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鬼戲

啞鬼戲是流傳在浙江紹興市上虞縣農村的一種啞舞劇形式,又稱“太平會”和“啞目蓮”。啞鬼戲有台上和台下之分。

台上啞鬼戲演出有觀音、韋陀、鬼王、無常、呵領、夜魃、閻王、五鬼卒、大小頭鬼,家仙、阿招、柳翠、劉氏、孝子等神、鬼、人角色四十多個。台下啞鬼戲是取啞鬼戲中無常捉劉氏、無常搶夜羹飯等節目中的角色串成群舞,在東獄廟會遊行中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啞鬼戲
  • 流傳:在浙江紹興市上虞縣農村
  • 分類:啞舞劇形式
  • 又稱:“太平會”和“啞目蓮”
戲劇簡介,演出步伐,

戲劇簡介

台下啞鬼戲是取啞鬼戲中無常捉劉氏、無常搶夜羹飯等節目中的角色串成群舞,在東獄廟會遊行中表演。台下啞鬼戲在流傳中尚有“五無常”、“獨腳無常”、“大小頭鬼”、“高矮鬼”等鬼舞,都可自成一折。《啞鬼戲》中最精彩的節目是《送夜羹飯》、《夜魃渡河》、《女吊》等舞蹈。啞鬼戲除以舞蹈和啞劇手段表演外,還具有精彩的特技造型和托舉技巧,如“男吊”演員在舞台樑上掛下的一匹白布上纏繞、吊盪,猶如雜技中的皮條,技藝高超。
啞鬼戲是流傳在浙江紹興市上虞縣農村的一種啞舞劇形式,又稱“太平會”和“啞目蓮”。啞鬼戲有台上和台下之分。台上啞鬼戲演出有觀音、韋陀、鬼王、無常、呵領、夜魃、閻王、五鬼卒、大小頭鬼,家仙、阿招、柳翠、劉氏、孝子等神、鬼、人角色四十多個。
表演內容有:“韋馱請觀音”、“閻王發牌”、“劉氏得病”、“瞎子卜課”、“夜魃過河”、“送夜羹飯”、“夜魃請無常”、“前抲(捉)劉氏”、“調男吊”、“調女吊”、“文武科場鬼”、“挑鐐枷”、“謀親夫起解”、“餓鬼賭災醉鬼”、“大小頭鬼”、“大小頭鬼戲柳翠”、“閻王發五鬼”、“後抲劉氏”、“敲紙銅鑼”、“弔孝出喪”、“鬼王掃台”共二十多個場次,演出須三小時。

演出步伐

“弔孝出喪”一場中的丟紙錢、敲紙銅鑼、抬棺木,並以大進兩步,小退兩步的步法舞蹈,展示出江南出喪之俗和古代啞雜劇的遺風。整個演出伴奏是用目蓮號和堂鑼大鈸為主要樂器,在中速拖沓的節奏中,偶爾奏出急促的目連號高泛音,表現鬼域的恐怖。但在《送夜羹飯》中,又以輕鬆的小快板,烘托出喜劇的氣氛,增強了戲劇效果。
“後抲劉氏”中五鬼差追捕劉氏,劉氏撲跌在地,小鬼在千鈞一髮之際用鋼叉跺地叉住劉氏頭髮的高難動作及最後劉氏逃至高台倒翻下來,被眾鬼差托舉著下場等都十分驚險。啞鬼戲中大部分角色根據不同人物和特點,有自己的基本步伐和動作。如鬼王的“探海翻身”、“出召牌亮相”、無常的“旁吸步擺手”、“橫步擺手”、阿領的“後踢娃娃步”以及阿領的“端米篩”、“摸黑步”、女吊的“傾肩橫移步”、夜魃的“矮子步”等均有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