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

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

沒有找到心靈的家,生命會在輪迴中漂泊,四處攀緣,尋找依賴;找到心靈的家,回歸覺性的故鄉,就能隨遇而安,隨緣自在。《問道》收集了濟群法師對學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問題的回答和解釋。本書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分別從皈戒、人生、信仰、聞思、修證、生死、抉疑、社會來回答學佛者的疑問,啟發學佛者關於人生的大智慧,幫助現代人減輕煩惱,從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基本介紹

  • 書名:問道•濟群法師修學問答錄
  • 作者:濟群法師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98頁
  • 開本:32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外文名:Seeking the Way Buddhist Practice FAQ by Venerable Jiqun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0426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濟群法師是當代著名高僧,學修並重的僧人! 善用網路開示智慧法語,微博達人,新浪微博冬粉超過50萬人!
創辦大型公益學習型組織“菩提書院”,教化眾多海內外信眾!
本叢書從歷年精華文章中精選五大主題,問道、覺悟、安心、處世、雲水禪心。幫助解決人生困惑,調適心靈,獲得智慧人生!
周國平鄭重推薦!

作者簡介

濟群法師,當代著名高僧,溈仰宗第十代傳人。
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濟群法師多年來一直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工作。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擅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濟群法師是學修並重的僧人,他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讓人生更智慧”的理念,並結合目前社會現狀,為大眾解說、傳授正法。為使佛法走近生活,濟群法師從不排斥使用現代工具輔助弘法,所以早在20年前便開始使用電腦,為信眾答疑解惑,在10多年前便建立個人主頁並相繼開辦網路佛學院、開設個人部落格、微博等,目前擁有冬粉40多萬人。近年來,濟群法師還積極投身於建設大型公益性學習組織——菩提書院。

媒體推薦

濟群法師是我特別敬重和欣賞的當代僧人,他於我真正是亦師亦友,我受教良多,默契也良多。他人品正,悟性高,所以心態好。
在佛門中,他是——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個自由主義者,超脫具體佛事,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在人世間,他卻又是——用我的話說——一個理想主義者,然而是關注現實、惦念眾生的理想主義者,孜孜不倦地傳播人生的真理。他善於用日常的話語說透精妙的佛理,有撥雲見日之效。在今天的時代,他的聲音值得每一個被慾念和煩惱所困的人傾聽。
—周國平

因為慈悲,所以入世度眾;因為智慧,所以不著世間。
—《人物周刊》

濟群法師在我身前時走時停,為我指點,我注意到他走路的方式與我大相逕庭。他提步很輕,幾乎沒有聲音,上身也不會因出腳而起伏或改變左右重心,仿佛在平移,只有大褂的後裾隨之均勻地飄忽拂動,狀極優雅。
—《南方人物周刊》

我們尋訪了很多線索,希望能找到一位高僧接受我們的採訪。可是,我們的佛學基礎有限,在幾乎一籌莫展的前提下,幸虧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他向我推薦了濟群法師,寥寥數語“他是漢傳佛教的幾大長老之一,極少數還堅持修學和度人為佛法修行根本的僧人”。

和濟群法師走在一起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見到他,突然臉色凝重,然後雙手合十行禮。
—《胡潤百富》


我們尋訪了很多線索,希望能找到一位高僧接受我們的採訪。可是,我們的佛學基礎有限,在幾乎一籌莫展的前提下,幸虧得到了一位朋友的幫助,他向我推薦了濟群法師,寥寥數語“他是漢傳佛教的幾大長老之一,極少數還堅持修學和度人為佛法修行根本的僧人”。

