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誡:現代商業醜聞啟示錄》是2011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商誡:現代商業醜聞啟示錄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471476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2月1日)
外文書名: Scandal
平裝: 25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4714761, 7544714764
條形碼: 9787544714761
尺寸: 24.6 x 16.8 x 2.2 cm
重量: 440 g
內容簡介
《商誡:現代商業醜聞啟示錄》由《財富》雜誌精選文章彙編而成,以新聞故事的形式匯集了世界商業史上最重大的20個商業醜聞。美國頂尖商業雜誌的作者們依時間順序對這20個商業醜聞進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並基於當代視角指出這些醜聞是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現代經濟世界的。
《商誡:現代商業醜聞啟示錄》所收錄的醜聞故事,是《財富》雜誌創刊八十年來關於重大商業醜聞的最佳報導文章。有些是當下廣為人知的,比如安然公司的財務造假、20世紀80年代猖獗的內幕交易;而另一些則在當時影響巨大,比如20世紀50年代美國電力設備製造領域的壟斷定價合謀,以及約翰?洛雷恩因一樁古柯鹼交易被捕之後,其在汽車業所創造的虛假繁榮就急轉直下,走向衰落……一些人的所作所為是駭人聽聞的,以至於很難讓人相信這些都是發生在現實世界。
堂吉訶德建議說:“每個人只要管好他自己的事就行了。”可是,《財富》雜誌在其八十年的辦刊歷史中卻從未尊奉過這條建議,而總是“多管閒事”地不斷探查現代資本主義內部的骯髒角落。如今,物質已不再匱乏,但人的本性卻並未改變,在商業世界裡,無恥的欺騙、偷竊和詭詐交易一直都存在。這一讓人無法接受的現實也從另一個層面證明了,醜聞已經成為形塑現代商業世界輪廓的重要催化劑。
目錄
引言/凱特?墨菲
第一部分 劫掠
1獵食者/戴維?麥克林蒂克
這個義大利惡棍,不僅將米高梅洗劫一空,還令里昂信貸蒙羞,甚至讓教皇淚流滿面。
2“了不起”的科茲洛夫斯基/尼古拉斯?瓦爾沙韋
羅馬皇帝式的貪婪在新罕布夏州重現。
3瑞典火柴大王伊瓦爾?克魯格的故事/阿奇博爾德?麥克萊什
20世紀20年代,伊瓦爾?克魯格曾被認為是整個歐洲的大救星;然而在1932年他去世後一個月,卻“搖身”變成了歐洲最大的詐欺犯。
4阿德爾菲的故事/戴溫?倫納德
阿德爾菲公司曾是全美六大有線電視公司之一,也曾是賓夕法尼亞州考德斯波特人的驕傲。如今,它什麼都不是了。
5對投資者海外服務公司的劫掠/羅伯特?A.哈奇森
幾十年來,羅伯特?韋斯科一直是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國際人物。接下來的內容會告訴你,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
第二部分 糟糕的交易
6驚人的電氣合謀案/理察?奧斯汀?史密斯
當競爭變得殘酷時,身處其中的人就會走向聯合。
7法興銀行的75億美元“窟窿”/彼得?岡貝爾
一個31歲的“流氓交易員”,讓法國最著名的公司蒙羞,而讓自己成為了“草根英雄”。
8“叢林熱”/理察?貝哈爾
布瑞克斯公司的傳奇,絕對是歷史上最大的金礦醜聞。
9為錢診病/羅傑?帕洛夫
讓我們近距離地看一看大規模矽肺病的醫學篩檢。
10 IBM如何“蜇”了日立一下/戴維?B.廷寧
從波基普西,到聖何塞,再到東京,一起公司間諜案的揭秘故事。
第三部分 騙局
11麥克森—魯賓斯公司的“興”與“衰”/比爾?弗思 拉里?萊辛 海倫?文迪
一位有欺詐前科的小人物是如何“乾成大事”的。
12“救火隊員”/李?史密斯
麥可?卡洛和他的老子,起家時的行當是拆除舊工廠,後來他們靠“拆毀”公司發了家。
13內幕交易者的“內幕故事”/丹尼斯?萊文
“貪婪即大善”真的是“宇宙的主宰”嗎?我們不妨聽一聽這位華爾街懺悔者的貪婪故事。
14華爾街的“金融食人族”/理察?貝哈爾
丹尼斯?埃利韋爾不僅是一個騙子,他還冷血地毀掉了親戚和朋友們的生活。
15比利?索爾?埃斯蒂斯:三重性格的“鄉村騙子”/塞繆爾?布萊恩特
這位來自德克薩斯的巨騙,用儲氨罐騙得了第一桶“金”。
第四部分 毀滅
16安然公司“崩盤”始末/貝瑟尼?麥克萊恩
始於自大,亡於貪婪、欺騙和財務欺詐。
17貪得無厭的“斯克魯希王”/約翰?希利亞爾
理察?斯克魯希出道的時候,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後來,他成了一位大亨級的執行長。他還試圖成為一名鄉村音樂歌星,而隨之發生的事情非常有趣。
18房利美的衰落/貝瑟尼?麥克萊恩
雖然是源於一樁虛報數十億美元收益的會計醜聞,但與房利美的鬥爭並不僅僅是這些數字。它更像是一場骯髒的政治對決,置身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19隕落之星/安?M.莫里森
約翰?德?洛雷恩曾提出要造出最炫酷的轎車,拯救因戰火摧殘而經濟萎靡的貝爾法斯特;但這一切並沒有實現。
20麥道夫“玩慘”了明尼阿波利斯/戴夫?坎薩斯
這是一起案值高達500億美元的“龐氏騙局”,其受害者不僅分布在曼哈頓、棕櫚灘、好萊塢和一些歐洲大城市,甚至還“滲透”到了許多美國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