 “象徵”論
6.3.1 “天才”與“象徵”
6.3.2 “有機統一”與“象徵”
6.3.3 “道成肉身”與“象徵”
6.4 “象徵”維護語言信託傳統的功能
第七章 啟示與體驗
7.1 原罪與救贖
7.1.1 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對抗
7.1.2 與神學傳統的差異
7.2 沉思與超越
7.3 體驗維度中的《聖經》詮釋
7.4 宗教經驗對藝術活動的影響
結語 參與性的藝術形上學
8.1 現代信仰危機
8.2 藝術形上學應運而生
8.3 為當代主流神學認同的基本緣由
附錄 柯爾律治年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