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的路》內容簡介:大衛·赫爾典以他母親的聲音,講述了母親孩提時的故事。小女孩塞隆的幸福童年不幸上世紀最慘無人道的民族大屠殺打斷。她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幸福家庭,但1915年,土耳其政府對亞美尼亞人展開了徹底的摧毀行動。八歲的塞隆在長達八年的輾轉流離中,居無定所,目睹殘暴,痛失親人,但她仍然堅忍地帶著悲傷、充滿希望地成長和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發精選紐伯瑞大獎少年小說:離家的路
- 作者:大衛·赫爾典 (David Kherdian)
-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32
- 外文名:The Road from Home
- 譯者:黃靜雅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49604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小女孩顛沛流離的童年記憶,一個有關勇氣、生存和希望的真實故事。亞美尼亞女孩貝隆原本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幸福家庭,童年中有她津津樂道的民族節日、儀式、訓誡、服飾、飲食、玩具……但在她八歲(1915年)時,土耳其政府對亞美尼亞人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屠殺與驅逐行動。貝隆的幸福童年因此中斷,她與家人被迫踏上了痛苦的驅逐之旅。在長達八年中,她居無定所、痛失親人、目睹殘暴,在磨難中堅韌地生存和成長。幸運的是,她存活下來,並能決然地將苦難深埋於心,勇敢樂觀地開拓自己的人生。
貝隆倖存下來,嫁到美國生活。她的兒子大衛·赫爾典,成了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和詩人,他為母親寫下了這本傳記小說《離家的路》,以母親童年的視角,為自己家族和民族經歷的這場舉世罕見的磨難做了深刻的見證。這本書獲得了1980年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號角圖書獎、美國簡·亞當斯和平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等重要獎項,常作為和平教育讀物被閱讀與推薦。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優秀感人的勵志小說。
貝隆倖存下來,嫁到美國生活。她的兒子大衛·赫爾典,成了美國當代著名作家和詩人,他為母親寫下了這本傳記小說《離家的路》,以母親童年的視角,為自己家族和民族經歷的這場舉世罕見的磨難做了深刻的見證。這本書獲得了1980年美國紐伯瑞兒童文學銀獎、美國《波士頓環球報》號角圖書獎、美國簡·亞當斯和平獎、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等重要獎項,常作為和平教育讀物被閱讀與推薦。對孩子們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優秀感人的勵志小說。
作者簡介
大衛·赫爾典(David Kherdian):美國著名作家。1931 年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拉辛,曾在威斯康星大學學習哲學。已經出版作品六十多本,包括小說、回憶錄、傳記、詩文集、兒童圖畫書、翻譯等,但他最喜歡寫詩。小說家威廉·薩洛揚稱他是一位有真正聲音和風格的詩人,具有世界魅力。詩集有《致父親》等。《離家的路》是其根據自己母親童年的經歷寫成的。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這是一個關於勇氣、生存和希望的真實故事。大衛·赫爾典以他母親的聲音,講述了母親孩提時的經歷: 小女孩貝隆的幸福童年不幸被20世紀最慘無人道的民族大屠殺打斷,她在長達八年的輾轉流離中,歷盡苦難,堅韌地成長和生活。——美國亞馬遜網站讀者評論
名人推薦
《離家的路》從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講述了大屠殺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不幸,她用愛和善的力量在磨難中保持著心靈的純淨,在不幸中成長,從破敗的歷史中開闢出新的未來——而在歷經生死劫難、看盡人間冷暖之時,她也不過才十幾歲。——譯者 黃靜雅
成長往往也始於創傷。八歲的貝隆開始在八年的流放與安定、離家與回歸、失望與希望之間輾轉不已。途中有那么多人離去,弟弟、妹妹、爺爺、叔叔、母親、父親……因為暴行、飢餓、疾病、心靈的破碎……生活不再是可人的童話,即使還可以一頁頁翻下去,也如風吹鐵紙般沉重。但一個充滿生機的孩子並不任由童年在一夜之間被削短。她並不以自己和整個民族的悲苦畫地為牢,而是帶著悲傷坦然前行。——兒童文學博士 匙河
成長往往也始於創傷。八歲的貝隆開始在八年的流放與安定、離家與回歸、失望與希望之間輾轉不已。途中有那么多人離去,弟弟、妹妹、爺爺、叔叔、母親、父親……因為暴行、飢餓、疾病、心靈的破碎……生活不再是可人的童話,即使還可以一頁頁翻下去,也如風吹鐵紙般沉重。但一個充滿生機的孩子並不任由童年在一夜之間被削短。她並不以自己和整個民族的悲苦畫地為牢,而是帶著悲傷坦然前行。——兒童文學博士 匙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1907~1913年
第二章 1914年
第三章 1915年(一)
第四章 1915年(二)
第五章 1915年(三)
第六章 1915年(四)
第七章 1915~1916年
第八章 1916年(一)
第九章 1916年(二)
第十章 1916年(三)
第十一章 1917年(一)
第十二章 1917年(二)
第十三章 1917~1919年
第十四章 1919年
第十五章 1919~1921年
第十六章 1921年
第十七章 1921~1922年
第十八章 1922年(一)
第十九章 1922年(二)
第二十章 1922年(三)
第二十一章 1922年(四)
