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公聖君
出盤谷入五台績顯金沙昭日月
化閩清踞西里聲揚華夏走風雷
張聖君,名吉,俗稱張公,道教閭山派道士,號慈觀,法名圓覺,亦佛亦道,佛道雙修,又稱聖君、真君、聖者,玉封“監雷御史”,敕封“法主”神號,尊稱張法主公。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農曆七月廿三誕生,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三月初八羽化,享年45歲。敕賜“大化真人”,奉旨祀典,受萬民朝拜。
據《張氏族譜》記載:“張公生於宋天聖二年農曆七月廿三酉時,四歲父亡,隨母寄居盤谷”。張童年不幸,家道寒貧,幼年以牧牛賣鋤柄為生,偶遇仙人點化,年少入東禪寺為僧,脫俗師從道法,跡遍閩中各地。明《游洋志》《興化府志》均載:“張慈觀十八歲遁閭山修煉功法三年,返清源西里,擇永興石窟、瑞雲洞穴而居,隱身修道,普渡眾生,合廿五載”。其間,張常雲遊八方,弘法布施、監雷祈雨,
懸壺濟世、為善積德,斗鬼驅妖、保境安民。
宋
熙寧元年三月初八午時,功德圓滿,修成正果,脫化法身,復踞永興石窟,威顯瑞雲仙山,分靈輳布莆田、仙遊、福州、泉州、廈門、漳州、寧德、南平各地,宮廟數千,信眾如雲,香火旺盛。
宋時,閩人重農崇商,興化商賈子民感聖君鴻恩大德,以永興石窟肇建祖廟,奉祀金身,保境安民,祈求平安。明清兩朝,商界牛耳、著名的興化“四大金剛”商號,資本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商幫,視永興祖廟為福地,奉張公聖君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祈願“財源不盡滾滾來”。各地商賈紛紛迎請分靈,赴台灣及東南亞地區供奉,頌張公精神,揚商神文化。港澳台、東南亞商賈常常取祖廟小洞“聖水”回家供奉於財位達招財作用。
每年農曆七月廿三張公聖君誕辰日,永興岩祖廟舉行盛大的祭典儀式和民俗文化活動,分殿36爐和各地宮廟都會赴祖廟聖地謁祖進香。當天,數萬信眾以最高禮儀,拜謁祖廟,同祭法主,祈福安康,共享平安。
永興岩張聖君祖廟
永興岩張聖君祖廟簡稱“永興祖廟”,祖廟整體為石窟結構,始建於宋,歷代重修,是張聖君信仰文化的發源地,閩中各地及港澳台、東南亞的張聖君廟宇,皆從這裡分靈而出。
祖廟從左往右分別有張聖君祖殿,祀奉“都天法主監雷御史普濟大師”張公聖君神位,神像為石雕油漆,黑臉長須,跣足懸腳,左手持訣,右手持劍,無冠,外著黑袍,內著戰甲,頸盤紅蛇,威武非凡。陪祀白臉肖公和紅臉朱公,是張公的師兄弟,協助張聖君鎮鬼於此,尊稱三聖君。張聖君神像後有一小洞,石縫裡湧出清泉,注入三個小池,其不大雨不溢,大旱不涸,盡汲不乾,清冽甘甜,含多種微量元素,人稱“聖水”、“仙水”“平安水”,港澳台、東南亞商賈常常取水回家供奉於財位達到招財的作用。還可以消災辟邪,治病救人。您可要祈帶些回家,供奉於財位與家人分享喔!池後的石壁後有石洞,傳為張聖君把古洞的妖魔打入洞穴,用塊石把洞口封住,自己仗劍坐鎮。殿中央有四方形石洞,擊之嗡嗡有聲,不知其深廣。中為觀音殿,祀觀音大士。右為龍王殿,祀五海龍王、五穀仙、八仙和土地公。明清兩朝經商的各地商賈,不斷雲集八閩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源聖君生前巧懲奸商等行為,於是商賈都把張聖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商界牛耳、著名的興化“四大金剛”商號,資本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商幫,視永興祖廟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頂禮膜拜,虔誠至極,祈願“財源不盡滾滾來”。隨著時間的演變和人交通的發展,慢慢的張公聖君的分靈也不斷地影響海內外台灣各地商賈。
