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我市自然災害多發頻發,極端天氣事件和次生衍生災害呈增加趨勢,防災減災救災基礎依然薄弱。為切實加強全市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根據《陝西省綜合防災減災規劃》,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認真落實中、省關於防災減災的戰略決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追趕超越和“五個紮實”要求,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範能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把確保人民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通過保障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增強全面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公眾自救互救技能,切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遵循自然規律,通過減輕災害風險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預防為主,綜合減災。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風險評估、工程防禦、宣傳教育等預防工作,堅持防災抗災救災過程有機統一,綜合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統籌推進各領域、全過程災害管理工作。
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為主、協同反應的應急機制。根據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等因素,按照應急回響層級分級負責,市級統籌指導,各縣區、鎮(辦)就近指揮、強化協調,在綜合防災減災工作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
依法應對,科學減災。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強化科技創新,有效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科技支撐能力。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的主導地位,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強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主要目標
1.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樹立危機管理理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災害管理和綜合減災措施,全面提高監測預警、風險管理、應急處置、災後重建工作水平,到2020年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體系。
2.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納入市、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3.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全市生產總值比例控制在1.3%以內,年均每百萬人口因災死亡率控制在1.3以內。
4.建立完善多災種綜合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信息發布的準確性、時效性和社會公眾覆蓋率顯著提高。
5.對居住在偏遠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民眾實施搬遷,加強危重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現有隱患點數量逐年減少,有效防範重大地質災害發生。全面開展地質災害格線化管理,確保全市在冊地質災害隱患點不發生責任事故。
6.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防汛抗旱體系,以工程措施為主導、非工程措施為支撐,形成人水和諧的綜合防洪抗旱減災體系。中心城市、縣城和重點集鎮防洪設施達標,中小河流主要河段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重點區域和城鄉抗旱能力明顯增強。
7.建成分級管理、反應迅速、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種類齊全、功能完備、保障有力的市、縣、鎮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確保自然災害發生12小時內受災民眾基本生活得到救助。
8.全面提升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水平,每年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3個,省級綜合減災示範社區8個。
9.防災減災知識和自救技能社會公眾普及率顯著提高,實現在校學生全面普及。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強化減災委員會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職能,發揮好災害防範部署與應急指揮作用。加強部門協作,健全災情會商評估制度,提高災情信息管理水平,確保災情和救災工作信息報送及時、規範、準確。完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合理安排預算,有效保障綜合減災和救災工作。建立市、縣區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健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完善“政府領導、統籌協調、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災害防禦工作機制,形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全、科學高效、覆蓋城鄉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完善應急保障物資儲備管理調配機制。
(二)強化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風險管理。加強預警機制建設,整合預警資源,強化國土、水務、氣象、地震等相關部門多災種、跨領域、全區域預警信息匯總、分析、研判、處置,不斷最佳化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完善市、縣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建設山洪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和風險預警一體化平台。建立以縣區為單位、以鎮(辦)、村(社區)為基礎的自然災害風險調查網路,完善災害風險信息報送系統,做好災害風險信息綜合分析、處理和套用。
(三)加強應急處置和恢復重建。建立健全涉災部門應急指揮平台,完善軍地協調聯動的應急救災協作機制,構建駐軍部隊、地方應急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力量參與的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到2020年新建1支市級防汛機動搶險隊、7支縣級防汛機動搶險隊。推進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實現市、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和災害多發易發鎮救災物資儲備點全覆蓋。以全市總體儲備滿足5萬人緊急轉移安置為基礎,合理確定儲備物資品種和數量,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調度平台,做到按需快捷調度。重特大自然災害堅持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各縣區具體負責,統籌做好恢復重建需求評估、規劃建設和政策支持,整合災後重建、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新農村建設、移民搬遷等項目,優先解決損毀居民住房重建、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恢復等直接影響民眾生活的問題。一般自然災害恢復重建工作,由縣區根據實際統籌組織開展。