第二十二章 1922~1923年
第二十三章 1923~1924年
第二十四章 1924年
後記
第二章 1914年
第三章 1915年(一)
第四章 1915年(二)
第五章 1915年(三)
第六章 1915年(四)
第七章 1915~1916年
第八章 1916年(一)
第九章 1916年(二)
第十章 1916年(三)
第十一章 1917年(一)
第十二章 1917年(二)
第十三章 1917~1919年
第十四章 1919年
第十五章 1919~1921年
第十六章 1921年
第十七章 1921~1922年
第十八章 1922年(一)
第十九章 1922年(二)
第二十章 1922年(三)
第二十一章 1922年(四)
第二十二章 1922~1923年
第二十三章 1923~1924年
第二十四章 1924年
後記
後記
1924年7月,在美國伊利諾州的沃基根,貝隆·杜姆赫健嫁給了梅爾孔·赫爾典。他們定居在威斯康星州的拉辛。結婚七年後,他們的兒子大衛出生了,繼而女兒維吉尼亞出生。貝隆·赫爾典現在是一名寡婦,居住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弗雷斯諾。
序言
我向文學獻辭
梅子涵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學家。他們寫書給我們看。
他們寫詩、寫小說、寫童話,讓我們過上了文學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華橫溢的人,多么能夠想像和講述!
他們編出吃驚的故事。他們說啊說啊總能說出吃驚的感情。
他們成功地寫了一個人,無數的人就知道了這個人,這個人就成為世界的人。
他們智慧地表達了一種思想,這個思想就成了燈光,我舉過頭晃動,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裡照來照去了。
他們寫出一個個句子,連成一個個段落,語言、文字就這么變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的一本。在文學裡面,我們能讀到語言、文字為自己興奮的表情,它們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驚!
文學的閱讀、文學的生活就這樣讓我們平常的日子裡能有喜悅掠過,能有詩意盪開,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來的愛……
我們開始講究情調了,注意斯文,注意輕輕地呼吸。
看見了天空的顏色,看見了風箏。
看見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後面,可是活著是不能馬馬虎虎的。
看見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個方向的,文學裡的好人是我們的友人,因為我們喜歡他們的方向;文學裡的壞人是我們的仇敵,因為我們憎惡他們的方向。
看見夢幻不是空洞的浪漫,夢幻是可以讓生活成為童話的。
文學的閱讀,文學的生活,讓人不捨得離開。
它們成了一個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種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種生活。
我們就這樣既是在文學的外面,也是在文學的裡面;我們想念著文學的裡面,也回響著文學的外面;我們說著文學裡面的故事給文學外面的人聽,文學裡面的快樂和感動就成為文學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這樣活著,珍貴的生命多了豐富,感覺的位置也不是在低處了。
我們在高處站立。 我們看望得很遠。
文學就是這么好的一種東西。
所以文學是必須擱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須經常地在文學中。
這不是一件需要舉行啟動儀式的事。
它越是最簡單地開始,越是能最真實地進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裡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這么說的時候,我就又想起了那本法國小說里的少年,他十四歲,叫揚內茨,是波蘭人。波蘭被納粹德國占領了,他住在父親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寬的洞裡,洞在森林裡,他的父親已經戰死。不遠處的公路上有德國人的巡邏車和子彈,可是他卻從洞裡走出來走到另外一個洞裡去、了。那裡聚集著二十幾個游擊隊員,很多都是年輕的大學生。他們有的是走了十幾公里的危險道路而來,他們擠在這洞裡,聆聽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就是音樂。他們聆聽蕭邦的鋼琴曲,它正從一張唱片裡放出來。然後聆聽一個人朗讀童話,童話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國的吉卜林為孩子們寫的。
在這個藏身躲命的洞裡,音樂和童話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擊隊員和年輕的大學生們如此隆重。
因為他們小的時候,這樣的聆聽和閱讀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來自記憶。有了體面的習慣的人,甚至會在艱難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這個十四歲的少年和那些游擊隊員們,後來解放了祖國。
我把這一些話擱在我們的這一套完美的兒童文學書籍的前面。
這是我對文學的獻辭。
我對閱讀的獻辭。
我對童年的獻辭。
我對紐伯瑞的獻辭。
這位叫紐伯瑞的英國人,是人類最早的為兒童寫書、設計書、出版書的人。他是一個讓兒童的閱讀快樂著蕩漾起來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實業和事業、他的人格名聲、他身後的一切,也都在童書和童年的快樂里蕩漾。這個傑出的人,在這個非常有重量的兒童文學獎里,一直燦爛了!這么多年來,當那些手裡拿著選票的人,把它投給一本書的時候,心裡都會珍重地掂量掂量,它會影響燦爛嗎?
