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寺

商山寺

商山寺就坐落在在洛陽西120公里的洛寧縣西部山區羅嶺鄉,“藏”在由8個小山頭護衛的少女峰上;歷史較為悠久,在白馬寺創建的第二年,就修建了這座寺院,可謂歷史悠久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商山寺
  • 地理位置:洛陽洛寧縣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大雄寶殿、華嚴殿、柏王菩薩
商山寺,地理位置,商山寺的傳說,商山寺的柏樹,

商山寺

商山寺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在白馬寺創建的第二年,就修建了這座寺院。
圖片圖片
商山寺為何緊隨白馬寺而建呢?這裡面有一段歷史淵源。年逾七旬的商山寺住持釋覺庭介紹說,當初印度高僧用白馬馱著經書,一路曉行夜宿,終於來到了中原大地。走過了千山萬水,印度高僧曾在數不清的地方歇腳住宿,但當他們來到羅嶺後,仍深深地被這個地方所吸引。這裡的獨特地形,簡直是蒼天為迎接佛教進入中原而準備的一份厚禮。瞧!在8個山頭環繞著的少女峰上,坐落著一座供奉大佛的寺院,就像把佛祖請到蓮花寶座上了!
遙想當年,印度高僧或許是由於激動,默默地記下了這一妙處。創建白馬寺的第二年,他們就專程來到這裡建起了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商山寺。
從那時起,商山寺與白馬寺就有了密切聯繫,並一直延續至今。1998年、2004年和2005年,白馬寺陸續給商山寺贈送了多尊佛像。這些佛像既是商山寺的新景觀,也是兩座寺院友好關係的證明。

地理位置

8個小山頭鬱鬱蔥蔥,像身著綠裝的忠誠衛士,守護著古色古香的商山寺。而在寺院僧人的眼裡,由小山頭組成的是一個“蓮花寶座”,商山寺就如同端坐其上的大佛,慈祥而神秘。
商山寺原名霍山寺、衡山寺,如今也叫香山寺,其中商山寺之名歷史最長,也傳播最廣。
商山寺興盛之時,其信徒遍及四川、陝西、山西、安徽、山東、江蘇等地。在羅嶺人的口音中,商山寺聽起來像香山寺,人們以訛傳訛,就有了香山寺之名,後來乾脆兩個名字並用,但當地老百姓還是多叫商山寺。

商山寺的傳說

“傷三口”與商山寺
為何當地民眾喜愛商山寺這個寺名呢?主要是這個名字有特定的含義,並且還演繹出一個傳說。
據說很久以前,羅嶺有一對兒貧窮的老夫婦,心地非常善良。有一次,他們在路邊看到一條小蛇,因被人砍傷已奄奄一息。老夫婦心懷慈悲,收養了小蛇,起名小山兒,待如親生兒子。他們省吃儉用,將小蛇餵養長大,然後放回山中。後來,這對兒老夫婦因為生活困難,也離開本地,到外地要飯去了。
小蛇長成了一條蟒蛇,沒人看管後就露出了蛇的本性,在羅嶺一帶禍害百姓,鬧得路斷人稀。有人打聽到蟒蛇的來歷後,就把那對兒老夫婦找回來,希望他們能把蟒蛇制服,保佑一方平安。
老夫婦聽說此事後非常傷心。他們本以為小山兒會和自己一樣善良,誰知它竟然荼毒生靈,怪只怪自己沒有教育好小山兒。他們來到蟒蛇經常出沒的地方,忽覺一陣陰風吹來,一條蟒蛇已經來到他們面前。老夫婦大叫一聲“小山兒”,蟒蛇這才發現面前是養自己長大的救命恩人,立即乖乖地趴在他們腳下。那對兒老夫婦氣得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竟然一起撞死在蟒蛇跟前。蟒蛇知道,是自己作惡多端,才氣死老夫婦的,感到“無顏”活在世上,就也一頭撞死了。
人們為了紀念這對兒老夫婦,就尊奉他們為商山祖爺、商山奶奶,並在寺內為其立了塑像,因為蟒蛇的過錯,一下子沒了三條命,人們痛心之餘,就把這個地方叫做“傷三口”,後來念轉音了,就叫成了商山,所以這座寺院就叫商山寺。
釋覺庭講完故事後,指著寺院後面不遠處說,那裡原有一座蟒墳,就是那條蟒蛇的墳墓,當地沒有人不知道的。前幾年有人在那裡開礦,把蟒墳毀了,但他還能找到蟒墳的準確位置。

