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鉞為商周時期文物,收藏於雅安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周青銅鉞
- 館藏地點: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文定街15號
- 所屬年代:周
- 類別:青銅器
- 所屬博物館:雅安市博物館
- 所屬地區:四川雅安
商周青銅鉞為商周時期文物,收藏於雅安市博物館。
商周青銅鉞為商周時期文物,通長18厘米,最寬處10.5厘米,厚1厘米,收藏於雅安市博物館。青銅質。圓刃,腰微束,有闌。長方形直內,器身有一直徑5.7厘米的圓孔,闌下左右各有一長1.3厘米、寬0.3厘米的長方形穿,兩穿間是...
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料優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含錫量約20%。周代有一種空頭鉞,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斧柄。斧頭中含有天然銅、鉛、鐵、錫、金等多種金屬,質地堅韌,做工精良。但由於斧鉞形體笨重,殺傷力遠不如戈、刀、矛,所以漸漸脫離戰場,成為一種禮兵器。曾在河南安陽殷...
青銅鉞,商,公元前12世紀。高30.4厘米,西柏林東方藝術博物館1989年江西新乾大洋洲出土,江西省博物館藏。名 稱: 青銅鉞 介 紹 通高35.2厘米,刃寬34.8厘米,肩厚1厘米,重6千克。體扁近長方,長略大於寬,上厚下漸薄。上方正中伸出厚內,其中有一穿,兩旁肩上亦各有一穿。兩側漸張,弧刃最寬。上...
鉞最初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石斧,晚期演變為石鉞、玉鉞,商周有了青銅鉞。商代流行大型的方內青銅鉞,它已不適用實戰,主要作為儀仗之器,為軍事統;巾的象徵物,帶有王權意義,主征伐和刑斬。 商代大型青銅鉞通長約在30厘米以上,現存者屈指可數。新乾大洋洲一次出土大小青銅鉞6件,大型者有2件。該器現藏...
地理位置使它接受這幾種文化的影響極為方便,造成壯族古代文化雜揉了周圍各種地方文化特色而產生了自己的青銅文化。雷紋是中原地區商周青銅器常見的紋飾。恭城縣、武鳴縣墓葬出土的靴形銅鉞,器物上有雷紋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結果。所以,靴形銅鉞應是本地區春秋時代壯族青銅文化的反映。(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商朝出現了用青銅鑄造的鉞。這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鉞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但鉞身較薄、青銅鉞的裝柄方式為內安柲。鉞身多飾有雷紋,並且花紋非常精緻美觀。商周時代斧鉞類型很多,且質料優良。如《考工記》所載的同代青銅斧內含錫量約20%。周代有一種空頭斧,大多是管形銎,上有孔,以安裝...
商周兵器的組合商代後期車戰的兵器組合,一般是由遠射兵器弓矢、格鬥兵器銅戈、衛體兵器青銅短刀及磨砥鋒刃的礪石構成,以安陽小屯20號車馬坑出土的三組兵器為代表。步兵和騎手也裝備有弓矢、戈、短刀和礪石。殷墟婦好墓出土兵器的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時有表示身份的大銅鉞,以及形體較小可用於實戰的銅鉞,...
鉞,既是兵器,又是刑具。商代青銅鉞為武器中最大者之一。鉞有二個穿孔,供扎結用,安長柄後手持砸擊對方。鉞上紋飾為若干夔紋組成的饕餮紋,很精美。商代中期已出現鐵刃銅鉞,據科學分析,此鐵刃系隕鐵鍛制而成,說明商代就把隕鐵用於製作兵器了。至於青銅生活用具就更多了,到西周演變成體現當時社會等級的“...
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徵。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歷經8代12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
鐵嶺市博物館的陳列面積共1749平方米,其中地誌、歷史、民俗三個展廳的陳列面積分別為575、615、559平方米;展出藏品總數1627件(套),重要展品有猛獁象牙臼齒、“昌圖人”頭蓋骨化石、新石器時代玉石斧、商周青銅鉞、獸首刀、曲刃短劍、紅陶鬲、戰國秦漢時期馬蹄金、青銅戈、西岔溝墓群出土青銅牌飾、遼代醬釉...
大墓里先後發掘出隨葬器物11600多件,計有:青銅器40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石器70多件;以及象牙製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貝等,簡直就是一個商代文物博覽會!最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銅器中,發現了帶有墓主人名字的銘文,不少青銅器上鑄有“婦好”二字,甚至在一件兵器青銅鉞上面,還有“婦好”...