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柏刺繡先於手繡,後又引進機繡。明、清兩代啞柏僅有零星商品繡。民國初期,戰亂和饑荒使刺繡藝人死而技息。解放後,啞柏手繡有所發展,繡市得以恢復。七十年代,提倡興辦廠、場,槐花村與西安鳳凰刺繡廠掛鈎,辦起了專業機繡廠。繡工的增加,產品的繁多,外銷量的增大,啞柏先後建立了四個較大的專業集散市場。外購商,推銷員雲集啞柏,繡品銷售全國各地,也有推銷人員在東南亞國家和俄羅斯等國設點銷售繡品。新聞媒體、報刊雜誌不斷報導,我縣著名文藝作家倪運宏先生,以啞柏刺繡為背景而創作的戲劇《花鄉風情》和電影《兩對半》名聲大震,影響極大。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地圖信息,
基本信息
遺產編號:Ⅶ-1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遺產級別:市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西安市周至縣
內容介紹
啞柏手繡以平針、齊針、散套針、切針、扣針、繞子針等10餘種。雖然針法很多,但在實際操作上,主要用“扎法”、“掛法”、兩種。“扎法”多用於紋樣的大實面,所以也有人稱扎法為“面繡”,“掛法”多用於紋樣的輪廓線,所以也有人稱“掛法”為線繡。從效果來看“扎法”的圖案比較豐滿厚實,“掛法”的圖案比較疏而空靈。機繡以平針、跳針、雲針、打籽等六大類為主,有針法70餘種,八十年代流行貼花,燙花和印花,20世紀九十年代流行燙繡、印繡、噴繡等工藝。主要生產枕套、被罩、床罩、檯布、門帘、洗衣機罩、電冰櫃、電視機罩、沙發苫單等十大類,100多樣花色品種。
主要特徵
啞柏繡品色彩富於理想化,講究強烈對比。形象布局錯落有致。圖案講究飽滿,寓意吉祥。常在《五穀豐登》、《四喜臨門》、《喜鵲登枝》、《喜上眉梢》、《五福臨門》、《龍鳳呈祥》等寓意吉慶祥和的圖案。 手繡用園型繡繃,上下走針,機繡是手握繡繃,依據圖案四面擺動,依據花色不斷換線,隨著繡機轉動,各種花型圖案即現。電動繡機的問世,相繼繡品烤邊機,專用繡花機及超音波機等。相繼進入農家不冒煙的工廠,大大地提高了工效和質量。
啞柏刺繡做工講究,常用大紅、碧綠、金黃、瓦蘭等色對比,其寓意是花紅多結果、葉綠多打糧,不同的色布採用協調而素雅的絲線,以不同的針法,並以金、銀等絲線鉤邊使色彩協調美妙。
主要價值
歷史價值:啞柏刺繡年代久遠,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它源於西周,秦漢初興,隨唐繼起,從清代起至今有固定的刺繡市場,對研究歷代繡史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藝術價值:啞柏刺繡針法多變,圖案新奇,色彩柔和,層次分明,形象布局,錯落有致,豐富飽滿,善於變化,艷雅有度,生動逼真,充分顯現民間藝術的創造力。
經濟價值:啞柏刺繡品遠銷陝、甘、寧、青、新、晉、川及雲南等省,有的在東南亞,俄羅斯等國家設點銷售。一業興代動百業興,織布廠、印刷廠、印染廠、繡線廠、運輸業等配套產業即地而起,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極大的作用。
歷史淵源
啞柏刺繡可溯源於西周、秦漢初興,隨唐繼起,衰落於民國,振興於今。
啞柏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氣候溫和,適宜於栽桑養蠶、抽絲織帛,《詩經》已有記載。清乾隆年間,周至縣令鄒儒大力推廣蠶桑事業,並在啞柏建有織帛工場。
秦漢初期,兩朝都在縣東建有上林苑,修長楊宮,射熊館等宮館。文獻記載:宮牆上裱糊著精美而富麗堂皇的繡品。西漢中期,富豪官宦人家多用繡品裝裱客廳。曾做過周至縣令的白居易在駱口驛(今駱峪鄉)曾寫“繡衣不惜拂塵看”《繡婦收》等詩句。
啞柏刺繡業的興起,宗教、寺廟也用繡品裝飾。廟內的幡、帳、傘、桌幃、團墊等繡品莊重而堂皇,天主教神職人員,服飾均繡圖案,精美無比。明代周至的戲劇班、社劇裝也是民間繡工刺繡。20世紀八十年代專業和業餘劇團的劇裝,均為繡工自產。槐花村刺繡廠也改為戲裝刺繡廠,大批繡品銷往西北五省和山西等地。
按照啞柏鄉俗,姑娘出嫁,必須上等繡品陪嫁,方顯姑娘才藝。一是居室繡品門帘;二是床上被面、枕頭;三是服飾、鳳冠、霞披、裙襖等;四是小裝飾品,荷包、香包、飄帶等。有的習俗還保留至今。
地圖信息
地址:財源路-聚財道路口北200米財神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