商山寺的柏樹

鋸不斷的千年古柏
走進歷史悠久的商山寺,腳下是古磚鋪就的小路,眼前是雕樑畫棟的古建築。不需要考古專家來認定古寺建於哪朝哪代,僅憑所見所聞,就能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
圖片圖片
商山寺原占地面積40畝,廟產500畝。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經受了人為破壞,但也許是地處偏遠的緣故,商山寺仍保留了大部分古建築,如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殿、大悲殿、地藏殿、觀音殿、三聖殿等。
令人稱奇的是,這裡還有一座柏王殿,坐落在寺院內一棵千年古柏前,裡面供奉的是柏王菩薩。寺院僧人釋覺征告訴記者,柏樹、槐樹、柳樹能修煉成仙,為百姓辦好事,所以就被人們供奉起來,就像院內的這棵古柏。他說,這棵古柏是寺院創建時栽的,樹齡距今已有1900餘年,見證了商山寺的歷史變遷。
我們看到,這棵千年古柏樹皮的裂紋非常獨特。一般樹皮的裂紋是垂直的,這棵古柏則是扭曲的,而且一直向上旋轉。這是為何呢?商山寺住持釋覺庭講了一個故事,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清末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寺院也難免蕭條破敗。僧人們看到廟舍破舊,尤其是數間老房,再不整修就有坍塌的危險,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他們看來看去,只有寺院中的這棵千年古柏還值幾個錢,眾人商量之後決定,把樹賣掉,換些錢糧整修廟舍。
碰巧有個財主急需上好的柏木,就以6石糧食買下這棵古柏,然後拿著大鋸來伐樹。千年古柏,木質非常堅硬,鋸起來不是那么容易。財主費了半天力,才鋸了一道小口子,他只好回去吃飯。奇怪的是,他吃完飯回來後,樹上被鋸的口子又長上了。那個財主接著再鋸,可結果還是這樣。如此數天之後,古柏還是老樣子,樹皮的裂紋卻開始扭曲著向上旋轉。
這下財主心裡發毛了:看來,這棵古柏不是一般的柏樹,肯定已經得道成仙了。神靈是不能得罪的,那個財主倒也知趣,不要柏樹了,乖乖地把6石糧食布施出來。有了這一筆布施,廟捨得以整修,
這棵古柏主枝分出三大枝,在釋覺庭眼裡,分別代表佛、法、僧。遺憾的是,數年前的一個夏天,當時天氣晴朗,卻突然颳起一陣狂風,接著電閃雷鳴,大雨傾盆而下。最可怕的是,那陣狂風把代表僧的那一枝樹枝刮斷了。萬幸的是,樹枝不是垂直斷裂的,而是旋轉了三下後被扭斷的,這樣就避免了樹枝把緊鄰的房屋砸塌的危險。
釋覺庭傷心地說,這個樹枝折斷後,佛在,法在,僧不在,寺院中僧人的人氣就不旺了,如今只剩3名僧人。
三教掌門人並排而坐
代表佛、法、僧的樹枝伸展在空中,而釋、道、儒三教掌門人的塑像,卻被一起供奉在商山寺的殿堂中。
在不少地方,在不少人眼裡,釋、道、儒三教是冤家對頭,勢不兩立,水火不容,但在商山寺,三教並立,和而不同,顯得那么大度,那么寬容。
大殿門口的匾額上,寫著“釋道儒”三個字。大殿內,三教掌門人並排而坐,被同一個香爐里繚繞的香火供奉著。
走進大殿,居中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坐在牛背上的,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李耳;右邊坐在書箱上的,則是儒教創始人孔子。
三教掌門人為何被一起供奉在商山寺中?釋覺庭先給我念了一首曲兒:“釋道儒一體行名列三教,要把這九二子度回懷抱。”他解釋道,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孔聖人傳的道原本是一回事。他們在商山寺這個地方相聚,然後南下一起普度眾生,不幸的是,他們到魯山後,被惡人打散,只好各傳各的道,於是就分成三教,後來又衍生出九流,這才有了“三教九流”之說。
這個傳說雖然荒誕,卻體現了華夏文明“和而不同”的寬廣胸懷。西方曾發生過無數次宗教戰爭,但在中國卻沒有,釋、道、儒三家是可以坐在一起的,可以同坐在商山寺的大殿內。
其實,三位先哲的經歷頗多相似之處。釋迦牟尼天天講學,每天工作8個小時,49年不休息,直到79歲;孔子帶著學生周遊列國,68歲時回家專心教學,直到73歲;老子騎著青牛走了,很神秘,但卻留下《道德經》這部智慧寶典。他們在一起談經論道,總比相互之間橫眉冷對有趣多了!更何況,他們“普度眾生”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釋乃教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儒乃教人明理,止於至善;道乃教人清淨無為,都是教人覺悟、教人智慧的。
如果說華夏文明是一條由許多支流匯聚而成的河,釋、道、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三條支流。所以,有人甚至說,華夏文明的主幹是釋、道、儒三家,三家即一家。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是音譯,意思是智慧、覺悟。為什麼音譯而不意譯呢?主要是為了表示對這個名詞的尊重,所以用原來的音,然後再加以注釋。釋教所說的佛,就是儒學所說的聖人。同樣,菩薩相當於儒家所說的賢人,羅漢相當於道教所說的君子。當年漢明帝劉莊派人到西域迎接印度高僧,其實是一種文化交流,交流就意味著融合,就要“和而不同”。也許這就是華夏文明的大智慧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