永興祖廟整座石洞樸實典雅,總面積360平方米。現存石構梁架為元代重修,清代築外牆保護。三殿間有壁門相通。柱、梁、枋、斗拱等構件均為花崗石,覆盆式蓮花柱礎,棱形柱,柱高4米。尚存宋、元石刻對聯,元、明、清重修碑石,多尊元代石雕神像。石柱楹聯“出盤谷,入五台,績顯金沙昭日月;化閩清,踞西里,聲揚華夏走風雷”、“赤足震蛇鞭,破洞驅邪庇百姓;散發沖鬥牛,書符咒雨護四方”和“縛魅誅妖威鎮永興封鬼窟,行雲致雨恩施莆邑顯神功”等真實詮釋了張公聖君的生平、性格和歷史功績,真實反映張公聖君踞清源西里之永興石窟、瑞雲洞穴之事實,揭示了張聖君雲遊八閩,弘法布施、監雷祈雨,
懸壺濟世、為善積德,斗鬼驅妖、普渡眾生,保境安民之功德。永興岩石窟祖廟1986年被莆田縣人民政府確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公聖君,監雷御史,
五雷法主,盪魔將軍、
張聖君,張聖公、張聖者、
法主公,俗稱張公,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因他的
懸壺濟世,一般道士都會祭拜。
史載,宋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農曆七月廿三,張聖君出生在
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童年和少年都是在
苦難中度過的。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
王審知開疆治閩伊始,
瘴氣疫癘流行,茅草初墾;加上鄉村暴徒到處擾亂,村民深受其苦。這時的張年輕氣盛,體魄
健偉,精通武術,且為人
急公好義,愛打抱不平,18歲被“
閭山大法院”祖師許旌揚的數傳弟子收為門徒後,三年後學成歸里。此後,他遊走於永泰、
閩清、
尤溪、
莆田、仙遊等地。據史志記載,紹興
丁丑年,張聖君“到尤溪,募化緣金造橋亭”;淳熙
癸巳年,
漳州大旱,張聖君刻行法文祈雨,頓時大雨傾盆;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張聖君尋找草藥救病民……他每雲遊一地,都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果”的道理。他後來在
白雲寺當頭陀及老,
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張聖君雲遊到閩清
金沙鎮,修成正果,坐在九龍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享年45歲。,或稱五雷法主,監雷御史,盪魔將軍、張公聖君、張聖公、法主公等,為福建省福州,莆仙一帶居民所篤信的神明,因他的懸壺濟世,一般道士都會祭拜。 南宋時,朝廷
政治腐敗,民生凋零,怨聲載道,到處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殍” 。有一天,
天廷玉帝得知東南沿海有一個貪官,剛愎自用,貪婪無度,吸盡民脂民膏,陷害無辜,遂敕旨對這個貪官所轄的地方三年不雨,以示懲罰。天不下雨,土地乾裂,農作物枯萎,老百姓連吃水都困難了。
為此,很多老百姓請張
慈觀為其祈雨解旱。張慈觀為濟世利民,遂設壇祈雨,把
表文發到
東海龍宮,請
東海龍王行雲播雨為民解旱,東海龍王接到張慈觀表文後,把玉帝不許降雨的玉旨轉告他。張慈觀急百姓之所急,又再上奏疏到靈霄寶殿,請求玉帝降雨拯救百姓乾旱之苦。奏章一封一封地上送了,可是老天還是不下雨,張慈觀見天不下雨,就騰雲駕霧到
南天門,施隱身法遁入靈霄寶殿中,看見他所上的奏章原封不動地放在御案前,張慈觀看玉帝不關心人間疾苦,就把玉帝御案前的洗筆盂水倒下凡間,偷偷地離開靈霄寶殿回到凡間。
這時,很多老百姓都趕到張慈觀跟前說:這次祈雨很靈,一連下了
三天三夜的
黑雨,對農作物無任何損害,而且生長的很快。
張慈觀正在和老百姓為這場喜雨而歡喜之際,突然心血來潮
屈指一算,天廷玉帝已查明他偷倒
洗筆水之事,派
雷公來捉拿他歸案問罪。這時,慈觀辭別鄉親父老,扮成村中老人,在村頭的
雨亭中奉茶。