和濟群法師走在一起的時候,會看到一些人因為見到他,突然臉色凝重,然後雙手合十行禮。
—《胡潤百富》

圖書目錄

【皈戒篇】
皈依,通往佛國的護照
信佛必須皈依嗎?
內心皈依三寶卻不舉行儀式,可以嗎?
皈依時,如何才能得到皈依體?
皈依僧,是皈依所有僧人嗎?怎樣才能如法依止?
戒律,身處紅塵的鎧甲
對在家居士來說,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不受戒能否得到戒體?破了戒,對戒體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要受八關齋戒?可以自受嗎?
過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幾點?持八戒到後半夜時,
可否休息一下?
十齋和六齋有什麼區別?
為了不麻煩別人,可以不說實話嗎?
怎樣看待不妄語?
看到有人準備行兇,作為學佛者當如何應對?
被殺者如不被殺,以後也可能變好。若不能預知未來
變化,怎樣判斷他是否應該受到這一懲處?
受菩薩戒後,能否做買賣菸酒的生意?
在家人可否受具足戒?比丘和比丘尼所持戒條數量有
別,是否體現性別的不平等?
如果出家人做了錯事,在家人可否指出其過失?
在家居士不可讀比丘戒一說有根據嗎?
未能持好戒,又厭離凡夫心乒發菩提心,能否了脫生死?
五戒的前四戒和十善的前四善之間有什麼區別?
戒殺·護生·素食
消滅“四害”也算殺生嗎?
無意中殺死蟲類,是否屬於犯戒?
搞衛生時,難免對一些小生命造成傷害,該如何處理?
總是習慣性地打死蚊蠅,多念些往生咒可否彌補過失?
農業生產中,為了增產而殺死害蟲,這和信佛矛盾嗎?
……
【人生篇】
【信仰篇】
【聞思篇】
【修證篇】
【生死篇】
【抉疑篇】
【社會篇】

序言

自序:在許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燒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麼關係;也有人覺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離現實人生很遙遠,不知道對當下的生活有什麼幫助。
我覺得佛法這么好,了解的人卻這么少,實在很遺憾!這種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廣泛傳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較講究實用,倘若佛法缺少實用的價值,我想我應該不會選擇佛教作為我的信仰,更不會獻身於佛法的弘揚。
佛法的智慧,對中國人來說有兩個重大意義: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意義。說到中國傳統文化,人們比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認為佛教是外來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多年了,自漢魏以來儒釋道三家思想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力量。佛教思想也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如文學、哲學、藝術、民俗等,和中國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了解佛學,就不能很好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對於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當今社會,許多人都活在浮躁、混亂中,內心總有許多困惑、許多煩惱,雖然擁有豐富的物質條件,但活得並不幸福、並不自在。原因在哪裡呢?
這個世界由兩大因素組成的,一是物質,一是心靈。當物質極大豐富卻不能給人們帶來快樂時,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靈上,於是人們開始關心心理問題。這幾年,心理學逐漸受到重視,湧現出一大批心理學的從業者。本人也經常應邀參加心理學界高層論壇的對話,以及一些心理學高端培訓的講座,這些活動讓我對心理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和心理學界結下很深的因緣。
其實,佛法就是東方的心理學。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國家的哲學;道家是養身,追求長生不老的學問;佛家是心性之學。佛教傳到中國以來,一直承擔著中國人心理輔導的角色,幫助中國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見性,解除生死輪迴。從實現心靈的安寧,到解決生命永恆的困惑。
西方心理學雖然源於古希臘哲學,但主要還是立足於唯物科學的基礎上,在佛教看來,對於心理問題的解決也是不究竟的。在東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許多西方心理學家,紛紛把目光轉向東方的佛教。學習南傳的禪修,漢傳的禪宗,以及藏傳佛教,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心理學的理論建設和心理治療,這方面的成果也頻繁被翻譯到國內,在許多書店中都能看到。國內也有不少心理學的從業者開始學佛,參加禪修。
在這個充滿浮躁、混亂的時代,佛法的覺醒之光,是這個時代的希望。佛陀對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最大貢獻,是他在菩提樹下明心見性,發現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覺悟的潛質。也就是眾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這無疑是給我們人類生命帶來光明和希望。
人類因為無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認識世界,產生對自我的錯誤設定,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由此發展出貪嗔痴煩惱,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統。人類深陷在這樣的生命系統中,長久地輪迴著,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煩惱中掙扎,在痛苦中煎熬。
佛陀的教法,便是幫助我們開發覺悟潛質的智慧和方法,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生命的真相,走出迷惘,走向覺醒。佛教所說的解脫,似乎離我們很遙遠,其實跟我們關係非常密切,因為我們的內心有許多困惑、許多焦慮、許多煩惱,通過戒定慧的修行,這些都是可以究竟解除的。佛教所說的涅槃,便是代表著煩惱徹底的平息和寂靜。
佛法既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生命的永恆困惑,也能給我們的現實人生以智慧的指導。學佛並非要放棄一切,也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智慧的過紅塵生活。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一直立足於對人生問題的關注,從佛法的角度,對現實人生存在的各種問題,提供思考和解決方法,先後在高校、企業界、佛教界、心理學界等,發表各種專題演講或討論交流,這些內容也都陸續整理成書,收集在這套叢書中。
我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正確認識佛法,走進佛法。讓生命的覺醒之光,在這個時代發揚光大。

濟群
2012年秋寫於阿蘭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