紐伯瑞獎,盛放進它的獎里的一本本給孩子們的書,於是也就燦爛了。很多年都燦爛。我們把這些燦爛捧到手裡吧。
梅子涵
世界上有不少的文學家。他們寫書給我們看。
他們寫詩、寫小說、寫童話,讓我們過上了文學的生活。
那真是一些才華橫溢的人,多么能夠想像和講述!
他們編出吃驚的故事。他們說啊說啊總能說出吃驚的感情。
他們成功地寫了一個人,無數的人就知道了這個人,這個人就成為世界的人。
他們智慧地表達了一種思想,這個思想就成了燈光,我舉過頭晃動,你也映照,大家都提在手裡照來照去了。
他們寫出一個個句子,連成一個個段落,語言、文字就這么變為了完美的一篇、完整的一本。在文學裡面,我們能讀到語言、文字為自己興奮的表情,它們為自己的妙不可言吃驚!
文學的閱讀、文學的生活就這樣讓我們平常的日子裡能有喜悅掠過,能有詩意盪開,能有些渴望,能有很多想不起來的愛……
我們開始講究情調了,注意斯文,注意輕輕地呼吸。
看見了天空的顏色,看見了風箏。
看見黑夜平淡地接在白天的後面,可是活著是不能馬馬虎虎的。
看見人是活在人格里的,人格都是有一個方向的,文學裡的好人是我們的友人,因為我們喜歡他們的方向;文學裡的壞人是我們的仇敵,因為我們憎惡他們的方向。
看見夢幻不是空洞的浪漫,夢幻是可以讓生活成為童話的。
文學的閱讀,文學的生活,讓人不捨得離開。
它們成了一個人日常生活外的另一種生活,因而也成了日常生活里的一種生活。
我們就這樣既是在文學的外面,也是在文學的裡面;我們想念著文學的裡面,也回響著文學的外面;我們說著文學裡面的故事給文學外面的人聽,文學裡面的快樂和感動就成為文學外面的日子的部分。
這樣活著,珍貴的生命多了豐富,感覺的位置也不是在低處了。
我們在高處站立。 我們看望得很遠。
文學就是這么好的一種東西。
所以文學是必須擱在童年面前的;童年必須經常地在文學中。
這不是一件需要舉行啟動儀式的事。
它越是最簡單地開始,越是能最真實地進行。它越是不隆重地被捧在手裡了,它就越是在真的接近隆重。
這么說的時候,我就又想起了那本法國小說里的少年,他十四歲,叫揚內茨,是波蘭人。波蘭被納粹德國占領了,他住在父親為他挖的三米深四米寬的洞裡,洞在森林裡,他的父親已經戰死。不遠處的公路上有德國人的巡邏車和子彈,可是他卻從洞裡走出來走到另外一個洞裡去、了。那裡聚集著二十幾個游擊隊員,很多都是年輕的大學生。他們有的是走了十幾公里的危險道路而來,他們擠在這洞裡,聆聽一種聲音,這種聲音就是音樂。他們聆聽蕭邦的鋼琴曲,它正從一張唱片裡放出來。然後聆聽一個人朗讀童話,童話的名字叫《山丘小故事》,是英國的吉卜林為孩子們寫的。
在這個藏身躲命的洞裡,音樂和童話是如此隆重!
年少的孩子,游擊隊員和年輕的大學生們如此隆重。
因為他們小的時候,這樣的聆聽和閱讀是日常的,所有的盼望都來自記憶。有了體面的習慣的人,甚至會在艱難的呻吟里把隆重安排好。這個十四歲的少年和那些游擊隊員們,後來解放了祖國。
我把這一些話擱在我們的這一套完美的兒童文學書籍的前面。
這是我對文學的獻辭。
我對閱讀的獻辭。
我對童年的獻辭。
我對紐伯瑞的獻辭。
這位叫紐伯瑞的英國人,是人類最早的為兒童寫書、設計書、出版書的人。他是一個讓兒童的閱讀快樂著蕩漾起來的人。他的生命、他的實業和事業、他的人格名聲、他身後的一切,也都在童書和童年的快樂里蕩漾。這個傑出的人,在這個非常有重量的兒童文學獎里,一直燦爛了!這么多年來,當那些手裡拿著選票的人,把它投給一本書的時候,心裡都會珍重地掂量掂量,它會影響燦爛嗎?
紐伯瑞獎,盛放進它的獎里的一本本給孩子們的書,於是也就燦爛了。很多年都燦爛。我們把這些燦爛捧到手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