時正中午,火熱的太陽曬得石頭髮燙,樹葉萎縮,這時,雷公滿頭大汗急沖沖地走過來,張慈觀站在雨亭中喊: “奉茶啊! ”雷公聽到有人
請喝茶,就走進雨亭喝茶歇腳。
茶過三碗,張慈觀就問雷公,貴客何往,有何公幹?雷公見奉茶老者為人熱情忠厚,就告訴他是奉玉帝聖旨,捉拿張公到天廷問罪。張慈觀佯說:張公法術高強,武藝超群,恐怕你不是他的對手,如果你捉不到他給跑了,你怎么給玉帝繳旨呢?雷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問奉茶老者,那要怎樣辦?張慈觀回答說:我倒有個辦法,不過要先委屈你躲進我的布袋,我提布袋走,張公不會發現你,到了他的住處我手一放,你就可不費
餘力地把他捉拿歸案了。雷公言聽計從。叫張公快把布袋拿出來立即行動。
張慈觀張開通天網袋,雷公就要走進去,張慈觀即說: “你得先把玉帝的玉旨給我看一下,我才敢幫你” 。雷公就把玉旨交給張公,然後躲進布袋,張慈觀施法把袋嘴封死,打開玉旨對雷公說:我就是你要捉的張慈觀,但玉帝敕旨是叫我張公掠雷公,雷公說是“雷公掠張公” , “張公掠雷公” , “雷公掠張公” , “張公掠雷公” 。
兩人爭了好長時間,張慈觀說,免爭了,我把玉旨念給你聽: “天都天皇詔曰:
雷神前日奉旨收妖,濫擊無辜,今遣張慈觀擒拿雷神問罰,爾其欽哉” 。
雷公斗大的字一個也不認得,認為事出有因,就要求張慈觀放他一條生路。張慈觀很溫柔地說:張某在凡間利民濟世,那有不救之理。現在你暫且躲在我這個通天網袋之中,待我尋找時機救你無罪,但你要聽我的信號,我把通天網袋
封口帶拉一下,你就響一聲雷,拉兩下響兩聲, … …拉九下是有危急,一聲也不能響,拉十下你就大聲地響個不停。
第二天,張慈觀要
出遠門為老百姓消災治病,拉了九下封袋口帶,通知雷公不能亂動亂響。雷公把九下數成十下,就一直大聲響個不停。這一響震得人間人心惶惶不安,天廷也被雷聲震得不得安寧。托塔
李天王奉玉帝聖旨率領著天兵天將捉拿雷公問罪,當他到南天門時,只聽雷聲不見
雷影,無處追拿,只好回靈霄寶殿繳旨。玉帝就再降旨令
太白金星在南門貼榜
招賢鎮雷響。
張慈觀得悉此訊息後,立即趕到南天門揭榜。太白金星見張慈觀趕到南天門就問: “你來乾什麼” ? “我來揭榜鎮雷響的” , “那好!我帶你到靈霄寶殿玉帝面前去領旨“ 。張慈觀忙說: ”且慢,請
老前輩在玉帝面前奏說:我偷倒洗筆水為民解旱之事,要赦我無罪,我才敢進殿領旨“ 。太白金星聽了張慈觀的請求以後,就到靈霄寶殿向玉帝啟奏,玉帝準奏,赦張慈觀無罪進殿領旨。太白金星到南天門傳達了玉旨,張慈觀揭下
黃榜隨太白金星到靈霄寶殿。
玉帝見跪在殿前的張慈觀道貌岸然,仙風飄逸,賜金椅同坐,玉帝問道: “聞張賢卿在人間懸壺濟世,除惡救危,道行非淺,不知張賢卿有何道法治得孽雷“呢?張慈觀起立奏道: ”微道自國小得
五雷天心法,待微道一試“ 。這時,他暗誦咒語啟動通天網袋封口帶八下,雷聲有序地響了八聲;拉七下,雷響7聲… ...拉一下,雷響一聲。過了一會兒,拉了9下,雷聲立即停止了。天廷遂安謐無聲。
玉帝大為歡喜,褒揚說: “張賢卿道行頗深,念你鎮雷有功,封你為監雷張聖君,五雷歸你管轄,每年只許7個月有雷聲, 5個月無雷響 。”張慈觀跪下叩頭
謝恩。但是,張慈觀聽錯了玉旨是五雷七月歸他管。他就令五雷在每年的七月雷聲要大,但不能雷
死人。因此,七月法主雷聲大,卻不會雷死人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福建
閩南地區、台灣各地,及遠至印尼馬來西亞的道士,也是以法主公的法術高明主治邪煞而崇拜他。一般人遇有疑難雜症,都會到
法主公廟請求道士代為施法,為人們改運、補運、祈求平安。
在台灣,主公的誕辰
祭日照例要舉行盛大的迎神會,稱之為“大龜會”。廟裡會先準備面制的
紅龜,以及糯米制的
紅龜粿,讓善信們向神祈求,謂之“
乞龜”。乞求時要先在管事處登記,等到第二年必須還願,且須
加倍奉還,如果滿三年未還者,管事就將他的姓名寫在紅紙上,貼在廟牆上,俗稱“龜上壁”。還願時,有些人會演戲酬神,鑼鼓喧天,送迎大龜,謂之“還龜”。“乞龜”和“還龜”是祭主公的重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