(四)加快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加強防汛抗旱、防震減災、生態環境治理、生物災害防治等工程建設,完善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一批基礎性、關鍵性的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發布、防禦能力,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加快實施江河治理工程,完成丹江等重要江河及支流、中小河流及山洪溝治理,全面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汛抗旱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山洪災害易發區預警預報系統、汛旱情監測系統、應急搶險指揮調度系統。城鄉重點區域防洪體系基本建成,抗旱應急體系相對完善,確保在發生嚴重水旱災害時,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繼續實施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加固工程,重點提升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設防水平。實施交通設施災害防治工程,提升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抗災能力。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和移民搬遷工程,以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為重點,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全覆蓋,重點對威脅300人以上的機關單位、學校和基層政府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勘查治理。對居住在地質災害隱患區的民眾持續深入實施避災移民搬遷工程,確保受威脅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提升科技防災減災能力。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防災減災科技資源統籌套用。地震監測預報、震害預防、應急救援體系效能顯著提升,防震減災治理體系基本形成,破壞性地震後,兩小時內專業救援隊伍到達災區開展救援。加強各類氣象災害成因、影響及防禦措施等研究,制定氣象災害應對管理辦法。積極推進無公害防治措施、飛機防治、誘捕防治等現代防治技術,著力提高防治效果。做好民政北斗減災信息終端管理使用,提升自然災害災情數據採集和報送效率。
(六)加強城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積極開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加快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開展社區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努力提升社區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推動家庭減災計畫,鼓勵和支持家庭儲備災害應急物品,提升居民自救互救能力。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滿足全市70%城鎮人口的應急避險需求。城鎮新建及改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標準。加固改造農村危舊房屋,提高抗震設防能力。將防災減災教育培訓納入各級黨校或行政學院培訓體系,提高領導幹部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和決策能力。
(七)引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堅持自願參與、社會互助、協調配合、規範有序的原則,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減災救災工作機制,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支持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共同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發揮保險等市場機製作用,進一步做好農房保險和民生保險工作,擴大居民住房保險覆蓋面,提高理賠水平。加強救災捐贈管理,提升社會動員能力和涉災保險服務水平。
(八)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完善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和新聞媒體等合作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機制。將防災減災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開展“防災減災日”活動為契機,面向城鄉社區,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推動全社會樹立“減輕災害風險就是發展,減少災害損失也是增長”的理念,努力營造防災減災良好氛圍。
三、重點項目
(一)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持續推進縣、鎮兩級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庫、儲備點建設,建成市、縣、鎮三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提高物資快速調度能力。各縣區儲備生活類救災物資不少於300萬元、保障5000人緊急轉移安置需求,全市儲備生活類救災物資不少於3000萬元、保障5萬人緊急轉移安置需求。推進市、縣防汛抗旱物資專用倉庫建設,形成布局合理、分級儲備、各有側重的防汛抗旱物資保障體系。
(二)氣象防災減災工程。規劃投資2.21億元,建設氣候適應型城市重點實驗室;建設商洛市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指揮系統;實施氣候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工程,增建風廓線雷達1部,建設GPS/MET站7個,新建設城市氣象觀測站8套,實景監測站34個,建成集約化氣候預測預警業務平台和氣候風險評估業務平台等;成立秦嶺生態監測和旅遊氣象服務中心和陝西核桃服務中心;實施秦嶺水源涵養地人工影響天氣保障工程。加強城鄉氣象災害防禦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氣象災害綜合觀測系統和信息傳輸體系,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
(三)避災移民搬遷工程。按照避災移民搬遷規劃,對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居住的民眾優先實施移民搬遷。對人口較多、搬遷安置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逐步開展工程治理。
(四)水利綜合治理工程。規劃投資17.5億元,完成丹江幹流防洪工程、伊洛河幹流防洪工程、金錢河幹流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小(二)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移民搬遷集中安置點堤防等6個重點項目。
(五)地震預警服務工程。推進地震預警工程建設,基本實現烈度速報和預警信息服務,提高地震災害信息快速獲取能力。加強對全市現有地震監測台網的指導與管理,發揮重要補充作用,進一步提升監測預報能力。完善縣區地震信息共享網路平台,建設綜合地震信息獲取與資料庫平台,推進縣區地震信息節點中心建設,實現市、縣區與省級內部通信聯接。
(六)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工程。加強重點林區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加大松材線蟲病、胡蜂、松阿扁葉蜂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力度,每年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50萬畝,實現控災減災。加強監測預警,建設38個測報站點,及時發布預測預報。強化檢疫執法,嚴防疫情傳入。提升森防工作水平,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8‰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以上,災害測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
(七)防災減災科普工程。推進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開展集宣傳教育、展覽體驗、演練實訓等功能於一體的防災減災科普活動。規劃投資500萬,建設商洛市氣象科普館,全面升級重點科普基地—鎮安氣象科普基地(館);打造氣象科普進校園示範項目,建設校園氣象站。組織開展防災減災科普進農村、進社區、防災減災日、世界氣象日、科技活動周等活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市減災委員會負責統籌防災減災救災資源,健全組織領導和保障機制。各成員單位按照規劃目標,抓好主要任務和重點項目落實。各縣區政府要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縣區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二)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資金保障。各縣區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統籌使用政府資金、捐助資金、公益基金等。完善防災減災救災資金多級分擔機制,明確補助標準,加強資金監督管理。積極爭取中、省財政支持,落實地方財政配套,確保項目按時限、高標準完成。
(三)抓好人才培養,提升隊伍素質。落實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不斷加強人才培養,形成以防災減災救災專業人才隊伍為骨幹力量,以各類災害應急救援專業隊伍為突擊力量,以基層社區災害管理者和信息員為基礎力量,以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防災減災工作隊伍。統籌基層災害信息員、氣象信息員、群測群防員等應急隊伍建設,開展綜合業務培訓,鼓勵“一員多職”。
(四)做好跟蹤評估,強化監督管理。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強化監督檢查,完善考核激勵機制,確保規劃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市減災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規劃實施評估工作,及時向市減災委員會提交規劃實施中期和末期進展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